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目: 来源: 题型:
【题目】根据如图所示的溶解度曲线,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50℃时,分别将等质量的硝酸钾和氯化铵溶于适量的水恰好配成饱和溶液,所得溶液的质量前者比后者大
B.60℃时,把40g硝酸钾和40g氯化钾分别加入到50g水中,充分搅拌,降温至10℃,剩余晶体的质量氯化钾多
C.70℃时,50g硝酸钠饱和溶液与100g硝酸钾饱和溶液中所含溶剂质量之比为1:2
D.80℃时,向100g氯化钾饱和溶液中加入150g硝酸钠,充分搅拌后,最终得到250g溶液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题目】南海、钓鱼岛及其附属海域是我国固有领土,蕴藏着丰富的海洋资源,我国制碱工业先驱侯德榜发明了“侯氏制碱法”,在充分利用海洋资源的基础上,结合“侯氏制碱法”的基本原理,可模拟实现工业生产纯碱的过程如下(某些反应产物已略去)
回答下列问题:
(1)操作a的名称是 .
(2)反应②的化学方程式为 .
(3)反应④的化学方程式为;请列举小苏打在生活中的一种常见用途 .
(4)向精制饱和食盐水中通入两种气体的顺序是:先通氨气形成饱和氨盐水,然后在加压条件下通入二氧化碳.这样操作的目的是 .
(5)仔细观察流程图,其中可循环利用的物质除二氧化碳之外,还有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题目】金刚石、石墨、C60都是由碳元素组成的单质,下列关于碳的单质说法正确的是( )
A. 都是黑色固体
B. 碳原子的排列方式相同
C. 这四种物质完全燃烧后的产物都是CO2
D. 一定条件下,石墨转化为金刚石是物理变化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题目】一种新型环保材料被塑胶跑道工程广泛应用,合成这种新材料的原料是二甲苯烷二异氰酸酯(其分子式为C15H20N2O2).请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1)二甲苯烷二异氰酸酯(C15H20N2O2)中氢、氧元素的质量比为(填最简整数比)
(2)二甲苯烷二异氰酸酯(C15H20N2O2)的相对分子质量为
(3)500g二甲苯烷二异氰酸酯中含氮元素的质量为g.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题目】根据图所示信息进行计算.
假设:稀硫酸转移完全且生成气体全部逸出.
(1)生成H2的质量为g.
(2)反应后的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为多少?(写出解题过程,最后结果保留两位小数)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题目】请从燃烧条件角度解释以下防火安全提示。
(1)冬季进入山林时禁止携带火种,原因是__________。
(2)定期清理抽油烟机管道内的油污,原因是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题目】仔细阅读下面的探究实验信息,回答相关问题. Ⅰ.【实验目的】探究溶解过程中,溶液温度的变化情况.
Ⅱ.【查阅资料】
( 1)物质溶解于水的过程包括吸收热量(Q吸)的扩散过程和放出热量(Q放)的水合过程.
( 2)实验条件下,水的凝固点为0℃、沸点为100℃.
Ⅲ.【提出猜想】物质溶解过程中,溶液的温度可能升高或降低或不变.
Ⅳ.【实验探究】某探究小组的同学设计了如图所示的两种方案.在图2所示方案中,每次加入物质b之前均使用温度计控制热水温度,使之保持在99℃.
Ⅴ.【实验结论】
(1)图1所示实验中,若加入物质a后,发现玻璃片与烧杯底部之间的水结冰,说明溶液的温度(填“升高”或“降低”或“不变”,下同).
(2)图2所示实验中,若加入物质b后,热水会突然沸腾,说明溶液的温度 .
(3)Ⅵ.【拓展实验】按照图3所示进行实验.若物质c为NaOH,则U型管内的左边液面将(填“高于”或“低于”或“等于”)右边液面;若U型管内的液面位置变化与之相反,则物质c为(填序号). ①CaO ②NH4NO3③浓H2SO4
(4)Ⅶ.【反思交流】 该小组的同学进一步就物质溶解过程中溶液温度变化的原因展开了讨论,分析得出:若Q吸Q放(填“>”或“<”或“=”,下同),则溶液温度升高;若Q吸与Q放的相对大小与之相反,则溶液温度降低;若Q吸Q放 , 则溶液温度不变.
(5)在图2所示方案中,小张同学对实验现象很感兴趣,他继续向热水中加入相同质量的物质b,又看到沸腾现象,至烧杯中出现固体物质后,再继续加入相同质量的物质b,就看不到沸腾现象.请解释不再产生沸腾现象的原因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题目】为保证实验安全,下列操作合理的是
A. 加热时试管口对着自己或他人
B. 加热后的试管,立即用冷水冲洗干净
C. 用完酒精灯后,用嘴吹灭
D. 加热时试管内液体体积不超过试管容积的1/3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