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目: 来源: 题型:
【题目】质量守恒定律对科学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1)用如下图所示的3个实验验证质量守恒定律,其中不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_____(填序号),理由是_____。该实验应该在_____条件下进行反应。
(2)由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化学反应前后一定不变的是_____(填序号)。
① 原子种类 ② 原子数目 ③ 分子种类 ④ 分子数目 ⑤ 元素种类 ⑥ 物质种类
(3)下图是某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其中“”和“”分别表示不同的原子)。
①反应后方框内应再填入____个“”微粒。
②请从微观的角度分析化学变化的实质是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题目】已知B、F是非金属,C是金属,A、D、E是化合物,气体D可以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它们之间有如下图所示的转化关系:
(1)A、C、F物质的化学式分别是:A________、C________、F_________。
(2)在①②③④中,属于化合反应的是_______________(填序号)。
(3)反应①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实验室里,反应①选择下图中的_________(选填“甲”、“乙”、“丙”,下同)装置进行实验,反应②选择下图中的_________实验。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题目】自然界中二氧化碳的循环过程如图所示:
(1)吸收大气中CO2的环节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由于人类消耗化石燃料的增加和森林的乱砍滥伐,使空气中CO2的含量上升,从而导致___________________增强,全球气候变暖.请写出一条因气候变暖给人类生存环境带来影响的情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科学家研究得到:海洋是吸收大量CO2的地方.如果工业生产产生的CO2排放量继续以目前速度增加,海洋将成为“酸化的海洋”.请写出酸化原因的化学反应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
(4)科学家目前正在研究将空气中过量的CO2和H2在催化剂和适量条件下转化成液态甲醇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CO2+3H2甲醇+H2O.则甲醇的化学式是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题目】在宏观、微观和符号之间建立联系是化学学科的特点。
(1)在氧气、汞和氯化钠3种物质中,由离子构成的是_____。
(2)下图所示的2个实验,从微观粒子的角度分析,两种变化的本质区别是_____,通过B实验证明水是由____组成的。
(3)A、B、C、D表示4种物质,其微观示意图见下表。A和B在催化剂作用下反应可生成C和D。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填序号)。
反应前 | 反应后 | |||
A | B | C | D | |
①4种物质均由分子构成 ②4种物质中D属于单质 ③该反应属于化合反应 ④反应前后各元素化合价均未改变 ⑤生成C、D两种物质的质量比为22:7,上述的化学方程式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题目】(1)历史上,科学家道尔顿认为原子是一个简单的、不可分割的实心球体。你认为该观点_________(选填“正确”或“不正确”)。
(2)氧和铝两种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如图1所示,图2是元素周期表的一部分,请用元素符号将这两种元素填入表中相应位置_____。
(3)锂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为______。
(4)硫元素的原子得到电子形成相对稳定结构的离子符号为_______,该离子与Na+ 形成化合物的化学式为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题目】在一密闭容器内加入甲、乙、丙、丁四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化学反应,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变化如图,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该反应为化合反应
B. 丙一定为该反应的催化剂
C. 此反应中乙物质和丁物质的质量比为3:2
D. 丁的相对分子质量是甲的2倍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题目】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由Na和K得出,钠元素和钾元素的化学性质相似
B. 石墨在高温高压催化剂作用下转化为金刚石,这是物理变化
C. CO会与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导致中毒
D. 金刚石与石墨物理性质存在很大的差异,是因为构成它们的碳原子排列方式不同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题目】为了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某兴趣小组设计以下实验进行探究:
