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目: 来源: 题型:
【题目】写出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1)盐酸与碳酸氢钠反应:______;
(2)硫酸铜溶液与氯化钡溶液反应______;
(3)三氧化硫与足量的氢氧化钠溶液反应: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题目】用化学语言表示或写出符号表示的含义
(1)2个氦原子_____。
(2)2mol的硫原子_____。
(3)2个硫酸根原子团_____。
(4)2SO2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题目】盐酸、硫酸、氢氧化钠是重要的化工原料。
(1)浓硫酸是实验室常用的气体干燥剂,说明浓硫酸具有______性。
(2)稀盐酸和稀硫酸都可以用于金属除锈,是因为它们的溶液中都含有______。
(3)氢氧化钠暴露在空气中,容易潮解,同时吸收空气中的______而变质。为检验氢氧化钠溶液是否部分变质,分别取少量样品于试管中进行如下实验,其中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______(填序号)。
A.滴加稀盐酸
B.滴加氢氧化钡溶液
C.滴加1-2滴酚酞溶液
D.滴加适量的氯化钙溶液、静置、再滴加酚酞溶液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题目】H1N1 流感疫情曾在我国大面积爆发。实践表明,出现这种疫情时可用过氧乙酸(C2H4O3) 消毒杀菌。下列有关过氧乙酸的叙述错误的是
A. 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B. 其分子中含有臭氧(O3)
C. 既是纯净物,也是化合物D. 碳、氢、氧元素的质量比为 6:l:12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题目】中国古诗词既蕴含人文思想,又闪耀理性光辉。对下列古诗词划线部分隐含的化学现象解释不合理的是
A.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煅烧石灰石,不发生化学变化
B. 花气袭人知骤暖,鹊声穿树喜新晴——温度升高,分子运动加快
C. 何意百炼钢,化为绕指柔——生铁经不断煅烧捶打氧化,降低碳的含量后变成钢
D. 美人首饰侯王印,尽是沙中浪底来——金的化学性质稳定,在自然界中以单质形态存在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题目】在学习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一课时,小萍老师用食品干燥剂(主要成分为氧化钙)为自己班的同学们做了高大上的煮鸡蛋,品尝了新式煮鸡蛋后,同学们发现加入烧杯的水完全消失了,同时烧杯内的固体增多了,大家对这个发现惊奇不已,决定对烧杯内的固体成分进行探究。
提出问题:固体的成分是什么?
猜想与假设:小姜同学猜想:氧化钙、氢氧化钙。
小王同学猜想:氢氧化钙、碳酸钙。
小高同学猜想:氧化钙、碳酸钙。
小赵同学的猜想:_____
进行实验:为了证明自己的猜想,同学们进行以下实验。取少量样品于烧杯中加入适量的水搅拌,用温度计测温度,发现温度升高,则固体中一定含有_____,将烧杯内物质过滤,向滤渣中加入足量稀盐酸,观察到_____现象,则该样品中一定含有碳酸钙。冋滤液中滴加无色酚酞溶液,溶液变成红色。
解释与结论:大家认为小赵同学的猜想是正确的
表达与交流:小高同学不同意。认为自己的猜想也是正确的,他的理由是_____。经过大家的讨论,一致认为小高同学的猜想是错误的,理由是_____。
反思与评价:通过上述实验可以得出,判断物质成分时,根据实验现象判断只是一方面,还可以从_____角度考虑。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题目】我国女科学家屠呦呦因发现青蒿素荣获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青蒿素(C15H22O5)是一种用于治疗疟疾的药物。下列有关青蒿素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从宏观上看:青蒿素分子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
B. 从微观上看:青蒿素中含有15个碳原子、22个氢原子和5个氧原子
C. 从变化上看:青蒿素在氧气中完全燃烧生成一氧化碳和水
D. 从质量上看:青蒿素中碳、氧元素的质量比为9:4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题目】甲、乙、丙、丁4种物质在密闭容器中充分反应。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如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物质 | 甲 | 乙 | 丙 | 丁 |
反应前的质量/g | 4 | 31 | 21 | 10 |
反应后的质量/g | m | 40 | 6 | 16 |
A. 甲一定是该反应的催化剂
B. 该反应的生成物有一种
C. 丙物质一定属于化合物
D. 乙、丁在反应中的质量比为5:2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题目】物质的性质决定其用途。下列物质的用途中,利用其化学性质的是( )
①氢气用作燃料 ②氧气用于气焊 ③干冰用作制冷剂 ④一氧化碳用于炼铁工业
⑤活性炭吸附水中色素或异味物质 ⑥氦气用作保护气
A. ①②③⑤B. ①②④⑥C. ③⑤D. ①④⑤⑥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题目】“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已成为国家意志和全民共识。下列做法不符合“建设美丽中国,保护生态环境”的是( )
A. 为维持好碳、氧循环,大力植树造林,减少化石燃料燃烧
B. 为提高农作物产量并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合理使用农药和化肥
C. 为解决“白色污染”问题,应将废旧塑料袋焚烧处理
D. 为保护赖以生存的水资源,生活污水、工业废水要处理后排放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