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目: 来源: 题型:
【题目】某校小组同学利用下图装置完成了有关铁和金属X的兴趣实验。实验前检查装置气密性良好,K1、K2、K3均已关闭。
(1)打开K1,用注射器向Ⅰ中注入稀硫酸,直至液面浸没下端导管口,此时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2)打开 ,关闭 ,一段时间后,Ⅰ中的液体转移到Ⅱ中,其原因是 。
(3)依据实验现象,所得结论正确的是 (填字母序号)。
A. 若金属X表面无明显现象,说明X一定是铜
B. 若金属X表面有无色气泡产生,说明X是氢前金属
C. 若金属X表面有无色气泡产生,且表面逐渐变黑,说明X的金属活动性比铁强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题目】甲、乙、丙、丁、戊是初中几种常见的物质,它们分别由氢、碳、氧、氯、钠、锰中的1~3种元素组成。
(1)甲的固体俗称干冰,其化学式为 。
(2)乙是密度最小的气体,它在空气中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 。
(3)气体丙与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发生反应,其微观示意图如下,请在方框中补全相应微粒的图示。
(4)如图所示,采用不同物质组合的液体丁和固体戊进行实验。
①若蜡烛的火焰熄灭,则液体丁和固体戊依次是 ;
②若蜡烛燃烧得更旺,则液体丁和固体戊混合,完全反应后,烧杯中剩余的物质是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题目】如图所示,将细铁丝分别放在充满氮气、氧气的集气瓶中进行实验。
实验 | Ⅰ | Ⅱ |
集气瓶中的气体 | 氮气 | 氧气 |
接通电源加热后观察到的现象 | 铁丝红热,不燃烧 | 剧烈燃烧,火星四射 |
(1)实验Ⅱ中,反应后有 色固体生成,集气瓶中水的作用是 。
(2)接通电源后,对比Ⅰ、Ⅱ实验现象,可知可燃物燃烧的条件之一是 。
(3)在上述实验中,能证明可燃物燃烧需要温度达到着火点的依据是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题目】英国科技人员研制出自动灭火陶瓷砖,这种砖砌成的房屋发生火灾时,在高温烘烤下砖会裂开并喷出氦气和二氧化碳。自动灭火陶瓷砖的灭火原理是
A.清除可燃物 B.降低温度 C.隔绝氧气 D.降低可燃物着火点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题目】下表中所描述的变化与右图相符合的是
化学变化 | Y轴 | a | b | |
A | 等质量的高锰酸钾和水在不同条件下分解 | 氧气质量 | 高锰酸钾 | 水 |
B | 等质量、等浓度的双氧水在不同条件下反应 | 氧气质量 | 加催化剂 | 加热 |
C | 等质量的镁片和铁片分别与足量的稀硫酸反应 | 氢气质量 | 镁 | 铁 |
D | 等质量的二氧化碳和生石灰分别与等量的水反应 | 温度 | 二氧化碳 | 生石灰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题目】常见金属X与硝酸银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X+3AgNO3═3Ag+X(NO3)3,有关该反应说法错误的是( )
A.该反应是置换反应 B.X可能是铁
C.金属活动性X>Ag D.X表面有固体析出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题目】秸秆是一种相对清洁的可再生能源,平均含硫量只有0.38%,而煤的平均含硫量为1%。某地燃烧秸秆的发电厂一年燃烧秸秆约2.0×105 t,相当于燃烧1.0×105 t煤。假设燃料中硫元素经燃烧后都转化为SO2,试计算该发电厂燃烧秸秆比燃烧煤每年少排放多少SO2?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题目】化学兴趣小组同学对“铁生锈的条件”进行实验探究。
【进行实验】
实验 | 实验操作 | 实验现象 | 实验结论 |
1 | A B | 一段时间后, A中铁丝表面有红色固体生成 B中铁丝无明显变化 | |
2 | C D | 一段时间后, C中 D中铁丝无明显变化 | 铁生锈需要与O2接触 |
某同学在家中发现,炒完菜的铁锅表面容易生锈。
【猜想与假设】可能是食盐对铁生锈的速率产生了影响。
【进行实验】该小组用实验装置E、F同时进行实验。其中集气瓶的容积相同,量筒内盛有等体积的水,F中集气瓶内另加入了某种物质。
实验装置 | 实验过程 | 实验结论 |
E F | 一段时间后,打开止水夹,记录实验过程中量筒内剩余水的体积(每次测量时间间隔不等,实验数据见下表)。E中铁丝和F中另加入的物质表面均出现红色物质。 | 食盐可以加速铁的生锈 |
实验记录表
次数 | 1 | 2 | 3 | 4 | 5 | 6 | |
量筒中剩余水的体积/mL | E | 68 | 57 | 44 | 30 | 30 | 30 |
F | 71 | 65 | 56 | a | 30 | 30 |
(1)实验装置F中,集气瓶内另加入的物质是 。
(2)实验记录表中,a的取值范围是 。
【反思与应用】结合上述实验,谈谈你对家中铁锅使用的建议: 。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