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习题
 0  173055  173063  173069  173073  173079  173081  173085  173091  173093  173099  173105  173109  173111  173115  173121  173123  173129  173133  173135  173139  173141  173145  173147  173149  173150  173151  173153  173154  173155  173157  173159  173163  173165  173169  173171  173175  173181  173183  173189  173193  173195  173199  173205  173211  173213  173219  173223  173225  173231  173235  173241  173249  211419 

科目: 来源:人教版2018届九年级上册化学:第3单元 物质构成的奥秘 单元测试 题型:填空题

试用“分子”“原子”或“元素”回答:

(1)酒精易挥发,这表明酒精________在作扩散运动,由液态变成气态,表明酒精________间的距离变大了。

(2)氧________保持着氧气的化学性质;铁________保持铁的化学性质。

(3)下图是某个化学反应的微观模拟示意图。

据图比较分析,化学反应前后________的种类和数目不变,________的种类改变。

分子分子分子原子原子分子 【解析】 (1)酒精易挥发,这表明酒精分子在作扩散运动,由液态变成气态,表明酒精分子间的距离变大了; (2)氧气是由氧分子构成,所以保持着氧气的化学性质的微粒是氧分子;铁是由铁原子构成的,所以保持铁单质的化学性质的是铁原子; (3)根据化学反应的微观模拟示意图可知,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数目不变,分子的种类改变.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人教版2018届九年级上册化学:第3单元 物质构成的奥秘 单元测试 题型:填空题

请解释下列变化:

(1)图一中从微观角度你获得的一条信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图二所示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该反应的微观过程是①氢分子和氧分子分裂为氢原子和氧原子,则②表示________________。

分子在不断运动(分子间有间隔或分子很小)氢气+氧气水氢原子和氧原子结合成水分子(或每两个氢原子与一个氧原子结合成一个水分子) 【解析】 (1)该图示反应的是物质的溶解过程,可以体现的微观信息主要有分子的运动,分子之间有间隔,分子很小等;(2)氢气燃烧生成水,其文字表达式为:氢气+氧气水;结合图示可知②表示的是原子的重新组合成新分子的过程,即:氢原子和氧原子结合成水分子(或每两个氢原子与...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人教版2018届九年级上册化学:第3单元 物质构成的奥秘 单元测试 题型:填空题

下图是构成纯净物的粒子间的关系图。请在A、B处填入物质的化学符号,C、D处填入粒子名称(填“分子”“原子”或“离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O2或H2ONaCl分子离子 【解析】 根据分子可分解为原子,原子可结合为分子,则C为分子;原子得失电子后变为离子,则D为离子;铁和氧气属于单质,则A和B属于化合物;铁属于金属单质,是由铁原子直接构成;氧气属于气态非金属单质,是由氧分子构成的;由构成物质的粒子间的关系图,A是由分子构成的,如水、二氧化碳等是由分子构成的,水的化学式为:H2O(合理即可),B是由离子构成的,如氯化钠等,...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人教版2018届九年级上册化学:第3单元 物质构成的奥秘 单元测试 题型:简答题

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通过艰辛的努力,终于提出了现代元素周期表的雏形。下表为元素周期表的部分示意图,请利用下表回答相关问题。

(1)一个水分子共有________个质子,________个原子核。

(2)我发现如下规律:

①化学反应中,第Ⅰ纵行的元素比较容易________电子(除H外);第Ⅵ纵行的元素比较容易________电子,都通常达到8个电子的稳定结构。可见元素的化学性质主要决定于原子的________数。

②从原子结构方面看:同一横行的元素的原子具有相同的________数;同一纵行的元素的原子具有相同的________数。

③核电荷数为19的元素的原子最外层上的电子数为________。

103失去得到最外层电子电子层最外层电子1 【解析】 (1)标在元素符号右下角的数字表示一个分子中所含原子的个数;一个水分子共有3个原子,且一个原子只有一个原子核,所以一个水分子含有3个原子核,又因一个水分子(H2O)中有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所以一个水分子中含有(2×1)+(1×8)=10个质子;(2)①原子中最外层电子数一般少于4个时,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电子;当原子最外层电子数多...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人教版2018届九年级上册化学:第3单元 物质构成的奥秘 单元测试 题型:简答题

(题文)如图是水发生变化的微观结构模型。

(1)甲、乙两变化中属于物理变化的是__________;从微观结构分析,该变化的特点是__________。

(2)甲、乙两变化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____________;从微观结构分析,该变化后物质的化学性质________(填“发生了”或“未发生”)改变,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分子没有变化,分子间隔变大甲发生了分子的种类发生了变化 【解析】 (1)从水发生变化的微观结构模型可以看出,乙中水分子没有改变,改变的是分子间的间隔,发生的是物理变化;(2)从水发生变化的微观结构模型可以看出,甲中水分子变成了氢分子和氧分子,分子的种类发生了变化,属于化学变化,化学变化中分子的种类发生了改变,故物质的化学性质也发生了改变。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人教版2018届九年级上册化学:第3单元 物质构成的奥秘 单元测试 题型:简答题

