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目: 来源: 题型:
【题目】碳-12是指含有6个质子和6个中子的碳原子。下列对氧-16和氧-18两种氧原子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 质子数不同B. 原子质量相同
C. 中子数不同D. 核外电子数不同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题目】某校化学兴趣小组在做铁有酸反应的实验时,由于拿错了药品,酸可能使用了浓硫酸,发现生成的气体不是氢气,因此他们进行了探究实验.
【提出问题】铁与硫酸溶液反应生成的气体为什么不是氢气?
【网络资料】①铁与浓硫酸反应会生成二氧化硫
②SO2可使品红溶液褪色,H2不会使品红溶液褪色
③NaOH溶液能吸收SO2
【进行猜想】铁与不同浓度的硫酸溶液反应,生成的气体产物中可能有二氧化硫.
(1)【实验探究】小明用图甲所示装置进行探究实验,并用排水法收集气体进行如图乙所示的实验.
请帮助小明完成下表:
硫酸浓度 | 实验现象 | 气体产物的成分 | |||
B中品红溶液 | D中品红溶液 | 爆鸣实验 | |||
实验一 | 95% | 不褪色 | 无爆鸣声 | 只有SO2 | |
实验二 | 48% | 稍有褪色 | 不褪色 | 有爆鸣声 | |
实验三 | 20% | 不褪色 | 只有H2 |
(2)【实验结论】铁与不同浓度的硫酸溶液反应,生成的气体产物可能不同,当硫酸浓度较大时,气体产物中就有二氧化硫.
【思考与分析】
①做该实验时,在连接仪器之后和装药品之前应该进行的实验操作是 .
②实验三中铁与硫酸溶液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3)【拓展延伸】试写出初中学过的由于反应物的浓度不同,导致生成物不同的例子:。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题目】如图是某校同学开展了“燃烧的条件”的探究活动.
(1)实验二与实验一相比,其优点是 , 实验一和实验二在烧杯上放了一块薄铜片,主要利用了铜具有良好的性.
(2)对照实验二中①和③能够获得可燃物燃烧需要的条件之一是 . 实验三能说明燃烧需要的条件之一是 , 实验三完毕,熄灭酒精灯的操作是 .
(3)从实验一中观察到的现象及所得到的结论正确的是__________
A.实验中烧杯里的热水只起提高温度的作用
B.水下白磷未燃烧是由于没有与氧气接触
C.实验说明可燃物燃烧时必须满足的条件是温度达到着火点或与氧气接触
D.白磷的着火点低于80℃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题目】如图中的A~H都是初中化学中常见的物质,已知A、B都是黑色固体,D为红色固体单质,F为红棕色固体氧化物,它们之间的转化关系如图所示,请推断出各物质后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物质A的化学式;
(2)写出物质E的用涂;
(3)转化过程①可用化学方程式表示为;
(4)已知转化过程④在常温下就能进行,该化学反应的基本类型为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题目】下列关于空气成分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氦气可用于填充探空气球
B.氮气可用于制造氮肥、炸药等
C.稀有气体可用于焊接保护气
D.空气中的二氧化碳会形成酸雨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题目】小明见妈妈买了些取暖袋,他很好奇,打开了一袋,发现里面是黑色的粉末。小明提出了问题:取暖袋中是哪种物质发生了化学反应而释放热量呢?
