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习题
 0  173599  173607  173613  173617  173623  173625  173629  173635  173637  173643  173649  173653  173655  173659  173665  173667  173673  173677  173679  173683  173685  173689  173691  173693  173694  173695  173697  173698  173699  173701  173703  173707  173709  173713  173715  173719  173725  173727  173733  173737  173739  173743  173749  173755  173757  173763  173767  173769  173775  173779  173785  173793  211419 

科目: 来源:广东省2019届九年级化学:第九单元测试卷 题型:实验题

如图甲是A、B、C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图。

(1)甲图中,t2 ℃时,A、B、C三种物质中,溶解度最大的是_____;P点所表示的含义为_____。

(2)①将t2 ℃时A、B、C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到t1 ℃,三种物质的溶质质量分数由大到小的顺序是_____。

②如乙图所示,20 ℃时,把试管放入盛有X的饱和溶液的烧杯中,在试管中加入几小段镁条,再加入5 mL稀盐酸,立即产生大量的气泡,同时烧杯中出现浑浊,则X可能为A、B、C三种固体物质中的哪一种?_____。

(3)t1 ℃时,将B物质的不饱和溶液转变成饱和溶液可采取的方法有:_____、_____ (写两种方法)。

At1 ℃时,B、C两物质的溶解度相等B>A>CC增加溶质降低温度 【解析】 (1)甲图中,t2℃时,A、B、C三种物质中,溶解度最大的是A,P点所表示的含义为:在t1℃时,B、C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同; (2)将t2℃时,A、B、C三种物质等质量的饱和溶液降温到t1℃时三种物质的溶质质量分数由大到小的顺序是B>A>C,因为A析出的固体最多;X可能是C,因为镁条和盐酸反应放热,而C...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广东省2019届九年级化学:第九单元测试卷 题型:实验题

制作“叶脉书签”需用到10%的氢氧化钠溶液。现配制50 g质量分数为10%的氢氧化钠溶液。(提示:氢氧化钠易吸水潮解,具有强烈的腐蚀性)

(1)若用氢氧化钠固体配制,需称量氢氧化钠的质量为_____ g。

(2)用氢氧化钠固体配制10%的氢氧化钠溶液过程中,需要用到的仪器除了托盘天平、药匙、量筒、烧杯、胶头滴管、试剂瓶外,还需要_____。

(3)下列操作正确的是_____ (填字母)。

A.称量氢氧化钠固体时,左盘放砝码

B.在托盘天平的左右托盘上垫滤纸称量氢氧化钠固体

C.将准确称量的氢氧化钠固体放入装有水的量筒中溶解

D.将配制的氢氧化钠溶液装入试剂瓶中,塞好瓶塞并贴上标签

(4)若用20%的氢氧化钠溶液加水(水的密度为1 g/cm3)配制50 g质量分数为10%的氢氧化钠溶液,需20%的氢氧化钠溶液的质量为_____ g;配制时应选用_____ (填“10”或“50”)mL的量筒量取水。

5g玻璃棒D25g50 【解析】 (1)①需要氢氧化钠固体的质量=50g×10%=5g; (2)配制溶液时还需要玻璃棒搅拌,加速溶解; (3)A、称量氢氧化钠固体时,应该砝码放在右盘,氢氧化钠放在左边,故操作错误;B、在托盘天平的左右托盘上垫滤纸称量氢氧化钠固体,会腐蚀纸,应该放在小烧杯中称量,故操作错误;C、将准确称量的氢氧化钠固体放入烧杯中溶解,而不能在量筒内溶解,故操...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广东省2019届九年级化学:第九单元测试卷 题型:科学探究题

仔细阅读下面的探究实验信息,回答相关问题。

Ⅰ.(实验目的)探究溶解过程中,溶液温度的变化情况。

Ⅱ.(查阅资料)

(1)物质溶解于水的过程包括吸收热量(Q吸)的扩散过程和放出热量(Q放)的水合过程。

(2)实验条件下,水的凝固点为0 ℃、沸点为100 ℃。

Ⅲ.(提出猜想)物质溶解过程中,溶液的温度可能升高或降低或不变。

Ⅳ.(实验探究)某探究小组的同学设计了如下图所示的两种实验方案。在图2所示方案中,每次加入物质b之前,均使用温度计控制热水温度,使之保持在_____ ℃。

Ⅴ.(实验结论)图1所示实验中,若加入物质a后,发现玻璃片与烧杯底部之间的水结冰,说明溶液的温度_____ (填“升高”“降低”或“不变”,下同)。图2所示实验中,若加入物质b后,热水会突然沸腾,说明_____。

Ⅵ.(拓展实验)按照图3所示进行实验。若物质c为NaOH,则U形管内的左边液面将_____ (填“高于”“低于”或“等于”)右边液面;若U形管内的液面位置变化与之相反,则物质c为_____ (填序号)。

①CaO ②NH4NO3 ③浓H2SO4

99降低溶液的温度升高低于② 【解析】 Ⅳ.【实验探究】由图中的条件可知:在图2所示方案中,每次加入物质b之前,均使用温度计控制热水温度,使之保持在99℃; Ⅴ.图1所示实验中,若加入物质a后,发现玻璃片与烧杯底部之间的水结冰,说明溶液的温度下降; 图2所示实验中,若加入物质b后,热水会突然沸腾,说明溶液的温度升高; Ⅵ.若物质c为NaOH,氢氧化钠溶于水放热,装置内...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广东省2019届九年级化学:第九单元测试卷 题型:计算题

