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习题
 0  173417  173425  173431  173435  173441  173443  173447  173453  173455  173461  173467  173471  173473  173477  173483  173485  173491  173495  173497  173501  173503  173507  173509  173511  173512  173513  173515  173516  173517  173519  173521  173525  173527  173531  173533  173537  173543  173545  173551  173555  173557  173561  173567  173573  173575  173581  173585  173587  173593  173597  173603  173611  211419 

科目: 来源:湖北省襄阳市2018届九年级下学期期中化学试卷 题型:填空题

如图是某化学反应的微观模拟图,其中“”和“”分别表示两种质子数不同的原子,a、b分别表示反应前和反应后的物质。请回答:

(1)a、b物质均属于_____(填物质分类),从微观角度说明你的判断依据是_____;

(2)该反应属于_____反应(填基本反应类型)。

混合物 它们都是有不同种(或两种)分子构成分解 【解析】 (1)反应前的图示中,含有五个分子,其中三个同种原子构成的单质分子和二个不同种原子构成的化合物分子,由不同种分子构成,图示物质为混合物;反应后的图示中,共有六个分子,其中有五个分子构成相同为一种单质的分子,另一个分子构成与其它五个分子构成不同,为另一种单质的分子,由不同种分子构成,图示物质为混合物; (2)根据反应的微观模...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湖北省襄阳市2018届九年级下学期期中化学试卷 题型:推断题

在初中化学所学的物质中,甲、乙是两种单质,A~G是化合物,其中A、B是氧化物,G是一种钠盐,“→”表示物质间存在相应的转化关系(部分反应物、生成物和反应条件未标出)如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D物质的化学式_____;

(2)反应①的基本反应类型是_____;

(3)写出图中反应②的化学方程式_____。

NaOH复分解反应Cu+2AgNO3=2Ag+Cu(NO3)2 【解析】 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找准解题的突破口.F蓝色沉淀,则F为氢氧化铜;根据乙和硝酸银反应生成银,说明乙是一种比银活泼的金属;根据G为一种钠盐,D和E反应生成氢氧化铜和钠盐,所以E为硝酸铜,D为氢氧化钠;那么乙就是金属铜;甲和B反应生成铜和A,且A、B是氧化物,那么甲为碳,B为氧化铜,A为二氧化碳。 (1)F蓝色...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湖北省襄阳市2018届九年级下学期期中化学试卷 题型:实验题

初中化学课上,同学们利用下列实验探究碱的化学性质:

(1)写出仪器①的名称_____;

(2)A实验证明反应发生的现象是_____。

胶头滴管 溶液由红色恰好变为无色 【解析】 (1)仪器①的名称是胶头滴管。(2)滴有酚酞的氢氧化钠溶液显红色,逐滴滴加稀盐酸,至恰好完全反应,溶液显中性,溶液由红色恰好变为无色。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湖北省襄阳市2018届九年级下学期期中化学试卷 题型:科学探究题

兴趣小组同学为了探究实验室中久置的氢氧化钠溶液的成分,进行了有关实验。请你与他们一起完成以下探究活动。

氢氧化钠溶液变质的原因:_____(相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对固体猜想)

猜想Ⅰ.全部是NaOH; 猜想Ⅱ.全部是Na2CO3; 猜想Ⅲ._____。

(实验和推断)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①取少量待测液于试管中,滴加过量的_____溶液

_____

猜想一不成立

②另取少量待测液于试管中,滴加过量的_____

产生白色沉淀

溶液中含有Na2CO3

③将②反应后的混合物静置后,取上层清液加入_____

_____

猜想Ⅲ成立

CO2+2NaOH=Na2CO3+H2ONaOH和Na2CO3稀盐酸有气泡产生氯化钡(或氯化钙)溶液无色酚酞试液溶液变红色 【解析】 氢氧化钠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其化学方程式为:2NaOH+CO2═Na2CO3+H2O;故填:CO2+2NaOH=Na2CO3+H2O;【对固体猜想】氢氧化钠没有变质,则是氢氧化钠;完全变质则是碳酸钠;部分变质则是氢氧化钠与碳酸钠的混合物;所以猜...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湖北省襄阳市2018届九年级下学期期中化学试卷 题型:计算题

今年年初,科学家利用显微镜针头手工“敲打”原子,首次成功合成能稳定存在4天之久的三角烯分子.三角烯(化学式为C22H14)将在量子计算、量子信息处理和自旋电子学等领域展现巨大应用潜力.请计算:

