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习题
 0  205690  205698  205704  205708  205714  205716  205720  205726  205728  205734  205740  205744  205746  205750  205756  205758  205764  205768  205770  205774  205776  205780  205782  205784  205785  205786  205788  205789  205790  205792  205794  205798  205800  205804  205806  205810  205816  205818  205824  205828  205830  205834  205840  205846  205848  205854  205858  205860  205866  205870  205876  205884  211419 

科目: 来源: 题型:

【题目】如图是甲、乙两种固体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t1℃时,甲乙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相等

B. t2℃降温到t1甲饱和溶液比乙饱和溶液析出晶体的质量多

C. t2℃时40g甲物质加入50g水中,充分溶解后溶液的质量为90g

D. t2℃时,用甲、乙配制等质量的饱和溶液甲所需要水的质量比乙多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题目】铁是目前世界年产量最高的金属。请回答。

(1)生活中,用铁锅炒菜是利用了金属铁的_______性。

(2)验证铁和铜的金属活动性顺序,除铁外还需要用到的一种试剂是_________

(3)小倩同学根据工业炼铁的原理设计了如下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

①实验开始时,应先给氧化铁加热还是通一氧化碳______

②加热一段时间后,A装置玻璃管内的现象是______,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

③你认为该装置是否需要添加尾气处理装置并说明理由 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题目】下列实验操作中,不正确的是( )

A. 加热液体B. 测定溶液的pH

C. 稀释浓硫酸D. 检查气密性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题目】同学们利用装修后剩下的大理石碎片进行相关实验。

1)一位同学设计了装置A制取CO2,该装置能通过上下移动穿过橡胶塞的粗铜丝来控制反应的发生或停止。大理石碎片应放在有孔塑料瓶中,A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

2)浓H2SO4具有强烈的吸水性,可作为干燥剂除去某些气体中的水分,如用装置B干燥CO2,则CO2应从_____(填字母)端通入。

3)如用装置C收集CO2,则CO2应从_____(填字母)端通入。

4)装置D用于通入CO2将水压入量筒中以测量CO2的体积,植物油的作用是_____

5)写出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题目】 二氧化碳是著名的温室气体,它能让太阳光顺利通过,却会阻止地表热量的散失.在地球形成的初期,太阳的辐射强度只有现在的四分之一,为什么那时的地球没有被冻成冰球呢?最新的理论认为,液态的水(比如降雨)能够溶解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再把它变为碳酸盐,沉积到岩石层中.同时,地球的内部很热,沉积在地壳中的碳经常会随着火山喷发而重新变为二氧化碳释放到大气中,这就形成了一个碳循环.经过几亿年的时间,这个碳循环逐渐达到了某种平衡,使大气中的二氧化碳保持一定的含量.正是由于这些二氧化碳产生的温室效应,使得地球的温度不至于太冷.

生命的诞生促成了另一个碳循环.众所周知,生命的基础是光合作用,就是利用太阳提供的能量,把二氧化碳中的碳元素提取出来,连接成一条长短不一的碳链.这样的碳链被称为有机碳,因为它既能作为生命的建筑材料,搭建成生命所需的各种有机分子(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和氨基酸等),又能燃烧自己,产生能量供生命使用.有机碳的燃烧过程又可以称之为氧化反应,其产物就是二氧化碳和水.

南极冰钻的结果证明,地球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在过去的1万年里基本保持稳定.但自工业化以来,由于化石燃料的大量使用,二氧化碳浓度开始逐年上升,同时段内地球大气层的平均温度也发生了变化.(见表一和表二)

目前燃烧化石能源而产生的二氧化碳,大气中的实际含量比理论计算值少一倍.有证据显示,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的提高加快了森林的生长速度,促进了土壤对二氧化碳的吸收,这说明大自然正在努力地试图平衡人类带来的影响.但是,大自然的平衡能力是有限的,面对突然多出来的这些,大自然一时也应付不过来了,所以人类必须自己想办法.上图是当前人类为降低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所采取的措施.(有删改)依据文章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在地球形成的初期,地球没有被冻成冰球的原因是_____

2)人类使用化石燃料使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逐年上升.除了CO2,,下列物质中,属于温室气体的是_____(填字母序号,下同).

