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目: 来源: 题型:
【题目】甲、乙、丙三位同学设计了如下图所示的A、B、C、D四个实验,并按图进行了实验操作,以此验证质量守恒定律。
(1)实验A和B反应后天平依然平衡,由此小红认为这两个实验都能验证质量守恒定律,小亮认为小红是错误的,理由是____。
(2)实验B的反应化学方程式是____,反应前后溶液颜色的变化是____。
(3)实验C反应后天平不平衡的原因是_____,该实验_____(填“符合”或“不符合”)质量守恒定律,改用____装置可以直接验证质量守恒定律。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题目】碳与碳的化合物在工农业生产及日常生活中有广泛的用途:
(1)碳原子的原子结构示意图是____,碳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位于第____周期。
(2)古代用墨书写或绘画虽年久仍不变色,是因为____。
(3)净水器中常用_____(填物质名称)除去色素和异味。
(4)二氧化碳含量不断上升,导致温室效应,为了缓解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增加,以下建议可行的是_____(填字母,下同)。
A 开发太阳能、水能、风能等新型能源 B 鼓励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出行,少开私家车
C 提倡植树造林,禁止乱砍滥伐 D 推广使用一次性竹筷
(5)已知相同条件下气体的密度与其相对分子质量成正比,根据右图中的现象,可以推测气球中的气体不可能是____。
A 氢气 B 氧气 C 空气 D 二氧化硫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题目】下列实验过程与图像的对应关系正确的是
A.加热高锰酸钾固体至质量不再减轻
B.等质量、等浓度的过氧化氢溶液制取氧气
C.高温加热氧化铜和碳的混合物
D.一定质量的石灰石中不断加入稀盐酸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题目】某密闭容器内,有甲、乙、丙、丁四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充分反应,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分数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乙物质一定是该反应的催化剂B.该反应是化合反应
C.丁物质属于单质D.反应中甲物质与丙物质的质量比为1:8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题目】下列对比实验中能达到实验目的,且实验现象正确的是
选项 | A | B | C | D |
实验示意图 | ||||
实验目的 | 探究过氧化氢溶液的浓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 证明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了碳酸 | 区分硬水和软水 | 探究燃烧的条件之一是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
实验现象 | ②比①反应速率快 | ①不变红,②变红 | 硬水中浮渣较多,软水中浮渣较少 | 滤纸碎片比乒乓球碎片先燃烧 |
A.AB.BC.CD.D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题目】如图所示,将白磷(a)和红磷(c)分装于Y形试管的2个支管中,管口系牢小气球,将2个支管同时伸入相同深度的热水(80℃)中,热水中还有一块白磷(b)。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 烧杯中的热水的作用不仅提供热量,而且能隔绝空气
B. a与c对比中说明可燃物燃烧条件之一是温度要达到着火点
C. b与c对比说明可燃物燃烧的条件之一是可燃物与氧气接触
D. 与Y型瓶加塞子比较,小气球能缓冲管内压强变化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题目】某化学兴趣小组在实验室做探究实验。如图所示,他们将一只烧杯罩在两支燃着的高低不同的蜡烛上,发现总是高的蜡烛先灭,他们进行了探究。
(查询资料)1.空气的成份按体积计算,大约是:氮气78%,氧气21%,二氧化碳0.03%。2.石灰水能使无色酚酞变红色,碳酸钙不能使无色酚酞变红色。
(提出问题)为什么高的蜡烛先灭?
(猜想假设)猜想1:高的先灭是因为_____。
猜想2:高的先灭是因为上部的氧气被消耗。
(实验验证一)为了验证猜想1是否正确,小明同学进行了如下实验。
步骤 | 现象 | 结论 |
将浸有澄清石灰水的滤纸分别放在烧杯的顶部和底部,在滤纸上滴加酚酞,变色后,用烧杯罩住点燃的高低蜡烛,观察高低滤纸褪色顺序(如图) | 上面的酚酞溶液先褪色,下面的后褪色 | 烧杯上层二氧化碳浓度较高,高蜡烛先熄灭与二氧化碳浓度过高有关。涉及到的化学方程式:_____ |
小红却对小明的结论表示怀疑,她收集一瓶80%二氧化碳与20%氧气的混合气体,小红将燃着的蜡烛伸入收集的混合气体中,发现_____,从而证明小明的结论不正确。
(实验验证二)为了验证猜想2,小红利用手持技术实验,用氧气、二氧化碳传感器在测量烧杯内两支蜡烛从点燃到全部熄灭后,杯内氧气和二氧化碳的浓度变化,剩余氧气浓度15.65%,二氧化碳浓度1.898%。二氧化碳浓度增大不多,而氧气浓度明显下降。燃烧前后氧气浓度变化如图所示。
(实验结论)_____。
(反思评价)根据图中曲线(装置内氧气浓度)变化分析,在_____(填“A、B、C、D”)点时蜡烛全部熄灭;请解释曲线AB段、BC段、CD段变化原因。
AB段_____;BC段_____;CD段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题目】某化学兴趣小组想要探究一包食品脱氧剂的成分,剪开包装袋,发现脱氧剂大部分为黑色固体,其中混有少量白色粉末。
[提出问题]脱氧剂的成分是什么?