Ⅰ.燃烧红磷法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甲组同学按照教材内容设计了如图1实验装置。
【实验原理】利用红磷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五氧化二磷固体,集气瓶内压强减小,烧杯内水倒流。写出红磷在空气中燃烧的化学式表达式_________。
【实验步骤】
(1)用弹簧夹夹紧橡皮管;
(2)点燃燃烧匙内的红磷,立即伸入瓶中并塞紧瓶塞;
(3)___________________(补全实验步骤);
(4)观察水倒流至集气瓶并记录水面的变化情况。
【实验结论】多次实验发现,在实验操作完全规范下,集气瓶内上升的水面仍然始终小于理论值。
【拓展研究】查阅资料得知,当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降至约为7%以下时,红磷不再燃烧,由此可知,燃烧红磷法测定结果不够准确的原因的是_______________。
Ⅱ.探究某脱氧剂的成分(由两种单质组成)及利用该脱氧剂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
①探究脱氧剂成分。
【实验观察】脱氧剂为灰黑色粉末,若在空气中放置一段时间,有红棕色固体生成。
【实验猜想】根据颜色变化,猜想该脱氧剂中含有铁,其化学式是_____。
【验证猜想】用磁铁吸引,说明含有铁。
【实验探究】新取一定量的脱氧剂,将已验证的成分分离.取剩余固体与少量CuO混合,置于图2装置中加热(碳会与氧化铜反应生成CO2).一会儿观察到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实验结论】该脱氧剂中还含有碳粉,请写出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化学式表达式:
_____________。
②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
使用图3装置进行实验,实验原理是利用脱氧剂中铁在常温下能够消耗装置内氧气,但实验前应先进行的操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具体操作是先夹紧弹簧夹,将注射器活塞向外拉一定距离,_____________________(完善操作、现象与结论)。
【实验过程】
步骤1:在注射器中放入足量脱氧剂粉末,封闭;
步骤2:打开弹簧夹,将活塞向右拉至一定距离,关闭弹簧夹;
步骤3:不断轻轻晃动注射器,至活塞位置不再发生变化。
【数据处理】
(1)实验中需要记录的数据有_____(填字母)。
A.反应前注射器中原有空气的体积 B. 反应后注射器中剩余气体的体积
(2)上述实验测定过程至少需要重复两次,其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最终计算得出氧气约占空气的体积分数。
【实验评价】与燃烧红磷法相比,脱氧剂法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优点是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题目】实验室常利用以下装置完成气体制备及性质实验。请回答:
(1)指出编号仪器的名称:①_____,②_____。
(2)A—E装置中有一明显错误的是_____(填写字母),错误为_____。利用改进后的装置继续完成后面的实验。
(3)欲使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应选择的发生装置是(填字母)_____,反应原理用化学式表达式为_____;为防止高锰酸钾粉末进入导管,应采取的措施是_____;若使用C装置收集氧气,实验结束时,应先从水槽中移出导气管,再熄灭酒精灯,原因是_____。
(4)氧气收集完成后,测得其纯度明显偏低,原因可能是:_____(填字母)。
A 高锰酸钾中混入了二氧化锰 B 收集前,集气瓶中未注满水
C 收集后,集气瓶中仍有少量水 D 未见气泡连续均匀冒出时就开始收集
(5)老师让同学们往集气瓶装入半瓶水,再用排水法收集1/2集气瓶的氧气。
①用下列方案收集“1/2集气瓶的氧气”,其中最合理的是_____(填字母)。
②用排水法收集气体时,如何判断集气瓶中气体已收集满?答:_____。
③空气中O2的体积分数约为21%。本实验中集气瓶内的氧气约占总体积的_____%。
(6)若在氯酸钾和二氧化锰反应后的残余物中提纯KCl,需进行以下操作,请把空缺处填上_____;_____。
在①、②、③的操作中均用到的仪器是_____;该仪器在②中的作用是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题目】水是生命之源,人类的日常生活与工农业生产都离不开水。
A.水的沸腾 B.水的电解 C.水的净化
(1)如图所示的3个实验,A中水发生了_____(填“物理”或“化学”)变化;B中试管2内得到的气体为__________;试管2中收集的气体可以用______来检验;写出该反应的化学式表达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该实验说明水是由__________________ 组成的。C中活性炭的作用是___________,经过此净水器得到的水仍然不是纯水,若想得到纯水可采用的方法是___________。
(2)硬水会给生产、生活带来许多不便。
①检验一份自来水水样是硬水还是软水的方法是向水样中加入________来鉴别,若观察到_____________________现象说明该水为软水。
②生活中可以通过_______的方法来降低水的硬度。
(3)节约用水是每个公民的义务,下列用水方式应该提倡的是___(填字母序号)。
A.用漱口杯接水刷牙
B.不间断地边流水边洗衣
C.用淘米水、洗菜水浇花、冲厕所
D.用喷灌、滴灌的方法浇灌农田和园林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