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习题
 0  205571  205579  205585  205589  205595  205597  205601  205607  205609  205615  205621  205625  205627  205631  205637  205639  205645  205649  205651  205655  205657  205661  205663  205665  205666  205667  205669  205670  205671  205673  205675  205679  205681  205685  205687  205691  205697  205699  205705  205709  205711  205715  205721  205727  205729  205735  205739  205741  205747  205751  205757  205765  211419 

科目: 来源: 题型:

【题目】小明对铁的锈蚀进行如下探究,室温时,将包有样品的滤纸包用大头针固定在橡胶塞上,迅速塞紧,装置如图,观察到量筒内水沿导管慢慢进入广口瓶(净容积为146 mL)。当温度恢复至室温,且量筒内水面高度不变时读数(此时瓶内氧气含量近似为零)。记录起始和最终量筒的读数以及所需时间如表

(1)实验①和②说明NaCl可以____铁锈蚀的速率。

(2)实验开始后,广口瓶内温度有所上升,说明铁的锈蚀过程是____(放热吸热”)过程。

(3)实验结束后取出滤纸包,观察到有红棕色物质生成,该物质的化学式是______

(4)已知碳能够加快铁的生锈速度,小明想通过实验①和③是探究碳对铁锈蚀速率的影响,请在表格空白处填写实验③的样品组成___

(5)该装置还可用于测量空气中氧气的含量,根据上述数据计算氧气的体积含量是___(小数点后保留1)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题目】(9分)某化学小组利用如图所示装置(图中固定装置已略去)测定铜锌合金中锌的质量分数.

探究过程如下:

连接实验装置并检查装置气密性.

向装置中的锥形瓶加入2.0g的铜锌合金样品粉末,由注射器缓缓注入稀硫酸,待到锥形瓶中不再产生气体时,准确读取注射器内读数,减少10.5mL稀硫酸,同时立即夹紧弹簧夹,移出装置中的导管,准确读取量筒内水的体积为214.0mL.(注:样品中的杂质不参加反应)

装置中剩余固体物质经过适当处理后,准确称量其质量1.4g

该小组的三位同学利用实验过程测得不同数据,计算铜锌合金样品中锌的质量分数.

甲同学利用装置中反应前后固体的质量进行计算;

乙同学利用装置中加入稀硫酸的量进行计算;

丙同学利用装置中量取水的体积进行计算,并查得:在标准状况下,氢气的密度为0.09g/L

回答下列问题:

1)装置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实验过程中须加入稀硫酸至不再产生气体,目的是

2)步骤中称量剩余固体之前的正确操作是 、洗涤、干燥.

3)根据实验测定的数据,上述三位同学中 (填)同学无法进行计算样品中锌的质量分数.

4)化学小组同学发现:按照丙同学的方案进行计算,致使实验结果出现较大偏差.以下因素可能造成偏差的有 (填标号).

A.移出装置时,导管内留存了一部分水

B.实验测量前,没有排除装置中的空气

C.数据处理时,未排除加入稀硫酸所占的体积.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题目】某化学小组利用如图所示装置(图中固定装置已略去)测定铜锌合金中锌的质量分数,探究过程如下:

①连接实验装置并检查装置气密性。

②向装置Ⅰ中的锥形瓶加入2.0g的铜锌合金样品粉末,由注射器缓缓注入稀硫酸,待到锥形瓶中不再产生气体时,准确读取注射器内读数,减少10.5mL稀硫酸,同时立即夹紧弹簧夹,移出装置Ⅲ中的导管,准确读取量筒内水的体积为214.0mL(注:样品中的杂质不参加反应

③装置Ⅰ中剩余固体物质经过适当处理后,准确称量其质量为1.4g

④该小组的三位同学利用实验过程测得不同数据,计算铜锌合金样品中锌的质量分数

甲同学利用装置Ⅰ中反应前后固体的质量进行计算;

乙同学利用装置Ⅰ中加入稀硫酸的量进行计算;

丙同学利用装置Ⅲ中量取水的体积进行计算,并查得:在标准状况下,氢气的密度为0.09gL1

回答下列问题:

(1)装置Ⅰ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实验过程中须加入稀硫酸至不再产生气体,目的是___

(2)步骤③中称量剩余固体之前的正确操作是_______、洗涤、干燥。

(3)根据实验测定的数据,上述三位同学中________(”)同学无法进行计算样品中锌的质量分数。

(4)化学小组同学发现:按照丙同学的方案进行计算,致使实验结果出现较大偏差。以下因素可能造成偏差的有________(填标号)

