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目: 来源: 题型:
【题目】生活中铜制品放置久了,表面会产生绿色的铜锈。某实验小组分别对铜锈的组成和铜锈蚀的条件进行了探究。
探究1:铜锈由哪些元素组成?
【进行实验】利用下图所示装置对铜锈进行加热,观察到试管口有水珠生成,烧杯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绿色固体变为黑色。经检测,黑色固体为氧化铜。根据实验,铜锈由__________元素组成。
探究2:铜发生锈蚀的条件是什么?
【查阅资料】亚硫酸钠(Na2SO3)、氢氧化钠可以溶解在水中形成溶液。常温下:亚硫酸钠可与O2发生化合反应;氢氧化钠溶液能吸收CO2。
【猜想与假设】铜的锈蚀可能与O2、CO2、水蒸气有关。
【进行实验】利用如下图装置(铜片长度均为4 cm,试管容积均相同,1和2中未标注的液体为加热后冷却的蒸馏水)进行了5个实验,并持续观察一个月。
实验现象:只有实验1中铜片小部分发生了锈蚀。
【解释与结论】
(1)实验4的目的是________。
(2)对比实验1和5,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
(3)由上述实验可推知,铜锈蚀的条件是________。
【反思与评价】
(4)对实验进行反思后,同学们认为实验________可以不用进行。
(5)根据实验结论,请你写出一种防止铜发生锈蚀的方法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题目】问题探究式课堂教学是研究性学习的一种方式,其基本教学模式为:
图1是关于“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的问题探究式课堂教学中解决问题阶段,甲同学设计了证明CO具有还原性的实验装置。
(1)实验时应先点燃___处(填“A”或“B”)的酒精灯。
(2)硬质玻璃管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
(3)乙同学认为甲装置有待优化,如尾气可先储存在瓶内,然后再处理,图2是他设计的贮气瓶。
①a、b两管应如何伸入,请将图补充完整______________;
②尾气应从___(填“a”或“b”)端管口通入(其他装置略).
(4)丙同学提出质疑:CO能否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因此,他设计在CO通入CuO之前,应先通入澄清石灰水,以排除CO与澄清石灰水的反应,试对此作出评价。你认为丙同学的设计是否有必要:_______,理由是___.
(5)如果开始时通入的是CO和CO2的混合气体,则应如何设计才能达到实验目的?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题目】下图表示治理汽车尾气所涉及反应的微观过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该反应属于置换反应
B. 该化学反应方程式为2NO+2CO2N2+2CO2
C. 该反应将有毒物质转化为无毒物质
D. 该反应分子个数发生了改变,反应前后质量不相等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题目】对资料或实验证据的分析是否正确,直接关系到科学探究是否符合客观事实。下图为实验室用等质量的高锰酸钾和氯酸钾(另加少量的二氧化锰),分别制取氧气的数据分析示意图。下列依据图示信息所得出的分析正确的是( )
A. 同时开始加热,先收集到氧气的是氯酸钾
B. 用相同容积的试管制取较多量的氧气时,宜选择氯酸钾为原料
C. 加入少量的二氧化锰使氯酸钾产生的氧气质量增加
D. 反应时间较长的是高锰酸钾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题目】某化学小组利用如图所示实验装置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部分固定装置已略去).关于该实验有下列说法:①向烧杯中加水是为了提高烧杯内的温度;②白磷燃烧会放出大量的白雾;③白磷的量不足,会使测定的结果偏大;④实验中可观察到,注射器的活塞先向右移动,后向左移动;⑤若试管内净容积为50mL,反应后冷却至室温,活塞停止在40mL附近.其中正确的是( )
A. ①②③ B. ②③⑤ C. ③④⑤ D. ①④⑤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题目】如图所示,下列实验方案设计不能达到实验目的是()
A. 图1探究溶液浓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B. 图2探究可燃物燃烧的条件
C. 图3探究温度对品红扩散速率的影响
D. 图4比较二氧化碳含量的多少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题目】2017年5月9日,中国科学院发布了113号、115号、117号及118号四种元素的中文名称,其中一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信息如图所示,下列有关该元素的说法正确的是()
A. 镆原子粒子总数为403 B. 镆元素有115个质子
C. 镆原子变成镆离子是物理变化 D. 镆原子中子数为173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题目】阅读下面科普短文(史实在线—水的组成的发现历程)。
古人认为,水是一种元素,不可再分。1766年,英国的科学家卡文迪许发现将金属锌加入到硫酸中,会产生一种无色气体,这种气体与空气混合后点燃,发生威力巨大的爆炸,他将这种气体叫做“可燃空气”。
同一时期,英国的科学家普利斯特里,也在研究这种“可燃空气”。这种气体密度只有空气的1/11。普利斯特里多次将这种猛烈的爆炸当作魔术在当时的欧洲贵族聚会上进行表演,直到某一次爆炸表演结束后,他发现玻璃容器的内壁有白雾。随后通过多次反复实验,确认这种白雾就是水。
1775年,法国科学家拉瓦锡通过实验验证空气不是一种元素,空气是一种混合物,其中氧气约占1/5。
1776年,瑞典科学家舍勒加热硝酸钾获得了比较纯净的氧气。
1781年,卡文迪许改进了原来的实验方案,他用纯净的氧气代替空气,发现“可燃空气”在纯氧中可以安静燃烧,发出蓝色火焰。他还发现1体积氧气和2体积“可燃空气”恰好完全反应,生成物只有水,没有别的物质。但卡文迪许未能突破传统观念的束缚,错误地用两种气体里都含有水这种“元素”,来解释所观察到的实验现象。
1782年,拉瓦锡将水蒸气通过1000多摄氏度高温金属铁管,获得了“可燃空气”和一种黑色固体。这个变化可以表示为:铁+水黑色固体+“可燃空气”。由此他认为水不是一种元素,而是由“可燃空气”和氧结合形成的化合物。
1787年,拉瓦锡命名这种“可燃空气”为“氢气”,正式提出“氢”是一种元素。
1800年,英国科学家尼克尔森和卡里斯特尔用“伏打电池”在常温下进行了水的电解实验,获得成功,进一步证明了拉瓦锡的结论。
依据文章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可燃空气”的物理性质有__________。
(2)“可燃空气”是_______(填“单质”或“化合物”)。
(3)已知1782年拉瓦锡实验中产生的黑色固体是四氧化三铁(Fe3O4)。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
(4)根据已有知识分析上述史实,你认为可以证明水的组成的实验有________(填序号)。
A.普利斯特里爆炸实验 B.1781年卡文迪许实验
C.1782年拉瓦锡实验 D.1800年尼克尔森和卡里斯特尔实验
(5)获得的启示:化学上研究纯净物组成的方法有_____________(写出一种即可)。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题目】甲醇(CH3OH)是无色、有酒精气味、易挥发的液体。甲醇裂解制氢气是用甲醇和水在一定温度、压强和催化剂作用下裂解转化生成氢气和二氧化碳。主要流程如下:
(1)原料汽化的目的是______。
(2)转化器中,主要发生的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
(3)吸附塔的作用是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