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目: 来源:江苏省2018届九年级第三次模拟考化学试卷 题型:单选题
2017年4月11日央视《消费主张》超市馒头这样出炉:生产日期随便改、防腐剂、甜蜜素齐上阵。已知甜蜜素的化学式为C6H12NNaO3S,下列有关甜蜜素的说法正确的是
A. 该物质是由五种元素组成的
B. 该化合物中C、N两种元素的质量比为6:1
C. 每个甜蜜素分子是由24个原子构成的
D. 甜蜜素是有机高分子化合物
C 【解析】该物质是由C、H、N、Na、O、S六种元素组成,故A错误,化合物中C、N两种元素的质量比为6*12:(1*14),故B错误,有机高分子化合物指的是相对分子质量非常大的,成千万的,故D错误。每个甜蜜素分子是由6+12+1+1+3+1=24个原子构成的故C正确。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江苏省2018届九年级第三次模拟考化学试卷 题型:单选题
下列有关实验现象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A. 加热试管内的碱式碳酸铜,绿色粉末逐渐变黑,试管口有小水滴
B. 细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火星四射,生成红棕色固体
C. 镁条在空气中燃烧,产生黑烟,生成黑色粉末
D. 向少量氧化铜中加入稀硫酸,有气泡产生,黑色粉末逐渐消失,溶液变蓝
A 【解析】 A、碱式碳酸铜是绿色的,加入会分解生成氧化铜、水和二氧化碳,故加热试管内的碱式碳酸铜,绿色粉末逐渐变黑,试管口有小水滴,正确;B、细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错误;C、镁条在空气中燃烧,产生白烟,生成白色固体,错误;D、向少量氧化铜中加入稀硫酸,黑色粉末逐渐消失,溶液变蓝,错误。故选A。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江苏省2018届九年级第三次模拟考化学试卷 题型:单选题
“三效催化转换器”可将汽车尾气中的有毒气体处理为无污染的气体,图为该反应的微观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生成的丙和丁的分子个数比为1∶1
B. 反应前后,碳和氮的化合价发生了改变
C. 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没有改变,原子的个数发生了变化
D. 乙和丙的元素组成相同,所以它们的化学性质相同
B 【解析】 由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可知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表示为:2NO2+4CO 4CO2+N2。A、由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可知,生成的丙和丁的分子个数比为4∶1,错误;B、二氧化氮中氮元素的化合价为+4价,氮气中氮元素的化合价为0;一氧化碳中碳元素为+2价,二氧化碳中碳元素为+4价,即反应前后,碳和氮的化合价发生了改变,正确;C、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数目不变,错误;D、一...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江苏省2018届九年级第三次模拟考化学试卷 题型:单选题
下列鉴别方法不可行的是
A. 用灼烧法鉴别黄金与黄铜(铜锌合金) B. 用水鉴别硝酸铵和氢氧化钠固体
C. 用灼烧法鉴别羊毛线和棉纱线 D. 酚酞试液鉴别白酒和白醋
D 【解析】 A、黄铜(铜锌合金)中铜在加热时与氧气反应生成黑色氧化铜,所以灼烧后变为黑色,金不与氧气反应,可以鉴别,错误; B、硝酸铵溶于水吸热,使溶液温度降低,氢氧化钠溶于水放热,使溶液温度升高,能鉴别,错误;C、羊毛线灼烧产生烧焦羽毛的气味,棉纱线灼烧产生烧纸的气味,可以鉴别,错误;D、白酒和白醋分别显中性、酸性,都不能使酚酞溶液变色,不可以鉴别,正确。故选D。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江苏省2018届九年级第三次模拟考化学试卷 题型:单选题
下列实验设计及操作,其现象足以说明结论的是
操 作 | 现 象 | 结 论 | |
A | 在某氢氧化钠溶液样品中,加入足量的氯化钙溶液,过滤,在滤液中滴入2滴酚酞试液 | 产生白色沉淀, 酚酞不变红 | 该氢氧化钠溶液一定部分变质 |
B | 将浓盐酸和大理石反应放出的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 | 石灰水始终未浑浊 | 该石灰水一定变质 |
C | 向滴有酚酞的稀氢氧化钠溶液的试管中滴加一定量的稀盐酸 | 红色褪去 | 氢氧化钠与盐酸一定发生了化学反应 |
D | 将充满二氧化碳气体的试管倒扣在盛有氢氧化钠溶液的水槽中 | 试管内液 面上升 | 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一定发生了反应 |
A. A B. B C. C D. D
C 【解析】 A、氢氧化钠溶液部分变质应该既有碳酸钠也有氢氧化钠,加入足量的氯化钙溶液,产生白色沉淀,说明样品中含有碳酸钠,并且将碳酸钠除去,而滤液中滴入2滴酚酞没有变红,说明溶液中没有氢氧化钠,也就是说氢氧化钠应该全部变质,错误;B、浓盐酸具有挥发性挥发出的氯化氢气体会混在二氧化碳中共同进入了石灰水中,氯化氢溶于水形成了盐酸,盐酸会溶解掉碳酸钙所以看不到沉淀,错误;C、酚酞遇碱变红,...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江苏省2018届九年级第三次模拟考化学试卷 题型:单选题
