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习题
 0  173665  173673  173679  173683  173689  173691  173695  173701  173703  173709  173715  173719  173721  173725  173731  173733  173739  173743  173745  173749  173751  173755  173757  173759  173760  173761  173763  173764  173765  173767  173769  173773  173775  173779  173781  173785  173791  173793  173799  173803  173805  173809  173815  173821  173823  173829  173833  173835  173841  173845  173851  173859  211419 

科目: 来源:仁爱版九年级上册化学 6.2物质的溶解性单元检测题 题型:综合题

如图一是A和B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结合图形回答下列问题:

(1)70℃时B物质的溶解度为________  .

(2)图中P点的含义是_________ .

(3)将40℃时的A的不饱和溶液变成饱和溶液,可以采用的方法之一是__________ .

(4)某同学配制了20℃的A的饱和溶液,利用下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一段时间后,观察到左边的试管中没有晶体析出.甲物质为(填序号)________.

①浓硫酸 ②氢氧化钠 ③水 ④氧化钙.

10g在30°C时,物质A和B的溶解度相等增加溶质或降低温度或蒸发溶剂③ 【解析】 (1)根据溶解度曲线解答;(2)根据曲线中交点的含义考虑;(3)根据固体物质从溶液中结晶析出的方法考虑;(4)根据浓硫酸、氢氧化钠、水、氧化钙的性质进行分析。 (1)由图可知,70℃时B物质的溶解度为10g; (2)曲线A和B的交叉点P表示的含义是:在30℃时,物质A和B的溶解度相等;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仁爱版九年级上册化学 6.2物质的溶解性单元检测题 题型:填空题

A、B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

①t1℃时,A和B的溶解度大小关系是________

②把t1℃时A的饱和溶液变成不饱和溶液,除了升高温度外,还可以采取的方法有________.

③t2℃时A的溶解度为25g,在t2℃时,向50g水中加入20g的A物质,充分溶解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________.

④A中混有少量的杂质B,若想得到较为纯净的A,可以采用的方法是________.

A<B 增加溶剂 20% 降温结晶 【解析】 (1)据溶解度曲线可以比较同一温度时物质的溶解度大小;(2)据饱和溶液转化为不饱和溶液的方法分析回答;(3)据t2℃时A的溶解度为25g,分析50g水中加人20g的A物质能否完全溶解,并据溶质的质量分数解答;(4)据AB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分析提纯A的方法。 (1)由图可知,t1℃时,A的溶解度小于B的溶解度; (2)将饱和溶液变...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仁爱版九年级上册化学 6.2物质的溶解性单元检测题 题型:填空题

2017年1月《科学报告》一篇文章称,只需在普通口罩上添加氯化钠涂层,就能将其转化为“特效口罩”。口罩使用过程中,涂层中的氯化钠在溶解于病毒自身携带的水中,形成溶液,杀死病毒;杀死病毒后,水分蒸发,氯化钠会再次析出。请从A或B两题中任选1个作答,若两题均作答,按A计分。

A

B

①钠原子转化为钠离子,其核外电子数

________(填“变大” 或“变小”)。

②常温下,氯化钠饱和溶液中,氯化钠与

水的质量比为________。

(已知:常温下,氯化钠的溶解度为36 g)

①构成氯化钠的微粒是Na+和

________(填微粒符号)。

②口罩使用过程中,氯化钠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________(填“改变”或“不变”)。

变小 36:100 Cl-改变 【解析】 26-A(1)根据得失电子分析解答; (2)根据物质溶解度分析解答。 26-B(1)根据氯化钠是离子化合物分析解答; (2)根据溶剂增加导致溶质质量分数变化分析解答。 【解析】 26-A(1)原子转化钠离子,失去电子。故钠原子转化为钠离子,其核外电子数变小; (2)常温下,氯化钠的溶解度为36 g。即100g水中...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仁爱版九年级上册化学 6.2物质的溶解性单元检测题 题型:填空题

下表列出了硝酸钾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

温度/℃

0

10

20

30

40

50

60

溶解度/g

13.3

20.9

31.6

45.8

63.9

85.5

110

某兴趣小组做了以下实验:

(1)上述溶液中的溶剂是________,上述实验过程中得到的溶液一定属于不饱和溶液的是________(填数字序号),⑤所对应的实验现象是________.

(2)实验过程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一定相等的是________(填数字序号).

(3)为了防止水体污染,小组同学提出了如下方案处理实验后的废液: 步骤I:将⑤继续冷却至0℃,过滤,共可回收得到KNO3固体________g.

步骤II:向滤液中加入________g水稀释,得到溶质的质量分数为1%的KNO3稀溶液,将此溶液做为化肥使用.

