科目: 来源:湖北省襄阳市老河口2018届适应性化学试卷 题型:填空题
用化学用语填空:
(1)2个氮原子________;(2)3个钠离子________;
2N 3Na+ 【解析】(1)元素符号前加数字,表示原子个数;(2)离子符号前加数字,表示离子个数。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湖北省襄阳市老河口2018届适应性化学试卷 题型:填空题
某学校饮水处可以将自来水净化为饮用水,其中处理步骤如下图所示:
(1)①对应的作用是__________;③对应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
(2)下图是一种家用环保型消毒液发生器,其中发生的主要反应是氯化钠和水在通电条件下生成氢氧化钠、氢气和氯气,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吸附色素及有异味的杂质 消毒杀菌 2NaCl + 2H2O 2NaOH+H2↑+Cl2↑ 【解析】(1)活性炭能吸附色素及有异味的杂质。紫外灯管照射对应的作用是消毒杀菌。(2)化学反应前后各种原子个数相等,反应物中无气体,生成了气体,在气体物质的化学式后标气体符号。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湖北省襄阳市老河口2018届适应性化学试卷 题型:填空题
为减少传统燃油汽车的尾气污染,城市公交近期投入了一批使用新能源的公交车、电动公交车和公共自行车。请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理想的环保高能燃料氢气燃烧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
(2)①如图自行车中由金属材料制成的有________(选一种物质填字母),属于合成材料的是________(选一种物质填字母);
②生活中,防止链条生锈的措施是____________________;
③用化学方程式表示稀盐酸除铁锈的原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H2+O22H2O B(或C或BC) A(或D或AD) 涂机油(只要合理即可) Fe2O3 + 6HCl==2FeCl3 + 3H2O 【解析】(1)氢气燃烧生成水。(2)①金属材料包括金属单质以及它们的合金,故选B或C或BC。合成材料包括塑料、合成橡胶、合成纤维,故选A或D或AD。②铁生锈是铁与氧气、水共同作用的结果,在链条上涂机油可防止链条生锈。③铁锈主要成分是氧化铁,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湖北省襄阳市老河口2018届适应性化学试卷 题型:填空题
下图为A、B、C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
(1)三种物质的溶解度关系为B>A>C时的温度为 t ℃,则t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
(2)在t3℃时,10 g水最多能溶解3 g B物质,则10 g水最多能溶解A物质的质量_______3g(选填“>”“<”或“=”)。
(3)将A、B、C饱和溶液从t3℃降温到t1℃时,溶质质量分数保持不变的是________。
t1-t2 > C 【解析】(1)在t1℃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湖北省襄阳市老河口2018届适应性化学试卷 题型:推断题
A、B是两种常见的单质。甲、乙、丙是初中常见的三种化合物,它们都由两种元素组成,这些单质和化合物之间存在如下关系:(图中“―→”表示物质间存在的转化关系,部分生成物已略去)
(1)单质B为________,写出化合物丙的一种用途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写出单质A和化合物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碳(或C); 灭火(合理即可) CH4+2O2 CO2+2H2O 【解析】化合物乙在通电条件下发生反应,所以乙是H2O, 2H2O2H2↑+ O2↑,单质A+单质B→化合物丙,单质A+化合物甲→H2O+化合物丙,则A是O2,甲是CH4,CH4+2O2 CO2+2H2O,化合物丙是CO2,单质B是碳。(1)单质B为碳,二氧化碳可用来灭火,也是一种气体肥料。(2)O2与CH4反应的化学方程式:C...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湖北省襄阳市老河口2018届适应性化学试卷 题型:实验题
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利用下图装置制取并收集一瓶二氧化碳气体,请和他们一起完成以下实验探究。
(1)实验室制取一瓶二氧化碳气体,应选用的发生装置为______________(填序号),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
(2)一氧化氮是一种密度比空气略大,难溶于水的无色气体,易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生成红棕色的二氧化氮气体,则收集一氧化氮气体应选择________装置。
B CaCO3 + 2HCl == CaCl2 + H2O + CO2↑ C 【解析】(1)实验室用石灰石固体与稀盐酸液体制取二氧化碳,发生装置属于固液常温型,故选B,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aCO3 + 2HCl == CaCl2 + H2O + CO2↑。(2)一氧化氮易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不能用排空气法收集,难溶于水,可用排水法收集,故选C。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湖北省襄阳市老河口2018届适应性化学试卷 题型:科学探究题
某化学课堂围绕“酸碱中和反应”,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在老师引导下开展探究活动。请你参与学习并帮助填写空格(包括表中空格)。
【演示实验】将一定量的稀H2SO4,加入到盛有NaOH溶液的小烧杯中。
【提出问题】实验中未观察到明显现象,部分同学产生了疑问:反应后溶液中溶质是什么呢?
