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习题
 0  38949  38957  38963  38967  38973  38975  38979  38985  38987  38993  38999  39003  39005  39009  39015  39017  39023  39027  39029  39033  39035  39039  39041  39043  39044  39045  39047  39048  39049  39051  39053  39057  39059  39063  39065  39069  39075  39077  39083  39087  39089  39093  39099  39105  39107  39113  39117  39119  39125  39129  39135  39143  211419 

科目: 来源: 题型:

1892年,英国物理学家瑞利(R.J.S.Rayleigh,1842-1919)在测定氮气的密度时,用两种不同的方法制取了氮气,结果却发现两种不同的方法得到的氮气密度不相等.(1)一种方法是通过除去空气中的氧气、二氧化碳和水蒸气余下氮气的方法制得氮气,然后测量它的密度为1.2572克/升.(2)另一种方法是利用氨氧化原理:把氨气通入装有黑色氧化铜固体的玻璃管中进行加热,测得生成的氮气密度为1.2508克/升.开始瑞利认为可能是由于实验操作不当引起了实验误差,但经过多次实验,两种方法得到的氮气密度之间总有一个微小的差异.瑞利没有放过这一微小差异,经过两年精确的实验研究和推理分析,他和英国化学家拉姆塞终于找到造成这一微小差异的答案.(1)两种方法得到的氮气,其密度之间的微小差异是由
必然
必然
(“必然”或“偶然”)因素造成的.两位科学家最后找到的答案是
空气中除了氧气和氮气外,还含有其他气体,例如稀有气体等
空气中除了氧气和氮气外,还含有其他气体,例如稀有气体等

(2)根据上述材料,最能体现了两位科学家具有
C
C
的精神.
A.淡泊名利,献身科学                    B.敢于牺牲,百折不挠
C.勇于探索,精益求精                    D.教书育人,诲人不卷.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兴趣小组在讨论上述循环图时,就“二氧化碳对人类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在交流中有学生提出二氧化碳气体增多可能会导致温室效应.为了对温室效应有更全面的了解,该小组展开相关的研究.下面是小组展示的关于《温室效应研究》课题的部分资料及图片.
?温室气体还有哪些?
?人类的哪些活动造成大气温室气体增多?
?怎样才能减少大气中的温室气体,从而减缓地球的温室效应?
什么是温室效应?
温室效应是怎么来的?
温室效应是由于大气中的大量二氧化碳、氟氯烃、甲烷、二氧化氮等温室气体(其中主要是CO2),像玻璃罩一样,紧紧地罩在我们的上空,使太阳照射在地球上的热量无法逸散,从而使气候圈增温的现象.
目前,产生温室效应主要同由于现代工业社会过多燃烧煤炭、石油和天然气以及森林大火等等这些燃料燃烧后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碳气体进入大气造成的.
根据上述信息,请回答下列问题:
(1)小组同学采用图①装置制备CO2气体的化学符号表达式为
CaCO3+HCl→CaCl2+H2O+CO2
CaCO3+HCl→CaCl2+H2O+CO2
;该装置还可以用来制取氧气,请写出实验室用该装置制氧气的化学符号表达式:
H2O2
MnO2
H2O+O2
H2O2
MnO2
H2O+O2

(2)利用图②装置研究产生温室效应的气体的是
CH4
CH4
,该小组需要定时观测并记录的数据是
温度
温度

(3)该小组用图③装置来进行CO2产生温室效应的模拟研究,在左侧集气瓶中盛放CO2气体,右侧集气瓶中盛放
空气
空气
空气
二氧化碳
二氧化碳
 (填气体名称).设计意图:希望实验时,能观察到食用油a侧液面高度
低于
低于
 (填“低于”、“等于”或“高于”)b侧液面高度,以此证明CO2是产生温室效应的气体.
(4)为减缓二氧化碳使全球变暖的趋势,有科学家提出大胆设想:将排放到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压缩使其液化,然后将其压入到冰冷的深海中.但也有科学家担心海水中富含二氧化碳后酸度会增加,可能会杀死一些海洋生物,甚至会溶解掉部分海床,同时气候变化也可能改变海洋环流,把海底的二氧化碳又带回海面,另外把二氧化碳压入海底所消耗的能源可能会再增加二氧化碳的排放.
①二氧化碳气体转变为液体时将会
释放
释放
能量(填“释放”或“消耗”);
②二氧化碳使海水酸度增加的原理用化学符号表达式表示为:
CO2+H2O→H2CO3
CO2+H2O→H2CO3

③二氧化碳在深海中的溶解度比在通常状况下的水中的溶解度
,原因是
压强大
压强大

温度低
温度低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依图所示,水圈与二氧化碳能建立起循环,主要是因为二氧化碳气体能溶于水,那么在二氧化碳溶解于水的过程中,是否发生了化学反应呢?就这一问题,某课外活动兴趣小组对此进行了实验研究,请你参与他们的探究活动,并回答有关问题.
[提出假设]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生成酸.
[设计实验](1)小雨同学将二氧化碳气体通入紫色石蕊试液中,观察溶液颜色的变化.他认为,若紫色石蕊试液变
色,则证明假设成立.
(2)小涛同学认为小雨同学的实验方案不严密.小涛同学用紫色石蕊试液将白色滤纸染成紫色,干燥后做成三朵紫色的小花,然后按下列图示进行实验,在(Ⅰ)(Ⅱ)(Ⅲ)中分别观察到变色和不变色的两种现象.

