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目: 来源: 题型:
【题目】A、B、C为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请根据图示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1)t1℃时,将5gB物质放入10g水中,充分溶解,温度不变,所得溶液的质量为g.
(2)t2℃时,A、C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中所含溶质的质量(填“一定”或“不一定”)相等.
(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t2℃时,将A和C的混合溶液(两者均已达到饱和),降温至t1℃,析出的晶体中只有A
B.t2℃时,将A、B、C的饱和溶液分别降温至t1℃,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关系是B>A=C
C.若A物质中混有少量B物质,要对A物质进行提纯,可通过冷却热饱和溶液实现
D.用同一种方法能将A、B、C的不饱和溶液均变为饱和溶液.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题目】20℃时,根据某固体物质在不同质量的水中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绘制成如图所示的斜线,回答下列问题:
(1)20℃时,该固体物质的溶解度为 .
(2)C点所对应的溶液是(填“饱和溶液”或“不饱和溶液”).
(3)若从D点溶液得到A点溶液,需增加该溶质g.
(4)图中四点所对应的溶液质量分数大小关系为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题目】实验技能是学习化学和进行探究活动的基础和保证.
(1)实验室配制50g质量分数为6%的NaCl溶液,用到的玻璃仪器除试剂瓶、量筒、胶头滴管外,还需要 . 量取读数时,如图视线角度正确的是(填序号)
(2)请根据如图装置或操作回答相关问题.
①选取图2中的序号,表示粗盐提纯的正确操作顺序为 . 操作B的名称是 , 该操作中当时,应停止加热.
②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固体制取氧气时,可选用的发生装置是(填序号)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题目】溶液在日常生活、工农业生产和科学研究中具有广泛的用途.
(1)生理盐水是医疗上常用的一种溶液,其溶质是(填化学式).
(2)在盛有水的烧杯中加入以下某种物质,形成溶液的过程中温度上升.这种物质是(填字母).
A.氯化钠
B.硝酸铵
C.氢氧化钠
(3)某同学在实验室用氯化钠固体和蒸馏水配制50g质量分数为6%的氯化钠溶液时,涉及以下实验步骤:
①溶解 ②称量和量取③计算④装入试剂瓶贴好标签.
配制上述溶液正确的实验步骤顺序是(填序号).
(4)某注射用药液的配制方法如下:
①把1.0g药品溶于水配制成4.0mL溶液a;
②取0.1mL溶液a,加水稀释至1.0mL,得溶液b;
③取0.1mL溶液b,加水稀释至1.0mL,得溶液c;
④取0.4mL溶液c,加水稀释至1.0mL,得溶液d.
由于在整个配制过程中药液很稀,其密度都可近似看做1g/cm3 . 则最终得到的药液(溶液d)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题目】某氢氧化钠样品中提有氯化钠,为测定样品中氢氧化钠的质量分数,称取5g样品,加入27g水完全溶解后,缓慢加入稀盐酸,同时测定溶液的pH=7时,刚好用去10%的稀盐酸36.5g,试计算:
(1)将100g质量分数为38%的浓盐酸稀释成10%的稀盐酸,需加水的质量为g.
(2)样品中氢氧化钠的质量分数.
(3)反应后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题目】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化学服务于生活:
(1)拉瓦锡通过实验得出空气由氧气和氮气组成,其中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结论.
(2)使用硬水会给生活带来许多麻烦,如(写出一点即可);生活中常用煮沸的方法降低水的硬度,实验室中则用的方法降低水的硬度.
(3)物质在溶解时,常常会使溶液的温度发生改变,溶于水后会使溶液温度升高的物质有(写出一种物质即可).
(4)下列除去油污的方法中,利用“乳化”原理的是(填序号)
①用汽油除去衣服上的油污
②餐具上的油污可以用加洗涤剂的水洗干净
③用含氢氧化钠的炉具清洁剂除去油污.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题目】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误食重金属盐,可服牛奶或鸡蛋清解毒
B.车船表面喷涂油漆以防止生锈
C.绿色植物吸收太阳能进行光合作用
D.直接品尝实验室药品的味道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题目】氯气(Cl2)在净水、工业生产中用途广泛,用Cl2制备漂白液时有如下反应:Cl2+2NaOH═NaCl+NaClO+H2O,请回答下列问题:①Cl﹣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为 , 生成物NaClO中氯元素的化合价为 .
②20℃时,NaCl的溶解度为36 g.该温度下,饱和NaCl溶液中溶质与溶剂的质量之比为 .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