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习题
 0  172803  172811  172817  172821  172827  172829  172833  172839  172841  172847  172853  172857  172859  172863  172869  172871  172877  172881  172883  172887  172889  172893  172895  172897  172898  172899  172901  172902  172903  172905  172907  172911  172913  172917  172919  172923  172929  172931  172937  172941  172943  172947  172953  172959  172961  172967  172971  172973  172979  172983  172989  172997  211419 

科目: 来源:山东省菏泽市2018年中考化学试卷 题型:单选题

成语、俗语、古诗词是古人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下列词句中蕴含化学变化的是

A. 木已成舟 B. 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C. 百炼成钢 D.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C 【解析】A、木已成舟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错误;B、铁杵磨成针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错误;C、百炼成钢的过程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正确;D、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错误。故选C。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山东省菏泽市2018年中考化学试卷 题型:单选题

化学知识有助于我们正确认识、理智选择、科学生活。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合理使用农药和化肥,既可以降低对环境的污染,又利于人体健康

B. 去超市购物,使用布袋代替塑料袋

C. 生活中常用的塑料、纤维、合金、玻璃都是有机合成材料

D. 农作物一般适宜在pH=7或接近7的土壤中生存,常用熟石灰改良酸性土壤

C 【解析】A、合理使用农药和化肥,既可以降低对环境的污染,又能防止农药和化肥残留,利于人体健康,故选项说法正确;B、去超市购物,使用布袋代替塑料袋,能减少白色污染,故选项说法正确;C、生活中常用的塑料属于有机合成材料,纤维可能是合成纤维,也可能是天然纤维,合金属于金属材料,玻璃属于无机非金属材料,故选项说法错误;D、农作物一般适宜在pH=7或接近7的土壤中生存,熟石灰显碱性,常用熟石灰改良...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山东省菏泽市2018年中考化学试卷 题型:单选题

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A. A B. B C. C D. D

C 【解析】A、用pH试纸测定未知溶液的pH时,正确的操作方法为取一片pH试纸放在玻璃片或白瓷板上,用玻璃棒蘸取少量待测液滴在干燥的pH试纸上,与标准比色卡对比来确定pH.不能将pH试纸伸入待测液中,以免污染待测液,图中所示操作错误;B、蒸发时,应用玻璃棒不断搅拌,以防止局部温度过高,造成液体飞溅,图中所示操作正确;C、过滤液体时,要注意“一贴、二低、三靠”的原则,图中缺少玻璃棒引流,图中所...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山东省菏泽市2018年中考化学试卷 题型:单选题

对下列实验事实的解释错误的是

A. 硫在空气和氧气中燃烧现象不同——氧气浓度不同

B. 硝酸钾在热水和冷水中溶解的快慢不同——温度不同,硝酸钾的溶解度不同

C. 酒精和食醋的气味不同——不同分子性质不同

D. 金刚石和石墨硬度不同——碳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

B 【解析】A、硫在空气和氧气中燃烧现象不同,是由于氧气浓度不同,正确;B、硝酸钾在热水和冷水中溶解的快慢不同,是由于温度不同,硝酸钾的溶解速率不同,错误;C、通过气味辨别酒精和水,是因为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向四周扩散,使人们闻到气味;闻到不同的气味,它们分子的构成不同,不同种的分子性质不同,正确;D、金刚石和石墨的物理性质不同,是由于其碳原子排列组成不同,正确。故选B。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山东省菏泽市2018年中考化学试卷 题型:单选题

人类的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离不开水,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硬水中含有较多的钙镁离子,可用明矾降低水的硬度

B. 用水浇灭着火的纸箱,其原理是降低了可燃物的着火点

C. H2O和H2SO4中数字2均表示每个分子中含有氢原子的个数

D. 水通直流电时,电源负极上得到的气体能够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C 【解析】 A、明矾不能降低水的硬度,故选项说法错误;B、用水浇灭着火的纸箱,其原理是使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故选项说法错误;C、H2O和H2SO4中数字2均表示每个分子中含有氢原子的个数,故选项说法正确;D、水通直流电时,电源负极上得到的气体是氢气,不能够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错误。故选C。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山东省菏泽市2018年中考化学试卷 题型:单选题

宏观辨识和微观剖析是化学核心素养之一。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 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及化合价均未发生改变

