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习题
 0  209279  209287  209293  209297  209303  209305  209309  209315  209317  209323  209329  209333  209335  209339  209345  209347  209353  209357  209359  209363  209365  209369  209371  209373  209374  209375  209377  209378  209379  209381  209383  209387  209389  209393  209395  209399  209405  209407  209413  209417  209419  209423  209429  209435  209437  209443  209447  209449  209455  209459  209465  209473  211419 

科目: 来源: 题型:

【题目】(1)实验室常用氯化铵固体与碱石灰固体共热来制取氨气。常温下NH3是一种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小。NH3极易溶于水,其水溶液呈碱性

.制取氨气反应的方程式:2NH4Cl+Ca(OH)2=CaCl2+2NH3↑+2XX的化学式为_____________

.制取并收集NH3,应该从上图中选择的发生装置是______,收集装置是_______

.NH3是一种碱性气体,干燥时不能选用下列干燥剂中的______(填序号)

A.固体氢氧化钠 B.浓硫酸 C.生石灰

(2)刘廷在实验室找到一瓶长期放置的NaOH溶液,欲对其成分进行实验探究

【收集资料】

.NaOHCO2分两步反应:2NaOH+CO2=Na2CO3+H2O;

Na2CO3+CO2+H2O= 2NaHCO3

.NaOH NaHCO3反应方程式为:NaOH+ NaHCO3=Na2CO3+H2O

.溶液的酸碱性:BaCl2溶液呈中性,其他物质的溶解性见下表

不溶

【提出猜想】刘廷根据资料中的ⅠⅡ对其成分提出了以下合理猜想,请将猜想补充完整

猜想1:只有NaOH, 猜想2:只有Na2CO3, 猜想3:只有 NaHCO3

你认为还有可能是______________

【实验验证】

步骤

操作

现象

结论

步骤1

取该NaOH溶液,加入过量BaCl溶液

产生白色沉淀

p>证明________不成立(填数字)

步骤2

取步骤1中上层清液,

滴加________

无气泡产生

证明原溶液不含________(填离子

步骤3

另取步骤1中上层清液,

滴加________

溶液未变红

证明原溶液不含________(填离子

【实验结论】

通过以上实验操作得出结论:猜想_________是正确的(填数字)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题目】向某硫酸和硫酸铜的混合溶液中加入某浓度的氢氧化钠溶液,产生沉淀的质量与加入氢氧化钠溶液的质量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加入氢氧化钠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20%

B.点溶液中含有两种溶质

C.段发生的反应为中和反应

D.混合溶液中硫酸和硫酸铜的质量比为11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题目】向一定质量含CaCl2HCl的混合溶液中逐滴加入溶质质量分数为10%Na2CO3溶液,反应过程中加入的Na2CO3溶液的质量与产生沉淀或气体的质量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图中Oa段表示产生气体的过程且X的值为53

B.图中Xb段表示产生沉淀的过程且Y值为63.6

C.c点时,溶液的pH7

D.b点时,溶液中的溶质有1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题目】10g氧化铜粉末加入到100g一定质量分数的稀硫酸中,微热到氧化铜全部溶解,再向溶液中加入ag铁粉,使溶液中的溶质完全反应后,过滤,将滤渣在低温下烘干,得到干燥固体质量仍然为ag,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A. 稀硫酸中溶质质量分数为12.25%

B. 滤渣中一定含有铜,可能含有铁

C. 加入铁粉后有红色固体产生,还有少量气泡产生

D. a的取值范围:a≥8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题目】将等质量的锌粉和铁粉,分别放入质量相等、溶质质量分数相同的稀硫酸中,生成氢气质量(m)随反应时间(t)的变化曲线如图所示,对于该图象的理解,有下列说法,其中正确的是(  )