H2O(或水)①③④析出晶体(合理答案均可得分)②⑤61.7;1216.7 【解析】 (1)根据溶液中溶质溶剂的判断方法分析,根据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特征判断;(2)根据溶液溶质质量分数与溶解度的关系分析;(3)根据降温析出晶体与溶解度的关系分析。 (1)硝酸钾溶于水得到的溶液中溶剂是水,2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31.6g,将25g硝酸钾溶于100g水中得到的溶液①为不饱和溶液...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仁爱版九年级上册化学 6.2物质的溶解性单元检测题 题型:填空题

室温下,分别向四个装有等质量的水的烧杯中加入硝酸钾固体,且所加固体的质量依次减少,充分溶解后如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1) ________中盛的一定是饱和溶液;________中盛的可能是饱和溶液,________中盛的一定是不饱和溶液(以上均填序号);

(2)若对A,B两烧杯进行加热,随着温度的升高,先变成不饱和溶液的是________(填序号);

(3)欲使接近饱和的硝酸钾溶液变为饱和溶液,可采取的方法是________.(写出一种方法即可)

A、BCDB蒸发水分 【解析】 (1)饱和溶液是在该温度下不能再溶解该物质的溶液,由图示可知A和B中都有固体溶质的不溶物,所以都为饱和溶液;由于C中没有固体溶质不溶物,有两种可能:有可能刚好饱和,也有可能不饱和,所以C中盛的可能是饱和溶液;D中也没有固体溶质不溶物,按常规考虑有两种可能:有可能刚好饱和,也有可能不饱和,因为固体溶质质量依次减少,C中可能饱和或不饱和,D中溶质比C中少,所...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仁爱版九年级上册化学 6.2物质的溶解性单元检测题 题型:填空题

如图是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a与c的溶解度曲线相交于P点.据图回答:

(1)P点的含义是________.

(2)t2℃时30g a物质加入到50g水中不断搅拌,能形成80g溶液吗?________(填写“能”或“不能”).

(3)t2℃时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按由小到大的顺序排列是________(填写物质序号).

(4)将t1℃时a、b、c三种物质饱和溶液的温度升高到t2℃时,能形成饱和溶液的是________(填写物质序号)

t1℃时,a、b的溶解度都是20g不能cbac 【解析】 溶解度曲线中交点的意义为:相应温度下,两者的溶解度相等;t1℃时,a物质的溶解度是20 g,即该温度下,100 g水中最多能溶解20 g的a物质;由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可知,t2℃时,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按由小到大的顺序排列的是c<b<a。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仁爱版九年级上册化学 6.2物质的溶解性单元检测题 题型:填空题

室温下,将甲、乙、丙三种固体分别溶于两支试管和一个烧杯的水中,现象如图1所示,甲、丙固体有剩余,乙固体全部溶解.升温到80℃时,发现甲固体全部溶解,乙固体析出,丙固体没有明显变化.

(1)室温时,________(填“甲”、“乙”或“丙”)溶液可能是不饱和溶液.

(2)若甲中含有少量丙,应用________法提纯.

(3)图2中能表示乙物质的溶解度曲线的是________(填“a”、“b”或“c”).

(4)t2℃时,甲、乙、丙三种物质等质量的饱和溶液中水的质量由大到小的顺序是________.

(5)t2℃时,甲、乙、丙三种物质等质量的饱和溶液降温至t1℃时,所得甲、乙、丙三种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大小关系________(用甲、乙、丙表示).

(6)若用质量分数为6%的甲溶液配制150g质量分数为2%的甲溶液,需加水________ g;主要实验步骤为计算、________、混匀.

乙冷却热饱和溶液C乙>丙>甲甲=丙>乙100g 量取 【解析】 (1)根据甲、丙溶液中有未溶解的固体而乙溶液中没有未溶解的固体进行解答;(2)根据甲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关系分析;(3)根据乙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进行解答;(4)根据t2℃时,甲、乙、丙三种物质的溶解度大小进行解答;(5)由溶液稀释前后,溶质的质量不变,和配制溶液步骤分析。 (1)甲、丙溶液中有未...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山东省2019届九年级上学期鲁教版全册《第2单元 探秘水世界》单元测试卷 题型:单选题

分子和原子的本质区别是(  )

A. 分子大,而原子小

B. 分子是构成物质的微粒,而原子不是

C. 分子能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而原子不能

D. 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可分,而原子却不能再分

D 【解析】 A、分子和原子不能比较大小,但由原子构成的分子,其一个分子比构成它的原子大,故选项错误;B、分子、原子都是构成物质的粒子,分子、原子都能构成物质,故选项错误;C、分子能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由原子直接构成的物质,原子也能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故选项错误;D、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分成原子,原子再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故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故选项正确。故选D。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山东省2019届九年级上学期鲁教版全册《第2单元 探秘水世界》单元测试卷 题型:单选题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原子都能转变成离子

B. 带电的粒子一定是离子

C. 阴离子都带负电

D. 原子核都是由质子、中子构成的

C 【解析】 A、原子得失电子可以形成离子,但不是原子都能转变成离子,如稀有气体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为8,性质稳定,不能转变成离子,故选项说法错误;B、带电的粒子不一定是离子,也可能是质子、电子等,故选项说法错误;C、带负电荷的离子是阴离子,阴离子都带负电,故选项说法正确;;D、原子核不一定都是由质子、中子构成,如氢原子核内只有质子,没有中子,故选项说法错误。故选C。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山东省2019届九年级上学期鲁教版全册《第2单元 探秘水世界》单元测试卷 题型:单选题

人类探月的重要目的之一是勘察、获取地球上蕴藏量很小而月球上却极为丰富的核聚变燃料“He—3”,解决地球能源危机.已知“C—13”是指原子核内含有6个质子、7个中子的碳原子,则“He—3”所指的氦原子核内( )

A. 含有3个质子,没有中子 B. 含有2个质子,1个中子

C. 含有1个质子,2个中子 D. 含有3个中子,没有质子

B 【解析】 由题意已知“C-13”是指原子核内含有6个质子、7个中子的碳原子,可推出13是质子数和中子数之和,所以“He-3”,中的3也是质子数和中子数之和。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