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习题
 0  173056  173064  173070  173074  173080  173082  173086  173092  173094  173100  173106  173110  173112  173116  173122  173124  173130  173134  173136  173140  173142  173146  173148  173150  173151  173152  173154  173155  173156  173158  173160  173164  173166  173170  173172  173176  173182  173184  173190  173194  173196  173200  173206  173212  173214  173220  173224  173226  173232  173236  173242  173250  211419 

科目: 来源:人教版2018届九年级上册化学:第3单元 物质构成的奥秘 单元测试 题型:单选题

分子、原子、离子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下列物质由阴、阳离子构成的是(  )

A. 二氧化碳 B. 黄金 C. 氖气 D. 氯化钾

D 【解析】 根据金属和大多数固态非金属单质等由原子构成,有些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如水、气态非金属单质等,有些物质是由离子构成的,如氯化钠,进行分析判断即可。 A、二氧化碳是由二氧化碳分子构成的,故选项错误;B、黄金属于金属单质,是由金原子直接构成的,故选项错误;C、氖气属于稀有气体单质,是由氖原子直接构成的,故选项错误;D、氯化钾是由钾离子和氯离子构成的,是由阴、阳离子构成的,...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人教版2018届九年级上册化学:第3单元 物质构成的奥秘 单元测试 题型:单选题

用分子的观点解释下列现象,不合理的是(  )

A. 热胀冷缩—分子间隔发生改变

B. 花香四溢—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C. 汽油挥发—分子大小发生变化

D. 食物变质—分子本身发生变化

C 【解析】 A、热胀冷缩,是分子间的间隔发生了变化,分子大小没变,故A说法合理;B、花香四溢,是由于分子不断运动到人的鼻孔刺激嗅觉细胞,人闻到香味,故B说法合理;C、汽油挥发,是由于分子不断运动到空气中,分子大小没有发生变化,故C 说法不合理;D、食物变质,就是食物变成了不能被食用的其他物质,在这个过程生成了新的物质,也就是分子本身发生了变化,故D说法合理。故选C。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人教版2018届九年级上册化学:第3单元 物质构成的奥秘 单元测试 题型:单选题

考古工作者通常用测定某些文物中碳-14的含量来推测文物的年代。碳-14原子的核电荷数为6,相对原子质量为14。下列关于碳-14原子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质子数为6

B. 电子数为8

C. 中子数为6

D. 质子数和中子数之和为12

A 【解析】 A、因质子数等于电子数,质子数为6,则电子数为6,说法正确,故A正确;B、由碳-14原子的核电荷数为6,根据质子数等于核外电子数,则电子数为6,说法错误;故B不正确;C、由质子数和中子数之和为14,质子数为6,则中子数为14-6═8,说法错误;故C不正确;D、因核电荷数为6,根据质子数等于核电荷数,则质子数为6,质子数和中子数之和为14,说法正确;故D不正确。故选A。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人教版2018届九年级上册化学:第3单元 物质构成的奥秘 单元测试 题型:单选题

在一定条件下,常温常压下的水可瞬间结成冰,俗称“热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热冰”是纯净物

B. “热冰”在任何条件下都不会融化

C. “热冰”与水的化学性质不同

D. 结成“热冰”后,分子停止运动

A 【解析】 A、热冰的实质是水应属纯净物,故此选项正确. B、物质都有三态变化,热冰也不例外,故此选项错误. C、热冰与水同属一种物质,故化学性质相同,故此选项错误. D、分子永远不停的运动,热冰也不例外,故此选项错误. 故选A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人教版2018届九年级上册化学:第3单元 物质构成的奥秘 单元测试 题型:单选题

用分子的观点分析下列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 一种物质的分子运动到另一种物质的分子中间去了

