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目: 来源: 题型:
【题目】根据下图回答问题。
(1)图中e、f仪器的名称:e ,f ;
(2)用氯酸钾和二氧化锰制氧气,选用发生装置 (填字母A、B、C、D),反应化学方程式是 ;
(3)关闭B装置中的止水夹后,从长颈漏斗向锥形瓶中注入一定量的水,静止后如图所示,则B装置 (填“漏气”、“不漏气”或“无法确定”);
(4)常温下用块状固体和液体反应制气体时,改用C装置(多孔隔板用来放块状固体)代替B装置的优点是 (选填下列说法的序号);
A.可以随时加液 B.可以控制反应速率 C.可以控制反应发生与停止
(5)用锌粒和稀硫酸制取氢气,若用D装置排水法来收集氢气,瓶中装入水的量应为 (选“少量”、“多量”或“满瓶”),气体从 管通入(填“g”或“h”)。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题目】写出下列化学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1)红磷在空气中燃烧: ;
(2)常温下,金属铝被氧化: ;
(3)高锰酸钾受热分解: ;
(4)二氧化碳通入澄清石灰水中: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题目】化学实验中常常表现出颜色变化美,下列化学实验中的颜色变化不符合实验事实的是
A.铁钉放入硫酸铜溶液中,溶液由蓝色变为浅绿色
B.将空气中燃着的硫伸入氧气瓶中,火焰由黄色变为蓝紫色
C.高温加热木炭与氧化铜的混合物,固体由黑色变成红色
D.在水中加入少量高锰酸钾,液体由无色变成紫红色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题目】2015年我国纪念“中国水周”活动的宣传主题为“节约水资源,保障水安全”。
(1)下列用水行为符合保护和合理使用水资源的是 (填序号)。
①将工业冷却水循环利用; ②用未经处理的工业废水灌溉农田; ③用洗菜、淘米的水浇花;④用喷淋节水龙头代替用水较多的旧式龙头 ;⑤用大量的水冲洗汽车代替人工擦洗。
(2)下列与水相关的认识正确的是 。
A.硬水和软水可以用肥皂水加以鉴别 B.利用活性炭净水可使硬水软化
C.只要无色透明,就可以放心饮用 D.过量使用化肥会导致水体污染
(3)用右图装置通电一段时间后,b中收集到的气体为 ,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4)小丹同学收集到一瓶浑浊的河水,利用如下流程来净化水,最终制成蒸馏水。
操作①需要用到的三种玻璃仪器是烧杯、玻璃棒、 。
小丹同学使用的净水方法有 (选填序号)。
A沉淀 B过滤 C煮沸 D蒸馏 E吸附
(5)实验室若要配制980g溶质质量分数为10%的稀硫酸,需要量取溶质质量分数为98%的浓硫酸(密度为1.84 g/cm3) mL(计算结果保留一位小数);
①常温下,利用该稀硫酸与锌反应最多能生成氢气 g;
②若量取浓硫酸时,仰视读数则所配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偏 (填“大”或“小”)。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题目】用相应的化学符号填空:
(1)2个铜原子 (2)氨气分子
(3)氧化亚铁 (4)人体缺少 元素,会导致甲状腺疾病
(5)碳酸根离子 (6)氧化镁中镁元素的化合价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题目】Si是重要的半导体材料,半导体工业中有一句行话“从沙滩到用户”,指的是利用砂子(主要成分SiO2)制取高纯度的Si,其主要化学反应如下: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①的目的是将二氧化硅转化成单质硅
B.②③的目的是除去单质硅中混有的杂质
C.上述反应中涉及到2个置换反应
D.上述反应中各元素的化合价都发生了变化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题目】右图为氯化铵和硫酸钠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30℃时,氯化铵、硫酸钠的溶解度相同
B.硫酸钠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C.将50℃时氯化铵饱和溶液降低温度,会有晶体析出
D.将60℃时硫酸钠饱和溶液降温至40℃,溶质质量增大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题目】小明同学在家里的药箱中发现一瓶用来清洗伤口用的消毒液——“双氧水”,他联想到在化学课上曾用过氧化氢溶液制取过氧气,他高兴的将家中的“双氧水”拿到学校的实验室,在老师的指导下和同学们一起做了如下实验。
【第一组实验】小明欲证明该双氧水是否失效。
(1)实验过程
①在试管中加入5 mL “双氧水”,把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中,发现木条未复燃;
②用酒精灯给上述试管加热,液体中有气泡产生,把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中,发现木条仍未复燃;
③如右图装置进行操作,带火星的木条复燃,水槽中冰水所起的作用是
(2)实验结论: 。
【第二组实验】小明欲证明二氧化锰在双氧水的分解反应中起催化作用,该物质在反应前后质量是否发生变化。
(1)实验原理 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2)实验步骤① ;
②将二氧化锰装入大试管中并加入5 mL “双氧水”;
③待反应结束后,将大试管里的固体物质进行过滤、洗涤、烘干、称量;
④ 。
(3)做完此实验后,小方认为要证明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还需要再补充一个探究实验:探究 。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