在试管中放入一根镁条(已去除氧化膜),往其中加入硝酸银溶液至浸没镁条,观察到如下现象:①镁条表面迅速覆盖一层疏松的固体物质,经检验发现生成的固体物质中有单质银;②镁条表面有明显的气泡现象,经检验发现气泡中有氢气;对于上述实验现象的分析错误的是
A. 镁能从硝酸银溶液中置换出银
B. 镁跟硝酸银溶液反应会生成氢气
C. 镁投入硝酸银溶液中仅发生2AgNO3+Mg=Mg(NO3)2+2Ag反应
D. 根据该实验可判断镁比银活动性强
C 【解析】 镁条和硝酸银溶液反应后,镁条表面迅速生成单质银,镁条表面也会生成氢气,所以 A、通过“镁条表面迅速覆盖一层疏松的固体物质,经检验发现生成的固体物质中有单质银”分析可知,镁能从硝酸银溶液中置换出银,正确;B、由“镁条表面有明显的气泡现象,经检验发现气泡中有氢气”可知,镁也能跟硝酸银溶液反应会生成氢气,正确;C、通过分析可知,镁既会置换出硝酸银中的银,也能和硝酸银溶液反应生...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江苏省2018届九年级第三次模拟考化学试卷 题型:单选题
CaCO3在生产生活中有广泛的用途。煅烧石灰石可制得活性CaO。为测定不同煅烧温度对CaO活性的影响,取石灰石样品分为三等份,在同一设备中分别于800 ℃、900 ℃和1000 ℃条件下煅烧,所得固体分别与等质量的水完全反应,测得反应液温度随时间的变化如右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CaO与水反应会放出热量
B. 实验中涉及到的反应类型有分解反应和置换反应
C. 由图可知,900℃煅烧所得 CaO 活性最高
D. 要得出正确结论,煅烧时还需控制的条件是煅烧的时间相同
B 【解析】 A、由图可知氧化钙放入水中,温度会升高,说明CaO与水反应会放出热量,正确;B、碳酸钙在高温的条件下生成氧化钙和二氧化碳,是分解反应;氧化钙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是化合反应,错误;C、由图可知,900℃煅烧后与水反应温度升高的最高,可见所得 CaO 活性最高,正确;D、实验探究不同温度对CaO活性的影响,所以煅烧时还需控制的条件是煅烧的时间相同,正确。故选B。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江苏省2018届九年级第三次模拟考化学试卷 题型:单选题
小程将日常生活中一些化学信息归纳成有趣的“三要点”,下列说法中有错误的是
A. 去油污的方法有三种:用汽油擦洗、用洗涤剂清洗、用热的碳酸钠溶液洗涤
B. 能提供热能的营养素有三种:蛋白质、油脂、糖类
C. 收集气体一般有三种方法:排水法、向上排空气法、向下排空气法
D. 有机高分子合成材料主要包括三类:合成纤维、合成橡胶、合金
D 【解析】 A、去油污的方法有三种:用汽油擦洗是利用了溶解原理,用洗涤剂清洗是利用乳化作用原理,用热的碳酸钠溶液洗涤是利用油脂的水解反应原理,正确;B、能提供热能的营养素应为有机物,共有三种:蛋白质、油脂、糖类;C、根据气体的密度、溶解性可收集气体的方法有:排水法、向上排空气法、向下排空气法,正确;D、有机高分子合成材料主要包括:合成纤维、合成橡胶和塑料,错误。故选D。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江苏省2018届九年级第三次模拟考化学试卷 题型:多选题
根据下图所示的溶解度曲线,判断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 t1℃时,甲物质的溶解度小于乙物质的溶解度
B. t2℃时,相等质量的甲、乙两物质的饱和溶液中, 所含溶质质量相等
C. 当甲物质中混有少量乙物质时,可采用蒸发结晶的方法,提纯甲物质
D. t3℃时,将等质量的甲、乙两物质配成饱和溶液,需要的水质量:甲>乙
CD 【解析】 A、从t1℃向上做垂线,与曲线的交点在上面的溶解度就大,所以甲物质的溶解度小于乙物质的溶解度,正确;B、t2℃时,甲、乙两物质的溶解度相等,即在100g水中最多溶解的溶质质量相等,所以相等质量的甲、乙两物质的饱和溶液中,所含溶质质量相等,正确;C、如果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大的物质从溶液中结晶析出的方法是冷却热饱和溶液,如果溶解度受温度影响不大的物质从溶液中结晶析出的方法是...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江苏省2018届九年级第三次模拟考化学试卷 题型:单选题
除去下列物质中的少量杂质,所选试剂及操作方法都正确的是
选项 | 物质(括号内为杂质) | 试剂 | 操作方法 |
A | Cu(CuO) | 足量稀硫酸 | 溶解、过滤、洗涤、干燥 |
B | MnO2( KCl) | 水 | 溶解、过滤、蒸发结晶 |
C | NaCl(MgCl2) | 过量NaOH溶液 | 过滤、蒸发结晶 |
D | CO2(CO) | 足量O2 | 点燃 |
A. A B. B C. C D. D
A 【解析】 A、CuO能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铜和水,铜不与稀硫酸反应,再过滤、洗涤、干燥,能除去杂质且没有引入新的杂质,符合除杂原则,正确;B、氯化钾易溶于水,MnO2难溶于水,可采取加水溶解、过滤、洗涤、干燥的方法进行分离除杂,错误;C、MgCl2能与过量NaOH溶液反应生成氢氧化镁沉淀和氯化钠,能除去杂质但引入了新的杂质氢氧化钠(过量的)和氯化钠,不符合除杂原则,错误;D、除去二...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