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目: 来源:北京市昌平区2019届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质量抽测化学试卷 题型:单选题
2019年是化学元素周期表问世150周年。国际权威机构IUPAC(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宣布中国科学家姜雪峰作为“硫元素代表”。硫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信息如右图所示。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 原子序数是16
B. 属于非金属元素
C. 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为16
D. 相对原子质量为32.06 g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北京市昌平区2019届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质量抽测化学试卷 题型:单选题
鉴别空气、氧气和二氧化碳三瓶气体的方法是( )
A. 观察气体颜色 B. 插入燃着的木条
C. 闻气体的气味 D. 倒入澄清石灰水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北京市昌平区2019届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质量抽测化学试卷 题型:单选题
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时有如下操作步骤:①检查装置的气密性;②装入药品,固定仪器;③熄灭酒精灯;④加热,用排水法收集气体;⑤从水槽中取出导气管。正确的操作顺序是
A. ①②④⑤③ B. ②①④⑤③ C. ②①③⑤④ D. ①②④③⑤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北京市昌平区2019届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质量抽测化学试卷 题型:单选题
下图所示装置可用于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实验前在集气瓶内加入少量水,并做上记号。下列有关该实验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 红磷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P + O2 P2O5
B. 红磷熄灭后,立刻打开弹簧夹
C. 最终瓶中剩余的气体是纯净的氮气
D. 瓶中液面最终上升至1处,证明空气中O2含量约为1/5体积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北京市昌平区2019届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质量抽测化学试卷 题型:单选题
用小苏打(NaHCO3)、柠檬酸(C6H8O7)、蔗糖(C12H22O11)和纯净水自制碳酸饮料。已知:小苏打与柠檬酸发生的反应为3NaHCO3 + C6H8O7 === C6H5O7Na3 + 3H2O + 3CO2↑,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 NaHCO3由4种元素组成
B. C6H8O7中碳和氢元素的质量比为9:1
C. C12H22O11分子中氢、氧原子个数比为2:1
D. 自制碳酸饮料是由3种物质组成的混合物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北京市昌平区2019届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质量抽测化学试卷 题型:填空题
补齐连线。请从A或B两题中任选一个作答,若两题均作答,按A计分。
A 用途—性质 | B 事故—处理方法 | ||
氮气做保护气________ | 升华吸热 | 炒菜时油锅着火________ | 用液态二氧化碳灭火器扑灭 |
石墨用作电极材料________ | 化学性质稳定 | 厨房煤气管道漏气________ | 立即盖上锅盖 |
干冰可用于人工降雨________ | 导电性 | 图书馆内图书着火________ | 立即关闭阀门并开窗通风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北京市昌平区2019届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质量抽测化学试卷 题型:填空题
能源、环境与人类的生活和社会发展密切相关。
(1)目前人们使用的燃料大多来自化石燃料,如煤、石油、________等。
(2)开发和利用新能源是解决能源问题的重要途径。下列属于新能源的是________(填序号)。
A.潮汐能 B.太阳能 C.风能
(3)为减少污染、提高煤的利用率,可将其转化为可燃性气体,此过程可认为是碳与水的反应,其微观示意图如下所示:
①该过程发生的是______(填“物理”或“化学”)变化。
②从微粒的角度分析,该过程中发生变化的是______(填序号)。
A.原子种类 B.原子数目 C.分子种类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北京市昌平区2019届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质量抽测化学试卷 题型:简答题
开放性实践活动中,A、B、C三组同学,将葵花籽放入食盐水中浸泡12小时,捞出葵花籽,沥干水分后,用烤炉烤熟,制得咸瓜子。已知:室温为20oC,在此温度下,食盐的溶解度为36g。
(1)“捞出葵花籽,沥干水分”应用的实验操作是_________。
(2)A组同学配制的食盐水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______%。
(3)B、C两组同学炒制的瓜子咸度是否相同并说明理由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北京市昌平区2019届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质量抽测化学试卷 题型:综合题
阅读下面科普短文(史实在线—水的组成的发现历程)。
古人认为,水是一种元素,不可再分。1766年,英国的科学家卡文迪许发现将金属锌加入到硫酸中,会产生一种无色气体,这种气体与空气混合后点燃,发生威力巨大的爆炸,他将这种气体叫做“可燃空气”。
同一时期,英国的科学家普利斯特里,也在研究这种“可燃空气”。这种气体密度只有空气的1/11。普利斯特里多次将这种猛烈的爆炸当作魔术在当时的欧洲贵族聚会上进行表演,直到某一次爆炸表演结束后,他发现玻璃容器的内壁有白雾。随后通过多次反复实验,确认这种白雾就是水。
1775年,法国科学家拉瓦锡通过实验验证空气不是一种元素,空气是一种混合物,其中氧气约占1/5。
1776年,瑞典科学家舍勒加热硝酸钾获得了比较纯净的氧气。
1781年,卡文迪许改进了原来的实验方案,他用纯净的氧气代替空气,发现“可燃空气”在纯氧中可以安静燃烧,发出蓝色火焰。他还发现1体积氧气和2体积“可燃空气”恰好完全反应,生成物只有水,没有别的物质。但卡文迪许未能突破传统观念的束缚,错误地用两种气体里都含有水这种“元素”,来解释所观察到的实验现象。
1782年,拉瓦锡将水蒸气通过1000多摄氏度高温金属铁管,获得了“可燃空气”和一种黑色固体。这个变化可以表示为:铁+水黑色固体+“可燃空气”。由此他认为水不是一种元素,而是由“可燃空气”和氧结合形成的化合物。
1787年,拉瓦锡命名这种“可燃空气”为“氢气”,正式提出“氢”是一种元素。
1800年,英国科学家尼克尔森和卡里斯特尔用“伏打电池”在常温下进行了水的电解实验,获得成功,进一步证明了拉瓦锡的结论。
依据文章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可燃空气”的物理性质有__________。
(2)“可燃空气”是_______(填“单质”或“化合物”)。
(3)已知1782年拉瓦锡实验中产生的黑色固体是四氧化三铁(Fe3O4)。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
(4)根据已有知识分析上述史实,你认为可以证明水的组成的实验有________(填序号)。
A.普利斯特里爆炸实验 B.1781年卡文迪许实验
C.1782年拉瓦锡实验 D.1800年尼克尔森和卡里斯特尔实验
(5)获得的启示:化学上研究纯净物组成的方法有_____________(写出一种即可)。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