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目: 来源: 题型:
【题目】CO是工业中重要的还原剂.
甲乙两同学在实验室中采用CO和CuO作为反应物进行相关实验探究.
【探究活动一】甲乙两位同学设计了如图1实验装置验证一氧化碳的部分性质并验证产物,实验时在点燃B处酒精灯之前先通入一氧化碳排出装置中的空气,然后继续实验.
①实验过程中,C中的现象是 ,D处点燃的目的是 .D处发生的反应方程式为 .
②对该实验的分析正确的是 .
A.实验结束时应先熄灭B处酒精灯
B.C中增加的质量与B中固体减小的质量相等
C.实验中若通入28g一氧化碳可生成64g铜
D.反应结束后继续通入一氧化碳的目的之一是防止铜被氧化
③④甲同学认为A装置用于证明一氧化碳不能和石灰水反应,乙同学认为省略A可达到同样的目的,理由是 .
【探究活动二】
甲同学不小心将探究一得到的部分红色固体洒落到稀硫酸中,发现溶液的颜色由无色变为蓝色,两位同学对该现象产生的原因感到不解,向老师求助,老师向他们提供了以下资料,并鼓励他们继续探究红色固体的成分.
【资料】
Ⅰ.氧化铜被还原的过程可能会生成氧化亚铜(Cu2O),Cu2O也能被还原成铜;
Ⅱ.Cu和Cu2O均为不溶于水的红色固体;
Ⅲ.Cu2O+H2SO4=CuSO4+Cu+H2O
结合刚才的实验现象,两位同学对红色固体的成分提出两种猜想:
猜想①:是Cu2O和Cu;猜想②:是 .
经过讨论交流,两位同学再次实验,并采取了不同的方案验证了猜想.
【方案一】
①操作A为 ,加过量硫酸的目的是 ,溶液B中含有的溶质是 ,洗涤的目的是 .
②大家通过以上数据计算并判断出猜想①成立,请你帮助他们计算红色固体a中Cu2O的质量为 .(无需写出计算过程)
③老师看了小组同学的实验报告后,高度赞扬了两位同学的实验设计,并指出两位同学的实验过程中若出现以下失误,会使红色固体a中Cu2O的质量分数偏小的是
A.稀硫酸量不足
B.反应后未洗涤剩余的红色固体就直接进行了干燥
C.采用加热烘干的方式干燥剩余红色固体
D.将红色固体b转移到天平上时有少量洒落
【方案二】
用如图2装置进行实验,通过测量反应前后固体质量的方法也能确定哪种猜想成立.
甲乙同学经过计算验证出猜想①正确,请你写出CO与红色固体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题目】下列有关“化学之最”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最简单的有机物是甲烷
B.相对分子质量最小的气体是氢气
C.地壳中含量最多是铝元素
D.天然存在最硬的物质是金刚石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题目】金属材料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密切相关,请回答:
(1)下列用品中,主要利用金属导电性的是 (填字母)
A.铂金饰品 B.铁锅 C.铝导线
(2)金属铝表面常有一层致密的氧化膜,氧化膜主要成分是 ;
(3)某品牌的麦片中含微量铁粉,食用后可在胃酸(主要成分是盐酸)的作用下转化为人体可吸收的铁元素,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4)在硫酸铜和硫酸亚铁的混合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铁粉,充分反应后过滤,得到滤渣和滤液.向滤渣中滴加稀盐酸,有气泡产生,①则滤液中一定含有的溶质是 ;②滤液中一定含有的溶质是 .
(5)如图是有关金属铁的实验,说法正确的是
A.①中细铁丝燃烧生成的黑色固体物质是氧化铁
B.②中铁钉最易生锈的部位是b
C.③中产生的现象是有气泡产生,溶液变为浅绿色
D.④中反应一段时间后,试管内固体质量比反应前增大,而试管内溶液质量比反应前减小.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题目】下列关于碳和碳的氧化物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C可以将CuO中的Cu置换出来。
B.在一定条件下CO2能够转变成CO。
C.CO和CO2都能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
D.金刚石、石墨和C60都是碳元素的单质。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题目】美国普度大学研发出一种制备氢气的新工艺,流程如图所示
①铝镓合金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该反应属于 反应(填“化合”、“分解”或“置换”);
②太阳能电池电解氧化铝的过程中将 能转化为 能;
③该流程中可以循环使用的物质是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题目】下列有关生产、环保、能源、资源问题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pH<5.6的雨水称为酸雨
B. “温室效应”主要是由CO2等气体引起的
C. 使用乙醇汽油能减少污染,节约石油资源
D. 长期使用硫酸铵会使土壤呈酸性,应将硫酸铵与熟石灰混合使用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题目】下列常见生活用品中,所用材料属于有机合成材料的是( )
A.铝合金门窗
B.制作快艇艇身玻璃钢
C.用于气体电子打火机的压电陶瓷
D.用来包装食品的聚乙烯薄膜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