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目: 来源:科粤版化学九年级2.2构成物质的微粒(Ⅰ)-分子练习题 题型:单选题
下列事实或现象的解释错误的是( )
选项 | 事实或现象 | 解释 |
A | 水银温度计里的水银热胀冷缩 | 分子间的间隔随温度改变而改变 |
B | 一氧化碳使人中毒 | 一氧化碳分子有毒 |
C | CuSO4溶液和FeSO4溶液颜色不同 | 溶液中所含的阳离子种类不同 |
D | NaOH溶液能够导电 | 溶液中有可自由移动的离子 |
A. A B. B C. C D. D
A 【解析】 A、水银是金属,由汞原子直接构成,故水银热胀冷缩是汞原子间的间隔随温度改变而改变,而不是分子,错误;B、一氧化碳使人中毒,说明一氧化碳具有毒性,正确;C、铜离子在溶液中为蓝色,亚铁离子在溶液中为浅绿色,故CuSO4溶液和FeSO4溶液颜色不同,是因为溶液中所含的阳离子种类不同,正确;D、NaOH溶液能够导电,因为溶液中有可自由移动的钠离子和氢氧根离子,正确。故本题选A。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科粤版化学九年级2.2构成物质的微粒(Ⅰ)-分子练习题 题型:填空题
(每空1分,共10分)
(1)用化学用语(即化学符号)填空:
两个氧原子: ;保持氢气化学性质的粒子是: 。
(2)说出下列符号中数字“2”的意义:
: ;
: 。
(3)等质量的①O2;②CO2;③CO;④SO2中所含分子数由多到少的顺序是 (填序号)。
(4)如下图所示,“○”、“●”表示两种不同的原子,其中表示单质的是 (填序号,下同)。可能是氧化物的是 。
(5)甲、乙、丙三种物质均含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甲、乙是组成元素相同的化合物,丙是单质;甲、乙在常温下均为液体,在一定条件下均可分解生成丙;它们之间有如图所示的转化关系(部分物质和反应条件已经略去)。
则:甲的化学式为 ;乙转化成丙的文字表达式为 ;从微观的角度解释甲、乙性质有差异的原因是 。
2O; H2; 每个氧分子中含有2个氧原子; 每个亚铁离子带2个单位的正电荷; ③①②④。 A; C; H2O2; 水氢气+氧气; 分子构成不同。 【解析】 (1)两个氧原子先写数量再写符号,表示为2O;氢分子是保持氢气化学性质的粒子,表示为H2; (2)O2中右下角的2表示每个氧分子中含有2个氧原子;Fe2+中右上角的2表示每个亚铁离子带2个单位的正电荷; (3)等质量的...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科粤版化学九年级2.2构成物质的微粒(Ⅰ)-分子练习题 题型:填空题
如图是制取蒸馏水的简易装置,在试管a中加入约1/3容积的水和几片碎瓷片。将长玻璃导管c一端插入洁净的试管b中,导管c末端距离试管b底部2cm~3cm。把试管b放入盛有冷水的烧杯d里。用酒精灯加热试管a中的水,加热至试管b里有蒸馏水生成。
回答下列问题:
(1)烧杯d中冷水的作用是____________;
(2)加热a试管时,常加入几片碎瓷片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为什么要使用很长的一段玻璃导管c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用分子、原子的知识解释制取蒸馏水与水电解过程的不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使水蒸气冷凝为液态水;防止加热时出现暴沸;使水蒸气经过较长的自然冷却的过程;制取蒸馏水时,水分子本身不变,只是水分子之间的间隔发生变化;而电解水时,水分子分解成氢、氧原子,氢原子、氧原子分别结合成氢分子、氧分子。 【解析】 (1)烧杯d中冷水的作用是使水蒸气遇冷,冷凝为液态水; (2)加热a试管时,常加入几片碎瓷片,碎瓷片表面有微孔,内有空气,可防止加热时出现暴沸; (3)...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一、二、三单元的综合测试阶段过关检测题(一) 题型:单选题
同学们知道食醋、柠檬酸具有酸性,但是哪种物质的酸性强呢?小敏同学提出用PH试纸检验。就这一过程而言,属于科学探究环节中的( )
A. 提出假设 B. 设计实验 C. 得出结论 D. 收集证据
B 【解析】 小敏提出食醋、柠檬酸谁的酸性强,用PH试纸来测定它们的PH,谁的PH小它的酸性就强,这是一个实验,因此不属于提出假设、得出结论、收集证据环节,而属于设计实验. 故选B.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一、二、三单元的综合测试阶段过关检测题(一) 题型:单选题
下列俗语与物质的化学性质无关的是
A. 真金不怕火炼 B. 百炼方能成钢 C. 纸里包不住火 D. 玉不琢不成器
D 【解析】 A、真金不怕火炼说明金的化学性质稳定. B、百炼方能成钢说明碳在高温下能和氧气反应. C、纸里包不住火说明纸张具有可燃性. D、玉不琢不成器说明玉的形状可以改变,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属于物理性质. 故选D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一、二、三单元的综合测试阶段过关检测题(一) 题型:单选题
下列一定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 天然气燃烧 B. 干冰升华 C. 滴水成冰 D. 石油的分馏
A 【解析】 化学变化是指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物理变化是指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是是否有新物质生成;据此分析判断。 A、天然气燃烧过程中有新物质水和二氧化碳生成,属于化学变化;B、干冰升华过程中只是状态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C、滴水成冰过程中只是状态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D、石油分馏是将石油中几种不同沸点的混合物分离...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一、二、三单元的综合测试阶段过关检测题(一) 题型:单选题
实验结束后,下列仪器的放置方法正确的是( )
A. A B. B C. C D. D
D 【解析】 试题使用后的胶头滴管不能平放在试验台上,防止腐蚀桌面、或污染试剂或腐蚀胶帽;取完试剂后应及时盖上瓶盖,标签向外放回原处;用完托盘天平后,应将砝码放回砝码盒,并将游码归零。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一、二、三单元的综合测试阶段过关检测题(一) 题型:单选题
下图所示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 )
A. A B. B C. C D. D
C 【解析】 A 、验满氧气应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若木条复燃则氧气集满,图中木条已经插入集气瓶,即使复燃,也不能证明氧气已满,图中操作错误;B、稀释浓硫酸时,要把浓硫酸缓缓地沿器壁注入水中,同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以使热量及时地扩散;一定不能把水注入浓硫酸中,图中操作错误;C、给液体加热时,试管内液体的体积不要超过试管体积的1/3,加热时,应使试管倾斜并与桌面成45°左右,并不时...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一、二、三单元的综合测试阶段过关检测题(一) 题型:单选题
用量筒量取10mL水时仰视读数,则所量水的实际体积是( )
A. 10mL B. 大于10mL C. 小于10mL D. 无法确定
B 【解析】 量筒读数时的要求:视线要与量笥内液体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仰视读量筒内液体体积,读数比实际液体体积小;俯视读数液体体积比实际偏大。 用量筒量取液体读数时,视线要与量笥内液体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仰视读量筒内液体体积,读数比实际液体体积小,仰视结果量取水的实际体积大于10mL。故选B。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