【假设猜想】针对疑问,大家纷纷提出猜想。甲组同学的猜想如下:
猜想一:只有Na2SO4 猜想二:有Na2SO4和H2SO4
猜想三:有Na2SO4和NaOH 猜想四:有Na2SO4、H2SO4和NaOH
乙组同学对以上猜想提出质疑,认为有一种猜想是不合理的。不合理的猜想是________。
【实验探究】(1)丙组同学取烧杯中的溶液少量于试管中,滴加几滴CuSO4溶液,无明显变化,溶液中一定没有________。
(2)为了验证其余猜想,各学习小组利用烧杯中的溶液,并选用老师提供的pH试纸、BaCl2溶液、Na2CO3溶液,进行如下三个方案的探究。
实验方案 | 测溶液pH | 滴加Na2CO3溶液 | 滴加BaCl2溶液 |
实验操作 | |||
实验现象 | 试纸变色,对比比色卡,pH<7 | ___________ | 产生白色沉淀 |
实验结论 | 溶液中有H2SO4 | 溶液中有H2SO4 | 溶液中有H2SO4 |
【实验结论】通过探究,全班同学一致确定猜想二是正确的。
【评价反思】老师对同学们能用多种方法进行探究,并且得出正确结论给予肯定。同时指出【实验结论】(2)中存在两处明显错误,请大家反思。同学们经过反思发现了这两处错误:
(1)实验操作中的错误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实验方案中也有一个是错误的,错误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猜想四 NaOH 产生大量气泡 将pH试纸伸入待测溶液中 BaCl2溶液能与Na2SO4溶液反应产生白色沉淀,不能确定溶液中一定存在H2SO4 【解析】【假设猜想】酸碱之间能发生反应,酸碱不能同时存在。【实验探究】(1)2NaOH + CuSO4 = Cu(OH)2↓+ Na2SO4,丙组同学取烧杯中的溶液少量于试管中,滴加几滴CuSO4溶液,无明显变化,溶液中一定没有NaOH。(2)碳酸钠...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湖北省襄阳市老河口2018届适应性化学试卷 题型:填空题
因病不能进食者,可以通过点滴葡萄糖(葡萄糖的化学式为C6H12O6)、脂肪乳等为人体提供所需能量。试计算:
(1)葡萄糖中,含有________种元素;
(2)葡萄糖中氧元素与碳元素的质量比为_______。
3 96:72(或4:3) 【解析】(1)葡萄糖中,含有C、H、O三种元素;(2)葡萄糖中氧元素与碳元素的质量比为(16×6):(12×6)=4:3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湖北省襄阳市老河口2018届适应性化学试卷 题型:计算题
为测定某黄铜(铜锌合金)中锌的质量分数,某校研究小组取10 g样品置于烧杯中,并向烧杯中逐滴加入稀硫酸溶液,不断搅拌,测得烧杯中物质的总质量与加入稀硫酸的质量关系如图所示。
请计算:
(1)该黄铜样品中锌的质量分数为___________。
(2)所用稀硫酸的溶质质量分数为___________。
32.5% 20% 【解析】根据图像可知,当加入24.5g稀硫酸时是恰好反应。黄铜中的铜不与稀硫酸反应,锌与稀硫酸反应生成氢气,根据质量守恒定律,生成氢气的质量是:10g+24.5g-34.4g=0.1g。设该黄铜样品中锌的质量分数为x。 Zn+ H2SO4 == ZnSO4 + H2↑ 65 2 10 g×x 0.1g =,解得x=32.5% (2)设所用稀硫...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江苏省苏州市太仓市2018届九年级教学质量调研测试化学试卷 题型:单选题
下列做法不符合“节能减排”的是
A. 加大对核能的利用 B. 在田野里焚烧秸秆
C. 用煤炼焦、生产煤气进行综合利用 D. 推广使用以电池提供动力的客车
B 【解析】A、加大对核能的利用,可以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符合节能减排的要求;B、在田野里大量焚烧秸秆不但浪费能源,还会造成大气污染,增加二氧化碳的排放,不符合节能减排要求;C、用煤炼焦、生产煤气进行综合利用,符合节能减排要求,符合要求;D、推广使用以电池提供动力的客车,可以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符合节能减排的要求。故选B。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