【查找资料】
①取暖袋由原料层、明胶层、无纺布袋三部分组成。原料
层中的黑色粉末的主要成分是铁粉、活性炭、蛭石、可溶
性无机盐、吸水性树脂(含水)。
②蛭石是当今世界首屈一指的保温材料,起保温作用;吸水性树脂可反复释水、吸水,起吸水、保水的作用;二者均不参加化学反应。
③使用时应注意事项:不使用产品时请勿拆开密封包装。
【提出猜想】
①可溶性无机盐可能是氯化钠、硫酸钠、碳酸钠中一种或几种。
②取暖袋发热时,可能是铁粉、氧气、无机盐、水、活性炭几种物质间发生了化学反应。
【实验准备】
用NaCl溶液、Na2SO4溶液、Na2CO3溶液进行如下实验,为确定无机盐的成分小明查阅
了如下资料。
NaCl溶液 | Na2SO4溶液 | Na2CO3溶液 | |
加入稀盐酸 | 无明显变化 | 无明显变化 | 现象Ⅰ |
加入BaCl2溶液 | 无明显变化 | 产生白色沉淀 | 产生白色沉淀 |
加入AgNO3溶液 | 产生白色沉淀 | 溶液略呈浑浊 | 产生淡黄色沉淀 |
(1)现象I是 。
(2)BaCl2溶液与Na2SO4溶液混合发生复分解反应,则白色沉淀的化学式为 。
【实验过程】
分别取没有使用的取暖袋和失效后的取暖袋中的黑色粉末完成以下实验,探究无机盐的成分及参加反应的物质。
序号 | 加入试剂及操作 | 没有使用的暖袋 | 失效后的暖袋 |
I | 加入足量水观察 | 无色溶液,大量固体在烧杯底部 | 无色溶液,大量固体在烧杯底部 |
Ⅱ | 取I中上层清液,向其中滴加盐酸 | 无变化 | 无变化 |
Ⅲ | 取I中上层清液,向其中滴加BaCl2溶液 | 无变化 | 无变化 |
Ⅳ | 取I中上层清液,向其中滴加AgNO3溶液 | 白色沉淀 | 白色沉淀 |
Ⅴ | 另取黑色粉末加入足量盐酸 | 大量气泡,溶液呈浅绿色 | 无气泡,溶液呈黄色溶液 |
(3)通过上述实验,可以得出以下结论:①取暖袋中无机盐的成分是 。
②取暖袋发热时,原料层中一定参加反应的物质是 。
(4)小明提出,氧气是否参加了反应?请你帮小明设计一套装置,装置图为 ,证明氧气参加了反应。
【反思与评价】
(5)IV中的现象判定无机盐未参加反应。他的结论是否合理,说明理由并解释原因: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题目】根据如图甲所示的实验装置回答问题:
(1)仪器①的名称为 .
(2)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若选用装置AE制取氧气时,发现水槽中的水变红的原因是 .
(3)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时,选用的发生装置是 , 能用装置C收集该气体的原因是 . 向该集气瓶中加入紫色石蕊溶液,震荡后,观察到溶液变红,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4)一种洗气装置如图乙所示,为了检验一氧化碳中混有二氧化碳,气体应从(填“a”或“b”)端导管口通入.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题目】学习酸碱盐知识后,同学们知道碳酸钠溶液与氢氧化钙溶液能发生反应,可观察到溶液变浑浊。甲组同学进行右图所示的实验,却未观察到预期现象。
【提出问题】未观察到浑浊的原因是什么?
【猜想和假设】
①与氢氧化钙溶液的浓度有关。若使用更大浓度的氢氧化钙溶液,会迅速产生浑浊。
②与碳酸钠溶液的浓度有关。若使用更大浓度的碳酸钠溶液,会迅速产生浑浊。经讨论,同学们认为猜想①不合理,其理由是 。
【进行实验】乙组同学针对猜想②进行实验。
实验目的 | 实验操作 | 实验现象 | |
探究猜想② | 取4支试管,向其中分别加入 | 碳酸钠溶液浓度/% | 是否浑浊 |
10 | 不浑浊 | ||
5 | 不浑浊 | ||
1 | 浑浊 | ||
0.5 | 浑浊 |
【解释与结论】
(1)补全上述实验操作:取4支试管,向其中分别加入 。
(2)氢氧化钙溶液与碳酸钠溶液混合出现浑浊的化学方程式是 。
(3)乙组实验证明:猜想②不成立,碳酸钠溶液浓度在0.5~10%的范围内,能否出现浑浊与碳酸钠溶液的浓度有关,其关系是 。
【实验反思】
(1)丙组同学对乙组所做实验中未出现浑浊的原因进行探究。设计了多组实验,其中部分同学的实验过程及结果如下:
丙组同学的实验目的是 。
(2)依据乙、丙两组的实验探究,丁组同学仍使用甲组的仪器和药品对甲组实验进行了改进,当滴入几滴某溶液后,溶液迅速变浑浊。其实验操作是 。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