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习题
 0  196962  196970  196976  196980  196986  196988  196992  196998  197000  197006  197012  197016  197018  197022  197028  197030  197036  197040  197042  197046  197048  197052  197054  197056  197057  197058  197060  197061  197062  197064  197066  197070  197072  197076  197078  197082  197088  197090  197096  197100  197102  197106  197112  197118  197120  197126  197130  197132  197138  197142  197148  197156  211419 

科目: 来源: 题型:

【题目】如图为某反应的微观示意图,不同的球代表不同元素的原子.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不考虑反应条件时,该图示可以表示双氧水制取氧气的反应
B.该反应的反应物可能属于氧化物
C.该反应类型为分解反应
D.该反应生成物都属于化合物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题目】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在复分解反应中生成物都是化合物 B. 化合反应一定有单质参加反应

C. 置换反应一定有新的单质生成 D. 中和反应一定有水生成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题目】氢氧化钠的谷称是

A. 小苏打 B. 纯碱 C. 烧碱 D. 消石灰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题目】如图所示是元素周期表中的氯元素及其原子结构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氯元素属于金属元素
B.氯原子核内有17个质子
C.氯原子在化学反应中容易失去电子
D.氯的相对原子质量为35.45g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题目】甲醇(CH3OH)是一种有毒、有酒的气味的可燃性液体.甲醇在氧气中不完全燃烧可发生如下反应:8CH3OH+nO2 mCO2+2CO+16H2O.若反应生成3.6g水,请计算:
(1)m值是
(2)参加反应的氧气质量是多少克?(写出规范计算步骤)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题目】为防止汶川地震灾区的病菌传播,防疫人员大量使用了“漂白粉”来杀菌消毒,“漂白粉”的有效成分为次氯酸钙[化学式为:Ca(ClO)2].请回答:
(1)次氯酸钙中金属元素是(写元素符号);钙、氯、氧三种元素的质量比为
(2)次氯酸钙中氯元素的质量分数是(精确到0.1%).
(3)若灾区饮用水每50kg至少需要漂白粉250g,则消毒一桶水(约20kg)至少须加漂白粉g.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题目】某校研究性学习小组用如图装置进行镁条在空气中燃烧的实验,燃烧、冷却后打开止水夹,进入集气瓶中水的体积约占集气瓶容积的70%.
(1)如图中A仪器的名称是 , 燃烧、冷却后打开止水夹,水能进入集气瓶中的原因是:
(2)如果镁条只和空气中的氧气反应,则进入集气瓶中水的体积最多不超过其容积的%.现进入集气瓶中水的体积约为其容积的70%,根据空气的组成可推出减少的气体中有氮气.
(3)【发现问题】氮气是怎么减少的呢?【假设一】氮气与镁条反应而减少.
【假设二】
(4)【查阅资料】镁条在氮气中能燃烧,产物为氮化镁(Mg3N2)固体.氮化镁中氮的化合价是 . 镁条还可以在二氧化碳气体中燃烧生成碳和氧化镁,该反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是 . 通过以上探究,你对燃烧的有关知识有了什么新的认识: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题目】浓硫酸具有的性质是

A. 挥发性 B. 导热性 C. 吸水性 D. 延展性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题目】下列微粒中能表示2个氢分子的是

A. 2H B. 2H+ C. H2O D. 2H2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题目】小明同学欲通过实验证明“二氧化锰是氯酸钾受热分解的催化剂”这一命题.他设计并完成了下表所示的探究实验:
(1)完成下列表格: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或总结

各步骤结论

总结

实验一

将氯酸钾加热至熔化,伸入带火星的木条,

木条复燃

氯酸钾受热要分解产生氧气,但是

二氧化锰是氯酸钾受热分解的催化剂

实验二

加热二氧化锰,伸入带火星的木条,

木条不复燃

二氧化锰受热不产生氧气.

实验三

木条迅速复 燃

二氧化锰能加快氯酸钾分解,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在小明的探究实验中,实验一和实验二起的作用是
(3)小英同学认为仅由上述实验还不能完全得出表内“总结”,她补充设计了两个方面的探究实验,最终完成了对“命题”的实验证明.第一方面的实验操作中包含了两次称量,其目的是:
第二方面的实验是要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