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目: 来源: 题型:
【题目】在实验室用下列装置制取气体并进行气体性质的探究,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图中仪器a名称_____
(2)用过氧化氢和二氧化锰混合制氧气,应选用的发生装置是_____(填序号),该反应化学方程式_____
(3)某同学在观察到发生装置内有气泡时,开始用D装置收集氧气,过一段时间后用带火星的木条伸入瓶口、瓶中、瓶底,都未见木条复燃。其原因是_____
(4)用过氧化氢代替高锰酸钾加热制氧气,优点是_____。(填序号)
A.生成物中只有氧气
B.不需加热
C.需加热
(5)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应选用的发生装置是_____(填装置序号),你认为该装置中还缺_____,若用盛满水的F装置收集氧气,应从导管_____(填①或②)通入。
(6)通常情况下,氨气(NH3)是一种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小,极易溶于水,形成的溶液是氨水。实验室用加热氰化氨和消石灰的固体混合物制取氨气。
(a)实验室制取氨气的发生装置,可选用_____(填序号);
(b)收集氨气,应采用的装置为_____填序号)。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题目】(1)为了验证物质在发生化学变化时“参加反应的反应物总质量与生成物总质量相等”,某校兴趣小组设计实验并验证(药品用盐酸和碳酸钠):
(实验方案)如图探究实验
(实验现象)反应后,天平指针指向刻度盘中的_____(选填”左边“、”右边“或”中间“)。
(解释与结论)
兴趣小组出现上述现象原因是_____
(反思与评价)若小组使用的药品(盐酸和碳酸钠)不变但要得到反应前后质量守恒的结论,你认为应对实验方案进行怎样的改进_____
(2)四种物质在一定的条件下充分混合反应,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分数如图所示,则下列有关说法中不正确的_____
A.丁一定是化合物
B.乙可能是这个反应的催化剂
C.生成的甲、丙两物质的质量比为8:1
D.参加反应的丁的质量一定等于生成甲和丙的质量之和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题目】碳是形成化合物种类最多的元素,含碳物质是中学化学研究的重要内容.
碳元素的化学性质与其原子的________关系密切.
如图为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填标号).
A.碳元素属于非金属元素
B.碳原子核内质子数为
C.碳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为
D.碳的相对原子质量为
甲、乙、丙都是常见含有碳元素的物质,它们之间有如图所示的转化关系(部分物质和反应条件已略去),其中甲和丙都可以作燃料,乙和丙中所含的元素种类相同,乙能引起“温室效应”,则乙的化学式为________,甲转化为丙的途径有多种,写出通过化合反应的方式,甲转化为丙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从微观的角度解释乙、丙性质有差异的原因是________.
实验室用图装置来制取二氧化碳,检查该装置的气密性的方法是:将该装置中导气管中的橡胶管用弹簧夹夹住,往长颈漏斗中注入水至液面高出漏斗颈的下端管口,若能观察到________现象,即可证明装置不漏气,实验室确定气体发生装置时应考虑的因素是________.
称取石灰石(主要成分,杂质不参加反应)放入烧杯中,向其中加入足量的稀盐酸,完全反应结束后放出气体,试计算石灰石中杂质的质量分数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题目】(1)某学生向石蕊试液中通入二氧化碳,石蕊试液变成_____色,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将这个溶液加热以后,溶液又变成_____色,该同学在加热时的操作如图所示,指出在这个操作过程中的错误_____。
(2)若将点燃的镁带插入盛满CO2的集气瓶中,镁带将继续燃烧,该反应的文字式可表示为:镁+二氧化碳氧化镁+碳,下列关于该反应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_____
A.CO2不能燃烧也不能支持燃烧
B.CO2可有条件地支持燃烧
C.反应后得到的固体属于混合物
D.镁条着火也能用二氧化碳灭火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题目】(1)下面是部分元素原子或离子的结构示意图。请你仔细观察、分析,然后回答问题:
上述粒子中,属于同一种元素的是_____(填序号,下同),属于阳离子的是_____电子层数相同,最外层电子数也相同的粒子有_____
(2)如图是表示某气体分子的示意图,图中“●”和“O”分别表示两种不同质子数的原子,其中表示化合物的是_____
(3)标出氧化镁中镁元素的化合价_____氧化镁中镁元素与氧元素的质量比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题目】化学反应之间、化学物质之间、微粒之间具有包含、并列、交叉等关系。下表中X、Y符合如图所示关系的是( )
A | B | C | D | |
X | 单质 | 化合反应 | 纯净物 | 化合反应 |
Y | 化合物 | 分解反应 | 混合物 | 氧化反应 |
A. AB. BC. CD. D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题目】现有HCl与BaCl2的混合溶液,为了分析混合溶液中HCl和BaCl2的质量分数,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假设反应都是充分完全):
(实验数据)实验共记录了两组数据:第①组,气体吸收完全后,NaOH溶液质量增加4.4g;第②组,沉淀完全后,经过滤、洗涤、烘干后得到固体的质量为19.7g。根据实验设计及有关数据进行分析与计算:(结果均保留0.1%)
(1)混合溶液中BaCl2的质量分数为多少?