实验室保存的一瓶浓盐酸,瓶上标签的部分内容如图所示,请你根据标签上提供的数据解答下列问题。

(1)瓶内浓盐酸的质量是_____。

(2)用5 mL该浓盐酸可以配制溶质质量分数为10%的盐酸_____。

(3)实验室有10 mL和100 mL两种规格的量筒,要量取5 mL浓盐酸,用10 mL比用100 mL量筒误差小的原因是_____。

595g22.02g10 mL量筒比100 mL量筒的分度值小 【解析】 (1)根据公式m=ρ×v=1.19g/L×500mL=595g; (2)加水前后溶质的质量不变,设可以配制溶质质量分数是10%的盐酸的质量为x,根据公式可得:5mL×1.19g/L×37%=x×10%,解得x=22g; (3)选取量筒时,尽量选用能一次量取的最小规格的量筒,10mL量筒量取5mL浓盐酸...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广东省2019届九年级化学:第九单元测试卷 题型:计算题

某化学兴趣小组取部分变质的Ca(OH)2(含杂质CaCO3)样品4.0g投入200.0g水中,充分搅拌,通入足量CO2,溶液质量与反应的CO2质量的关系如“题25 图”所示.则:

(l)以Ca(OH)2全部转化为CaCO3时消耗的CO2质量为_______g;

(2) 4.0g样品中杂质CaCO3的质量为_________?(写出计算过程)

(3)通入m3gCO2时,溶液中生成物的溶质的质量分数为__________(精确到0.1%)。若所取样品中的Ca(OH)2没有完全溶于水,对最后的计算结果_______(填“有”、“没有”)影响。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

2.2g 0.3g 4.2% 没有 未溶解的氢氧化钙也能与二氧化碳生成碳酸钙 【解析】(l)由图可知以Ca(OH)2全部转化为CaCO3时消耗的CO2质量为2.2g; (2) 设4.0g样品中杂质CaCO3的质量为x Ca(OH)2+CO2=CaCO3↓+H2O 74 44 100 X 2.2g y 74/x=44/2.2g x=3.7g 4.0g样品中杂质Ca...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沪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4.2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变化同步测试卷 题型:单选题

摩托罗拉公司研发了一种由甲醇为原料的新型手机电池,其容量为锂电池的10倍,可连续使用一个月才充一次电,其电池反应原理为:

2CH3OH + 3X + 4NaOH ="= " 2Na2CO3+ 6H2O

其中X的化学式为

A. O2 B. CO C. CO2 D. H2

A 【解析】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个数、原子的种类保持不变。反应后2Na2CO3和 6H2O共含有4个钠原子、2个碳原子、12个氧原子和12个氢原子,而反应前2CH3OH和4NaOH已含有4个钠原子、2个碳原子6个氧原子和12个氢原子,故3X应含有6个氧原子,则X的化学式为O2,答案为A。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沪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4.2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变化同步测试卷 题型:单选题

根据反应R+3O22CO2+2H2O,推断R的化学式是(  )

A. CH4   B. C2H2    C. C2H4  D. C2H6O

C 【解析】 试题根据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可以知道:化学前后反应各原子的种类,个数都不会改变,由此可以确定:R的化学式是C2H4,故选C.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沪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4.2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变化同步测试卷 题型:单选题

已知:2KClO3 2KCl+3O2 , 如图表示一定质量的KClO3和MnO2固体混合物受热过程中,某变量y随时间的变化趋势,纵坐标表示的是(     )

A. 固体中氧元素的质量       B. 生成O2的质量 C. 固体中MnO2的质量 D. 固体中KClO3的质量

A 【解析】 由图象可知,纵坐标表示的物质或元素开始不变,再逐渐减少,反应停止后不变,结合各物质及元素在反应中的变化情况来分析。 A.反应后生成氧气跑掉,故固体中氧元素的质量从反应开始就不断减少,反应停止后不变,由于二氧化锰中也有氧元素,故最后不能为0,故符合该图象正确;B.反应中,生成氧气的质量不断增加,不符合该图象;C.二氧化锰在反应中为催化剂,反应前后质量不变,不符合该图象...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沪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4.2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变化同步测试卷 题型:单选题

燃料X燃烧的反应化学方程式为:X+5O23CO2+4H2O,则燃料X的化学式为(  )

A. CH4   B. C2H6O  C. C3H8  D. C4H10

C 【解析】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的微观实质可以知道反应前后的原子数目和种类相等,由题中所给的化学反应方程式可以知道,反应前只出现了10个O原子,反应后出现了3个C原子,10个O原子,8个H原子,所以在X中含有8个H原子和3个C原子,分析题给的四个选项,符合题意的化学式为C。故选C。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沪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4.2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变化同步测试卷 题型:单选题

化学变化前后一定没有改变的是(   )

A. 元素的数目 B. 分子的种类和数目 C. 原子的种类和数目 D. 物质的种类

C 【解析】 试题化学变化都应遵守质量守恒定律,即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不变,原子的种类、质量、个数都不变,元素的种类、质量也都不变,故选C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