(1)C22H14中碳氢元素的质量比为_____;

(2)C22H14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为_____(计算结果精确到0.01% )。

132:794.96% 【解析】 (1)根据化学式C22H14,可以得出三角烯中碳氢元素的质量比为12×22:1×14=132:7。 (2)C22H14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为:。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湖北省襄阳市2018届九年级下学期期中化学试卷 题型:计算题

(4分)某校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取60g氯化钙(CaCl2)溶液,向其中加入适量碳酸钠(Na2CO3)溶液,反应完毕后过滤,所得固体用作制取牙膏摩擦剂的主要原料,同时所得滤液用来进行小麦选种(选种液要求氯化钠是质量分数在10%~20%之间)。实验过程中所加碳酸钠溶液的质量与生成碳酸钙沉淀的质量关系如图所示。通过如图可知:

(1)当氯化钙恰好反应完时:消耗碳酸钠溶液的质量为_____g;

(2)请通过计算回答,此时所得氯化钠溶液的质量分数是多少_____?能否用作小麦选种_____?

5011.7%此时所得氯化钠溶液的质量分数是11.7%,此时所得的氯化钠溶液可作为小麦选种液 【解析】 (1)根据图象可知到达最高点已经反应完了,消耗碳酸钠溶液质量为50g,改成横线时说明沉淀不再增加,所以生成沉淀10g; (2)设当氯化钙反应完全时,生成氯化钠的质量为x CaCl2+Na2CO3═CaCO3↓+2NaCl 100 117 10g x ,x...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四川省凉山州2018届九年级中考化学试卷 题型:单选题

古诗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下列古诗词中蕴含着化学变化的是(  )

A.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B.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C.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D.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A 【解析】 化学变化指的是物质内部原子、分子重新发生组合,伴有能量变化。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主要描述杂草被火烧过之后又重新生长,蕴含了燃烧,属于化学变化,故A选项正确;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主要描述夜晚的雨导致花朵被吹落,下雨是水蒸气高空凝结而来,为物理变化,故B选项错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主要描述宝剑锋利是来自于磨炼,说宝剑的锋利和梅花的无比清香都是经过了很多的...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四川省凉山州2018届九年级中考化学试卷 题型:单选题

一九一五年为纪念巴拿马运河开通100周年,巴拿马万国博览会在美国旧金山召开,中国首次参加,把山西汾酒带去参展,展期过半,门庭冷落,无人问津,伤心至极的汾酒商人,高举一瓶汾酒摔在展厅,片刻酒商、酒鬼闻风而来……这与下列化学原理相关的是(  )

A. 分子的质量很小,分子是我们肉眼看不见的微粒

B. 分子的体积很小,分子在不停地运动着

C. 分子之间有间隙,因此造成了物质的三态变化

D. 分子的体积、质量都很小,但分子是真实存在的

B 【解析】 分子质量有大有小,分子尺寸在0.1纳米级别,肉眼无法看到,A选项错误;汾酒分子在空气中弥漫,才会引来酒鬼,证明分子在不停的运动着,闻到味道,却看不到,说明分子体积很小,故B选项正确;物质三态变化是因为吸热、放热导致分子热运动,从而引起三态变化,故C选项错误;分子真实存在,但体积小,质量也有大有小,表述与题干不符,故D选项错误。故选B。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四川省凉山州2018届九年级中考化学试卷 题型:单选题

下列化学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

A. 熄灭酒精灯 B. 闻气味

C. 称取10g食盐 D. 过滤液体

C 【解析】 熄灭酒精灯要用灯罩盖灭,不可以用嘴吹,防止酒精洒出,故A选项错误;闻气味时要用手在瓶口处轻轻煽动,不可以直接用鼻子闻,防止是有毒有害气体,故B选项错误;天平称取物品,左物右码,符合操作规范,故C选项正确;过滤液体需要用玻璃棒引流,防止液体洒落,故D选项错误。故选C。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四川省凉山州2018届九年级中考化学试卷 题型:单选题

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当您走进化学实验室时,会发现有些药品装在棕色瓶中这是因为这些药品见光,在紫外线作用下容易分解,您预测硝酸银见光分解不可能得到的产物是(  )

A. N2 B. NO C. NO2 D. NH3

D 【解析】 依据元素守恒,硝酸银中不含有氢元素,故产物中不应该含有氢元素,故选择D项。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