(2)若实验中混合溶液与Na2CO3溶液恰好完全反应,经过滤后所得滤液的质量为多少?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题目】在研究酸和碱的化学性质时,某小组想证明稀硫酸与氢氧化钠溶液混合后,虽然无明显现象,但确实发生了化学反应,试与他们一起完成下列实验。
(1)探究稀硫酸与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
①图甲到图乙的反应现象是_____。
②图中操作存在的问题是_____;若用正确操作测得丙中溶液的pH=5,溶液中溶质的化学式为_____。
(2)探究上述稀硫酸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后烧杯中的硫酸是否过量:
实验方案 | 实验步骤 | 实验现象 | 实验结论 |
方案一 | 取样,滴入适量的氯化钡溶液 | 出现白色沉淀 | 稀硫酸过量 |
方案二 | 取样,滴入几滴紫色石蕊试液 | 溶液变红 | 稀硫酸过量 |
上述设计的实验方案中,正确的是_____,另外一个实验方案错误的原因是_____;请你另选不同种类物质,设计一个确定稀硫酸过量的实验方案_____。
(3)探究氢氧化钠溶液的成分:
某小组同学在进行乙实验时,发现有气泡冒出,他们猜测氢氧化钠溶液可能已经_____(用方程式表示)。于是他们又取了部分反应前的氢氧化钠溶液,加入少量的_____(碱溶液),通过_____现象,确定了自己的猜测。
小组同学对该氢氧化钠溶液的成分产生了兴趣。他们准备对这瓶溶液继续探究。
(作出猜想)小组同学对该氢氧化钠溶液的成分做出了猜想:
猜想1.溶液部分变质 猜想2:_____。
(设计方案)
实验操作 | 实验现象 | 实验结论 | |
方案 | 取少量溶液于试管中,滴加少量澄清石灰水 | 产生白色沉淀 | 猜想1正确 |
取上层清液放入另一只试管中,滴加酚酞溶液 | 溶液变为红色 |
同学们经过讨论,认为该方案不合理,理由是_____:同学们把方案中的某溶液换成了_____溶液,通过实验现象确定了实验结论。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题目】某兴趣小组同学去盐场参观,带回了部分粗盐样品,并对其进行了如下探究:
(1)操作③的名称是_____。
(2)操作④过程中,待_____时,停止加热,利用余热将滤液蒸干。
(3)用提纯得到的“精盐”配制100g 5%的氯化钠溶液。经检测,溶质质量分数偏小,其原因可能有_____(选填一种原因)
(4)粗盐中除含少量泥沙等不溶性杂质外,还含有少量的可溶性杂质,为了得到较纯净的氯化钠,小组同学将所得的“精盐”又作了如下处理(假定可溶性杂质只有MgCl2一种):
①向溶液I中加入过量NaOH溶液的目的是_____(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②溶液Ⅱ中含有的离子有_____(填离子符号)。
③若不考虑损耗,最终得到的NaCl固体的质量将_____(填“大于”、“小于”或“等于”)原精盐中NaCl的质量。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题目】现代工业常以氯化钠为原料制备纯碱,部分工艺流程如下:
(1)工业生产中,制备NH3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
(2)反应①的另一种产物是配制石灰乳的主要原料之一,其俗名为_____,常用作_____,配制石灰乳时发生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
(3)反应③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
(4)整个生产过程中可循环利用的物质是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