[猜想与假设]经过查阅资料,小组同学提出猜想:甲同学:可能有铁粉;乙同学:可能有炭粉。
[设计实验]小组同学根据两位同学的猜想设计了实验方案,请完成下表:
实验步骤 | 实验现象 | 实验结论 |
向脱氧剂中加入足量的稀盐酸 | 固体部分溶解,有气泡产生 | 甲、乙同学的猜想均成立 |
过滤,将滤渣与氧化铜混合加热 | _____ |
[反思与评价]
(1)有同学提出,可以用一种简单的物理方法验证甲同学的猜想,请写出使用此方法的实验操作及现象:_____。
(2)老师告诉同学们,脱氧剂的脱氧原理是利用铁与氧气、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铁来吸收包装袋中氧气,从而延长食品的保质期。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所属的基本反应类型是_____
(3)小组同学又对脱氧剂中的白色粉末产生好奇,经查阅资料,白色粉末可能是硅藻土。硅藻土是一种填充剂,不溶于水,其作用在于吸附水分,为脱氧反应提供水分;并疏松配料,使氧气易于接触铁粉。如图是硅藻土用量与脱氧时间(h)的关系图,可知:
①硅藻土的最佳用量是0.35g.
②硅藻土高于或低于最佳量时,脱氧速度会减慢。请分别分析可能的原因:_____;
(4)脱氧剂的脱氧速度还有可能受哪些因素影响?请写出一条并说明理由,影响因素:_____理由: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题目】实验室常用二氧化锰催化过氧化氢溶液分解的方法制取氧气。该实验速率快,产物无污染,某实验小组进行了如下探究。
(探究实验)书本介绍了除了用二氧化锰外,硫酸铜溶液也可以催化过氧化氢溶液的分解,查阅资料得知,氯化铁溶液也可以催化过氧化氢溶液的分解。那么,硫酸铜溶液和氯化铁溶液催化的效果怎么样呢?请根据下表四组实验现象,回答下面问题
序号 | 催化剂 | 实验步骤 | 实验现象 | 实验结论 |
1 | FeC13溶液 | 向5mL4%的H2O2溶液中滴5滴0.1%FeC13溶液 | 试管中产生大量气泡 | FeC13溶液对H2O2的分解有较好的催化效果 |
2 | FeC13溶液 | 向5mL12%的H2O2溶液中滴5滴0.1%FeC13溶液 | 试管中有适量气泡 | |
3 | CuSO4溶液 | 向5mL4%的H2O2溶液, 滴5滴0.1%CuSO4溶液 | 试管中产生少量气泡 | CuSO4溶液对H2O2的分解催化效果一般 |
4 | CuSO4溶液 | 向5mL12%的H2O2溶液,滴5滴0.1%CuSO4溶液 | 试管中气泡量很少 |
(思考分析)
(1)请你写出用二氧化锰催化过氧化氢溶液分解的反应方程式_____。
(2)从考虑化学反应速率对收集气体影响的角度,请你从上面的实验,选择一组合适的药品进行实验室制取氧气,_____的H2O2溶液和_____(填催化剂的种类和浓度)。
(3)从上面的实验中,你还能得到什么结论_____。
(拓展延伸)
(4)另一名同学了解到,加热也可促进过氧化氢溶液分解,于是进行如下实验,分别取5mL12%的H2O2溶液于试管中进行水浴加热,步骤和现象如下:
序号 | 加热耗时 | 水浴温度 | |
1 | 12分 | 65℃ | 少量气泡 |
2 | 15分 | 74℃ | 明显气泡 |
3 | 21分 | 87℃ | 大量气泡 |
根据该同学的探究,试分析回答,为什么实验室通常不用加热过氧化氢溶液的方法制氧气?(两点理由):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题目】中国芯彰显中国“智”造,芯片的基材主要是高纯硅(Si),如图是某种制备高纯硅的工艺流程图:
(1)地壳中硅元素的含量比铝_____(填“高”或低”),二氧化硅中硅元素化合价为_____。
(2)反应II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该反应要在无氧环境中进行,原因是_____。
(3)操作I的名称是_____,其中玻璃棒的作用是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