①B表示铁和稀硫酸的反应曲线

反应结束后铁一定有剩余锌可能有剩余

反应结束后消耗的稀硫酸质量相等

反应结束后生成氢气的质量相等

反应结束后所得溶液质量相等。

A. ①③④B. ①③⑤C. ①②③④D. ②④⑤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题目】已知AgNO3见光易分解,aAgNO3bNO2cO2 dXNO2能与NaOH反应)。取34 g AgNO3加热至完全反应,将所得气体依次通过NaOH溶液、均热的铜网,测得NaOH溶液增重9.2g,灼热的铜网增重3.2g。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AgNO3应保存在棕色瓶中B.生成X的质量为21.6gC.X是银D.c: d=1: 1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题目】烧杯中盛有一定质量的氧化镁和氧化铁的固体混合物,向其中加入稀盐酸 100 g,恰好完全反应,得到该温度下的不饱和溶液 120 g。再向其中加入足量氢氧化钠溶液,充分反应后过滤,将沉淀洗涤、干燥、称量,其示数为 27.2 g。则下列相关计算中,不正确的是( )。

A.原固体中金属元素质量为 13.6gB.所用盐酸的溶质质量分数为 29.2%

C.最终所得溶液中含有 NaCl 58.5gD.实验中消耗的氢氧化钠质量为 32g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题目】实验室有下列装置,请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1)写出有标号②的仪器名称____________________

2)检查B装置的气密性的方法是:堵住右侧导气管,________________,向分液漏斗中加适量的水,若观察到分液漏斗末端出现稳定的水柱,则装置不漏气。

3)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并用于验证蜡烛燃烧产物的实验,选用的收集装置为_____________(填序号);如何判断该装置已收集满氧气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为进一步研究高锰酸钾的分解产物,某兴趣小组同学查阅资料,并取一定质量的高锰酸钾加热使之完全分解。

(查阅资料)KMnO4受热分解时,在某条件下可能发生以下两个反应:①;②

称取15.8gKMnO4,其中含氧元素的质量x____________克;加热使之在上述条件下完全分解,所得O2的质量______________(填大于小于等于x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题目】实验是科学探究的重要方法,让我们一起再认识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

(实验回顾)兴趣小组的同学利用课本中的实验方案(如下图)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但测出的氧气的体积分数明显小于1/5.请你参与探究:

(提出问题)造成误差的原因是什么?如何改进课本上的实验装置?

(查阅资料)红磷、白磷的一些性质如下表:

颜色、状态

溶点

着火点

密度/g/cm3

红磷

暗红色固体

590

240

2.34

白磷

白色或黄色固体

44.1

40

1.82

(猜想与假设)

甲同学:可能是导管内原含有空气,后来残留有吸入的水,影响实验的准确性。

乙同学:可能是瓶内残留气体中还有氧气,

1)你还能作出的猜想是_________________

(实验与交流)

2)在老师的指导下,小组同学对课本上的实验装置进行了如图所示的改进(其他仪器忽路)。甲同学提出应把红磷换为白磷,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

(探究与反思)

3)大家用改进的实验装置进行实验,待注射器冷却、管内白烟消失后,又意外发现注射器内壁附着黄色固体,该黄色固体的主要成分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

4)为了验证乙同学的猜想,在老师的指导下,兴趣小组的同学又利用传感器改进实验装置,分别用过量的红磷和白磷进行对照实验,并用高能激光笔点燃磷。

①用测量氧气浓度的传感器测得反应后装置内氧气浓度分别是:红磷为8.7%和白磷为10%,从而证明乙同学的猜想_____________(填正确错误)。

②如图是白磷燃烧过程中的压强变化趋势,试分析回答:图中AB段变化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题目】实验室中利用长柄V型管对课本实验进行改进。

1)碳酸氢铵热分解及其产物检测

①乙实验过程中,可观察到碳酸氢铵固体消失,无水硫酸铜变蓝(资料:无水硫酸铜呈白色,遇水后呈蓝色)、浸有酚酞试液的棉球变红、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根据实验的现象可知,碳酸氢铵受热分解生成氨气、水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对比甲,乙两实验过程,下列说法错误的是_____________

A甲实验会产生较大污染,实验过程没有乙实验环保

B甲实验根据固体消失,能说明碳酸氢铵受热分解

C乙实验更有利于同学们分析固体消失的原因

2)探究微粒的性质

①如丙装置所示。先在B处放浸透无色酚试液的长纸条,后住V形璃管A处加试剂X,观察到B处白色滤纸条变红,则试剂X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

②若另取一相同的V形玻璃管(含相同的实验药品和用品),在A处稍加热,在更短的时间内可观察到上述现象,请从微观角度解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