在化学晚会上,小林同学表演了一个化学小魔术“空瓶生烟”(如图Ⅰ所示),A瓶中充满氯化氢气体,B瓶中充满氨气,抽开毛玻璃片,瓶中充满浓浓的白烟。请你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若用“”表示氢原子,用“”表示氮原子,用“”表示氯原子,上述反应过程可用图Ⅱ表示为:

①该变化的文字表达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氨气和氯化氢气体的化学性质____________(填“相同”或“不同”)。

③该变化中的最小粒子是____________。

(2)如果两个瓶子是质地较软的塑料瓶,我们将会观察到塑料瓶变瘪了,原因是_____________。

氨气+氯化氢→氯化铵不同氢原子、氮原子和氯原子由于反应物为气体,生成物为固体,使瓶内气体体积减小,压强变小,使瓶变瘪 【解析】 根据图示结合已有的物质的性质进行分析解答即可,氯化氢能与氨气反应生成氯化铵固体,据此解答。 (1)①氯化氢能与氨气反应生成氯化铵固体,故文字表达式为:氨气+氯化氢→氯化铵;②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分子是保持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分子种类不同,则构成物质的化学性...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人教版2018届九年级上册化学:第3单元 物质构成的奥秘 单元测试 题型:实验题

已知一个氨气(NH3)分子的质量小于一个氯化氢(HCl)分子的质量,且分子运动速率和其质量成反比。已知氨气和氯化氢极易溶于水,又知氨气与氯化氢相遇发生如下化学反应:氨气+氯化氢→氯化铵(白色固体)。A中充满HCl气体,B中充满NH3气体,当反应发生时会看到有大量白烟生成。实验装置如图所示。

(1)若要在该装置中产生白烟现象,应怎样操作?_________白烟首先产生在________(填“A”或“B”)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这种白烟是氨气和氯化氢气体化合生成的微小的氯化铵晶体。从这个实验你能获得的信息是(任写一点):_______________。

(2)若要在B瓶中产生喷泉现象,应怎样操作?______________。

关闭止水夹b,打开a和c A 氨气分子运动速率快,故在A瓶首先产生白烟 相对分子质量大的分子运动慢 关闭所有的止水夹,挤出滴管中的水,氨气会溶于水,B瓶中的气压会很小,这时打开止水夹a和b,在B瓶中就会形成喷泉。 【解析】 (1)若要在该装置中产生白烟现象,就要让两种分子接触,那么,就要关闭止水夹b,打开a和c;由题意知,氨气的相对分子质量小于氯化氢的相对分子质量,根据分子运动速率和其...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人教版)九年级上 化学第一单元课题2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课时练 题型:单选题

在“对蜡烛及其燃烧探究实验”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 燃烧中蜡烛融化 B. 产物CO2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C. 产物水蒸气凝结成小水珠 D. 蜡烛浮在水面上

B 【解析】 A. 燃烧中蜡烛融化 , C. 产物水蒸气凝结成小水珠 , D. 蜡烛浮在水面上,状态或形态变化,没有生成其他物质,均属于物理变化。B. 产物CO2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人教版)九年级上 化学第一单元课题2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课时练 题型:单选题

把一根火柴梗平放在蜡烛火焰中约1~2 s后取出,能观察到火柴梗(  )

A. 均匀地变黑 B. 与外焰接触部分被烧黑

C. 与内焰接触部分被烧黑 D. 与焰心接触部分被烧黑

B 【解析】 把一根火柴梗平放在蜡烛火焰中约1~2s后取出,能观察到火柴梗与外焰接触部分被烧黑,这是因为外焰的温度最高,焰心的温度最低。故选B。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人教版)九年级上 化学第一单元课题2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课时练 题型:单选题

有关蜡烛燃烧时的现象描述正确的是(  )

A. 蜡烛燃烧时生成了二氧化碳和水

B. 蜡烛燃烧放出热量、发出黄色火焰

C. 在蜡烛火焰上方所罩的干而冷的烧杯内壁有白烟

D. 蜡烛燃烧生成的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B 【解析】 A、蜡烛燃烧时生成了二氧化碳和水不是反应现象而是生成物,故A错误; B、蜡烛燃烧放出热量且发出黄色火焰能通过感官器官感觉到,故B正确; C、因为蜡烛燃烧生成水,在蜡烛火焰上方所罩的干冷烧杯内璧有水雾产生,故C错误; D、因为在没验证前我们不知道蜡烛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应说蜡烛燃烧生成的气体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故D错误; 故选B.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