B. 分子运动的速率变慢了

C. 分子改变了,由一种分子变成了另一种分子

D. 分子间的间隔变大了

C 【解析】 A、分子是不断运动的,一种物质的分子运动到另一种物质的分子中间去了的过程中,没有新分子生成,属于物理变化,不符合题意;B、分子运动速率变慢的过程中,没有新分子生成,属于物理变化,不符合题意;C、分子改变了,由一种分子变成了另一种分子,说明有新分子即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符合题意;D、分子间间隔变大的过程中,没有新分子生成,属于物理变化,不符合题意。故选C。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人教版2018届九年级上册化学:第3单元 物质构成的奥秘 单元测试 题型:单选题

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 带电的微粒都称为离子 B. 物理变化中分子种类不变

C. 化学变化中,原子的种类和个数不变 D. 分子、原子、离子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

A 【解析】 A、带电的微粒有离子、原子核、质子和电子等,离子是指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故A叙述错误; B、物理变化是指没有生成新物质的变化,微观上分子的种类不变,故B叙述正确; C、化学变化中原子的种类和个数不变,故C叙述正确; D、构成物质的三种基本微粒是分子、原子和离子,故D叙述正确;故选A.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人教版2018届九年级上册化学:第3单元 物质构成的奥秘 单元测试 题型:单选题

甲、乙是两种粒子的结构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甲是阳离子 B. 乙是阴离子

C. 甲、乙属于不同种元素 D. 甲、乙都属于金属元素

C 【解析】 试题从粒子的结构示意图,可以比较粒子中的核内质子数也核外电子数的关系,若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为原子,若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为阳离子,若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为阴离子,所以从甲、乙的结构示意图,可以判断甲是阴离子,乙是原子,所以A、B都错,元素的种类有质子数决定,所以甲、乙属于不同种元素,正确,金属元素的最外层电子数<4,非金属元素的最外层电子数≥4,所以甲、乙都...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人教版2018届九年级上册化学:第3单元 物质构成的奥秘 单元测试 题型:单选题

根据下图的有关信息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镁离子(Mg2+)核内有12个质子

B. 镁的相对原子质量为24.31 g

C. 在化学反应中,氯原子容易失去1个电子

D. 镁离子(Mg2+)与氯离子(Cl-)的最外层电子数不相等

A 【解析】 试题分析∶由原子结构示意图的含义和与元素周期表相关的知识及题中信息知,A.镁离子(Mg2+)核内有12个质子。故A正确。B.镁的相对原子质量为24.31。故B错误。C.在化学反应中,氯原子容易得到1个电子。故C错误。D.镁离子(Mg2+)与氯离子(Cl-)的最外层电子数相等。故D错误。 考点∶考查原子结构示意图的含义及与元素周期表相关的知识。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人教版2018届九年级上册化学:第3单元 物质构成的奥秘 单元测试 题型:单选题

下列各种原子各1 g,所含原子个数最多的是(括号内是该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

A. 氧原子(16) B. 铁原子(56)

C. 氢原子(1) D. 硫原子(32)

C 【解析】 选项中各原子相对原子质量由小到大排列为:氢原子(1)<氧原子(16)<硫原子(32)<铁原子(56);因为当质量相同都是1g时,含原子数最多的是相对原子质量最小的元素,即为氢原子。故选C。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人教版2018届九年级上册化学:第3单元 物质构成的奥秘 单元测试 题型:填空题

用化学用语填写下列各空:

(1)2个氢原子____________________。

(2)空气中含量最多的元素____________________。

(3)2个钠离子____________________。

(4)氧离子____________________。

2HN2Na+O2- 【解析】 (1)原子的表示方法就是用元素符号来表示一个原子,表示多个该原子,就在其元素符号前加上相应的数字,所以2个氢原子,就可表示为:2H;(2)空气中各成分及体积分数为:氮气:78%、氧气:21%、稀有气体:0.94%、二氧化碳0.03%、水蒸气和杂质:0.03%,所以空气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氮元素,其符号为:N;(3)根据离子的表示方法:在表示该离子的元素符号...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