A 甲烷(CH4 B 氢气(H2 C 一氧化碳(CO D 臭氧(O3

3)观察表一和表二后,小德认为二氧化碳排放量的持续增加导致地球大气层平均温度持续升高,但小威却不同意他的观点.下列不同年份间数据变化的总趋势能支持小威说法的是_____

A 19001910 B 19101940 C 19401980 D 1980以后

4)人类为降低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采取的措施有:开发新能源、植树造林、_____(写出一条即可)等.

5)关于碳循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

A 二氧化碳是温室气体,对人类的生活有害无利

B 保持自然界的碳循环处于平衡状态是至关重要的

C 人类过多的工业活动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打破了碳循环的平衡

D 当碳循环的平衡状态被破坏时,大自然完全具有自我修复的能力.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题目】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只有一字之差

1)有人认为二者就像孪生兄弟,这是因为_____(填序号)

A 它们都是由分子构成的 B 它们由相同的元索组成

C 它们都有毒 D 它们都溶于水

2)也有人认为,它们的化学性质相差甚远,原因是_____

3)其实,二者是可以相互转化的,请用化学方程式表示此过程:_____

4)二氧化碳的水溶液能使蓝色石蕊试纸变红,若用装置J证明使蓝色石蕊试纸变红的物质是碳酸而不是水或二氧化碳,应该采取的实验操作顺序是_____(填序号,其中①②③可重复选用)。

①从f端通氮气  ②从分液漏斗中滴加适量水  ③从e端通二氧化碳  ④将干燥的蓝色石蕊试纸放入C装置的广口瓶中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题目】(1)3Cu+8HNO3(稀)═3Cu(NO3)2+2X↑+4H2O反应中:X的化学式为_____

(2)氢化钙(CaH2)固体可用于登山队员的能源提供剂,它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和氢气,则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题目】4.6g某物质在足量的O2中充分燃烧,生成8.8gCO25.4gH2O,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此物质中一定含CH元素;

②可能含O元素;③一定含O元素;

④物质中碳氢原子个数比为1:3

⑤物质中碳氢原子个数比为1:4

⑥此物质的化学式为C2H6O

A. ①②④B. ①②⑤C. ①③④⑥D. ①③⑤⑥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题目】实验室有一瓶标签被腐蚀的盐酸,小丽为了测定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在烧杯中配制了8g10%NaOH溶液.然后往烧杯中滴加该盐酸.反应过程中溶液的pH与滴入盐酸的质量关系如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1)当pH4时溶液中的溶质是_____

2)计算当pH刚好为7时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_____(写出计算过程)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题目】小杨往NaOH溶液中滴加稀硫酸,溶液无明显变化,他和小组同学以“酸与碱能否发生反应”为课题进行了科学探究,请回答下列问题。

(实验一)

(1)向NaOH溶液中先滴入几滴酚酞溶液,振荡,再滴入稀硫酸,观察到溶液由_____色变为无色,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

(2)继续往上述试管逐滴滴入NaOH溶液,不断振荡,如果观察到_____现象,证明了滴加的稀硫酸过量。

(实验二)按照“证明反应后NaOH消失了”这个角度,同学们又设计了实验二,利用NaOH溶液、CuSO4溶液、稀盐酸同样证明了酸和碱能发生反应,其中试剂丙是_____

(拓展延伸)CO2通入NaOH溶液中也无明显现象,CO2与NaOH溶液能否发生化学反应呢?小组同学对此继续探究。

(查阅资料)常温下NaOH、Na2CO3在水、乙醇中的溶解性如下表所示:

(实验三)

小组同学设计了多角度验证CO2与NaOH溶液反应的实验,如实验三图所示(装置已连接好,气密性良好,止水夹a和b已关闭,部分仪器已略去)。

(温馨提示)CO2与乙醇不反应,本实验条件下CO2在乙醇中的溶解忽略不计。

(1)把注射器Ⅰ中氢氧化钠的乙醇溶液注入充满CO2的三口烧瓶中,轻轻振荡,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

(2)把导管d移出石灰水,打开止水夹a、b,再从导管C端往三口烧瓶中鼓入N2,目的是_____。过了一段时间后,先把导管d放入澄清石灰水中,接着关闭止水夹a,再把注射器Ⅱ中的稀盐酸注入三口烧瓶内,观察到三口烧瓶中产生气泡,烧杯中的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此实验从_____角度证明了CO2与NaOH溶液发生了反应。

(总结归纳)对于无明显现象的反应,可以通过改变实验装置,创设新的情境,观察到明显的反应现象,从而判断反应的发生。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