B. 参加反应的的微粒个数比是4:3

C. 反应涉及到的物质中,是由原子构成的单质,只有属于氧化物

D. 该反应生成的单质和化合物的质量比时3:20

D 【解析】 由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可知,反应物分别是镁和二氧化碳,生成物分别是氧化镁和碳,反应的方程式是:2Mg+CO22MgO+C,由此可知:A、由方程式可知,碳元素从CO2转化为C,镁元素从Mg转化为MgO,碳元素和镁元素的化合价发生改变,故错误;B、由方程式可知,参加反应的和的微粒个数比是比为:2:1,故错误;C、反应涉及到的物质中,是金属镁,由原子构成的单质,和都属于氧化物,故错...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山东省菏泽市2018年中考化学试卷 题型:单选题

现有X、Y、Z三种金属,将它们分别放入稀H2SO4中,只有X无氢气放出。将Y投入Z的盐溶液中,Y的表面没有发生变化。则X、Y和Z的金属活动性顺序正确的是

A. X>Y>Z B. Z>Y>X C. X>Z>Y D. Y>Z>X

B 【解析】现有X、Y、Z三种金属,将它们分别放入稀H2SO4中,只有X无氢气放出,说明Y、Z的金属活动性比氢强,X的金属活动性比氢弱,即Y、Z>H>X;将Y投入Z的盐溶液中,Y的表面没有发生变化,说明Y的金属活动性比Z弱,即Z>Y;则X、Y和Z的金属活动性顺序为:Z>Y>X。故选B。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山东省菏泽市2018年中考化学试卷 题型:单选题

类比推理在化学学习和科学研究中有重要意义,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化合物中含不同种元素,所以含不同种元素的物质都是化合物

B. CO2和SO2都能与碱溶液反应,所以非金属氧化物一定能与碱溶液反应

C. 碱的溶液显碱性,显碱性的溶液一定是碱溶液

D. 同种元素的原子所含质子数相同,含有相同质子数的微粒不一定属于同种元素

D 【解析】A、化合物中含不同种元素,含不同种元素的物质不一定都是化合物,也可能是混合物,故选项推理错误;B、CO2和SO2都能与碱溶液反应,但非金属氧化物不一定能与碱溶液反应,如一氧化碳不能与碱溶液反应,故选项推理错误;C、碱的溶液显碱性,显碱性的溶液不一定是碱溶液,也可能是碳酸钠等盐溶液,故选项推理错误;D、同种元素的原子所含质子数相同,含有相同质子数的微粒不一定属于同种元素,可能是原子...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山东省菏泽市2018年中考化学试卷 题型:单选题

化学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科学,以下对于化学知识的应用正确的是

A.物质的鉴别

B.物质的制备

①用二氧化锰鉴别水和双氧水

②用食醋鉴别食盐和纯碱

①利用二氧化碳和水等合成新型燃料

②选择合理催化剂,将水变成油

C.物质的应用

D.物质的提纯

①用甲醛浸泡海鲜,延长保存时间

②用碳酸氢钠焙制糕点

①用铁除去氯化亚铁溶液中的氯化铜

②用水除去氧化钙中的碳酸钙

A. A B. B C. C D. D

A 【解析】A、水和双氧水加入二氧化锰后的不同现象,水加入二氧化锰后没有现象,而双氧水遇二氧化锰后会产生气泡(氧气),故该方法可以鉴别两者;食盐、纯碱与醋酸接触后,食盐不能与食醋反应,而纯碱能与醋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出现气泡,故该方法可以鉴别两者;故A说法正确;B、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水中含有的氢元素和氧元素,而燃油中含有碳元素,故不可能实现水变油;故B说法错误;C、甲醛对人体有害,故...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山东省菏泽市2018年中考化学试卷 题型:单选题

下图中,图一为四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在图二中分别向两支试管内滴加一定量的水后,X和Y的饱和溶液均变混浊,则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10℃时,物质溶解度大小关系为:①>③>②>④

B. X为Ce2(SO4)3,Y不一定是NH4H2PO4

C. 若NHH2PO4中混有少量的NaCl杂质,可在较高温度配成饱和溶液,再降温结晶除去

D. 20℃时,将40NaCl加入到100g水中,所得溶液中溶质和溶剂的质量比是2:5

D 【解析】 A、通过分析溶解度曲线可知,10℃时,物质溶解度关系为①>③>②>④,故A正确;B、氢氧化钠溶于水使溶液温度升高,Ce2(SO4)3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溶液中析出的晶体为Ce2(SO4)3;硝酸铵溶于水使溶液温度升高降低,NHH2PO4和NaCl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溶液中析出的晶体是NHH2PO4或NaCl,故B正确;C、磷酸二氢铵受温度变化影响较大,所以...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