A 移出装置Ⅲ时,导管内留存了一部分水

B 实验测量前,没有排除装置Ⅰ中的空气

C 数据处理时,未排除加入稀硫酸所占的体积

【答案】1;使样品中的锌完全反应;(2)过滤;(3)乙;(4AC

【解析】

试题(1)由于铜排在了氢的后面,所以与酸不反应,反应物是锌和硫酸,生成物是硫酸锌和氢气,氢气后面标上上升符号;实验过程中须加入稀硫酸至不再产生气体,目的是使样品中的锌完全反应;(2)从铜和硫酸锌溶液的混合物中得到铜,先进行过滤,得到带有硫酸锌溶液的铜,再进行洗涤除去表面的硫酸锌,再进行干燥除去水即可;(3)根据加入稀硫酸的量进行计算需要知道稀硫酸的溶质质量分数,而题中没有告知;(4)由于锌与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锌和氢气时,放出热量,如果没等冷却到室温,根据热涨冷缩的原理可知进入量筒中水偏多,所以误认为得到的氢气多,再就是数据处理时,未排除加入稀硫酸所占的体积,计算的结果就偏大;

考点:金属的化学性质;化学方程式;实验误差分析;

点评:熟记金属活动性顺序表,知道排在氢之前的金属和稀盐酸或者硫酸反应生成氢气,而排中氢之后的金属和稀盐酸或者稀硫酸不生成氢气;化学反应中物质的质量比都是纯净物之间的质量比,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溶液质量×溶质质量分数;本题容易出错的地方是对实验结果的评价,要知道锌与硫酸反应放出热量,会造成相应的误差,必须冷却到室温才能进行观察和计算。

型】实验题
束】
30

【题目】1000t含氧化铁80%的赤铁矿石,理论上可以炼出含铁96%的生铁的质量是多少?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题目】8分有一包粉末,已知由CaCO3、FeCl3、MgCl2、Na2SO4、NaOH、NaNO3中的几种组成。为确定其组成,现进行以下实验,各步骤均已充分反应。

①取一定质量的粉末,加水搅拌后过滤,得到沉淀和无色溶液A;

②向①步得到的沉淀中加入足量稀盐酸,得到无色气体和黄色溶液;

③将①步得到的无色溶液A进行如下图所示的实验。

请回答下列问题:

1B的化学式是

2A中一定存在的溶质的化学式是

3生成白色沉淀D的化学方程式是

4这包粉末中可能含有物质的化学式是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题目】11.2g某种铁合金样品(只含两种成分)与足量的稀硫酸充分反应后,生成0.44g氢气,则该铁合金中所含的另一种成分可能是(  )

A.Cu B.Al C.Zn D.C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题目】图是KNO3 和NaCl 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NaCl 的溶解度不受温度的影响

Bt10C时 ,100g KNO3 饱和溶液中含有20g KNO3

Ct20C时 ,KNO3的饱和溶液和NaCl 的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不一定相等

D温度高于t20C时,任一温度下 KNO3的溶解度都大于NaCl 的溶解度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题目】甲、乙两种不含结晶水的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下图,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甲的溶解度比乙大

B. t1时,甲的饱和溶液中溶质与溶液的质量比为1∶5

C. t2时,甲、乙的两种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相等

D. 将等质量甲、乙的两种溶液分别由t3降温至t2,析出甲的质量一定比析出乙的质量大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题目】某不纯的锌块6.5 克,与足量稀盐酸反应,放出氢气0.18 克,则锌块中含有的杂质可能是(

A.

B.

C.

D.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题目】甲、乙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物质的溶解度大于乙物质的溶解度

B.两种物质的溶解度都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C.t1℃时,60g甲加入到100g水中,充分溶解,得到160g溶液

D.甲、乙的饱和溶液从t2℃降温到t1℃,析出晶体的质量:甲一定小于乙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题目】有一种工业废水,其中含有大量的硫酸亚铁,少量的硫酸铜以及污泥。某同学设计了一个既经济又合理的方法回收铜和硫酸亚铁晶体。方案流程如下:

查阅资料得知硫酸亚铁晶体化学式为:FeSO47H2O,该物质受热易失去结晶水。请回答:

(1)步骤①②③中最后都需进行的实验操作是________________

(2)步骤②中需加入的物质是_________,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固体的成分是______________

(3)步骤③中需加入稀硫酸,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步骤④的操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