小涛同学认为,若
(Ⅰ)(Ⅲ)
(Ⅰ)(Ⅲ)
(填序号)中的紫色小花变色,则证明假设成立.
[反思交流]小范同学对小涛同学的实验方案提出了质疑,他认为上述实验还不足以证明“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生成了酸”,其理由是
没有检验干燥的二氧化碳气体能否使紫色石蕊变红色
没有检验干燥的二氧化碳气体能否使紫色石蕊变红色
.三位同学讨论后补充了一个实验,使探究活动获得了成功,你认为这个实验应该是
将紫色石蕊试液和滤纸做成的紫色小花,干燥后放入装有二氧化碳气体的集气瓶中
将紫色石蕊试液和滤纸做成的紫色小花,干燥后放入装有二氧化碳气体的集气瓶中

小紫花不变色
小紫花不变色
(简述实验步骤和现象).
[得出结论]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生成酸.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据科学家估计,全世界生物的呼吸和燃烧所消耗的氧气,每秒钟可达l万吨左右.但是我们生活中并没有明显感到环境中氧气不足,这是什么原因呢?事实上,把地球作为一个整体,一些化学变化在消耗氧气的同时,另一些变化又在产生氧气,并且维持一种动态平衡.科学研究发现,地球的再生氧气主要来源于地球臭氧层电场电流对水分子的电解和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如图是自然界中碳、氧循环的主要途径.依图所示,氧气(O2)与臭氧(O3)之间的相互转化所发生的变化属于
化学
化学
(填“物理”或“化学”)变化.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化学兴趣小组二的两位同学在讨论“能否用蜡烛燃烧法来粗略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这一问题时,进行了如下的思考和分析.

(1)小明认为:通过图1装置,用蜡烛代替红磷,通过蜡烛燃烧法测得空气中氧气的含量会
偏低
偏低
(填“偏高”、“偏低”或“不变”),他根据蜡烛燃烧产物的特点阐述了自己的理由:
蜡烛燃烧生成是二氧化碳是气体
蜡烛燃烧生成是二氧化碳是气体

填补了氧气减少的体积
填补了氧气减少的体积
,并用图1装置进行实验,证实了自己的结论.(注:本题实验中装置的气密性良好,且忽略气体溶解于水所引起的气压变化)
(2)小张认真分析了小明的实验结果后,进行了如下探究:
[提出问题]导致小明这一实验结果还有其他原因吗?
[实验探究]小张设计了如图2装置,进行以下实验:
取黄豆粒大小的白磷,用滤纸吸去表面的水分,放入捆在惰性电热板下面的凹槽内;
②将燃烧匙内的蜡烛点燃后迅速插入试剂瓶内,并立即塞紧橡皮塞;
③待蜡烛熄灭后(蜡烛有剩余),接通电热板电源,发现白磷先熔化成液体,接着燃烧产生大量白烟.说明通电前瓶内仍含有
氧气
氧气
,产生白烟的化学符号表达式是
5O2+4P
 点燃 
.
 
2P2O5
5O2+4P
 点燃 
.
 
2P2O5

[得出结论]导致小明这一实验结果的另一个原因是
氧气未完全消耗
氧气未完全消耗

[反思交流]小张和小明分析了上述实验后,又提出了一个问题:
为什么氧气没有消耗完时蜡烛就熄灭了?
为什么氧气没有消耗完时蜡烛就熄灭了?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化学兴趣小组一的三位同学对蜡烛(主要成分是石蜡)及其燃烧进行了如下探究.
(1)小畅取一支蜡烛,用小刀切下一小块,把它放入水中,蜡烛浮在水面上.结论:石蜡的密度比水

(2)小芳点燃蜡烛,观察到火焰分为外焰、内焰、焰心三层.把一根火柴梗放在火焰中(如图)约1s后取出可以看到火柴梗的
a
a
(填“a”、“b”或“c”)处最先碳化变黑.结论:蜡烛火焰的
外焰
外焰
温度最高;
(3)小婷在探究蜡烛燃烧的过程中,发现罩在火焰上方的烧杯内壁有黑色物质,该黑色物质是
炭黑
炭黑

(4)三位同学在探究过程中,将一根较长的导管插入焰心,发现另一端有能被点燃的石蜡蒸气冒出;若再用冷的湿毛巾包住导管,则发现另一端很难点燃,理由是
焰心的物质可以燃烧
焰心的物质可以燃烧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背景1:市场上销售的豆腐干、盐水鸭等食品,常采用真空包装.真空包装的目的是除去空气使大多数微生物因缺少
气而受到抑制,停止繁殖,从而防止食品变质.
背景2:“可比克”等膨化食品、茶叶等常采用真空充气包装,即将食品装入包装袋,抽出包装袋内的空气,再充入防止食品变质的气体,然后封口.真空充气包装能使食品保持原有的色、香、味及营养价值,防止食品受压而破碎变形.
【提出问题】充入食品包装袋中的气体是什么?
【猜想假设】经过同学们的激烈讨论,最后同学们提出了气体可能三种情况:①N2、②CO2、③H2
【提出方案】(1)小明同学认为气体不可能是H2,因为它具有
可燃
可燃
性.
(2)为了继续探究气体的成分,小华和小红两位同学各提出了一种方案.
①小华方案:收集一瓶该气体,把一根燃着的木条伸入瓶中,发现木条熄灭.由此得出气体是CO2.该方案是否可行?
(是或否).理由是
氮气也能使木条熄灭
氮气也能使木条熄灭

②小红的方案被同学们认可.走进食品生产工厂,在装有该气体的容器(容器内压强接近大气压强)上连接了如图一个装置.
(a)为了使容器内的气体通过澄清石灰水,活塞应向
(左
或右)移动.
(b)不管气体是CO2还是N2,试管中都有的实验现象是
有气泡冒出
有气泡冒出

(c)经过实验后,发现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证明气体是CO2
交流讨论根据上述实验现象,同学们经过讨论后,认为该气体除了是CO2,还可能是
稀有气体
稀有气体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夏季里,当我们打开冰箱时,常常会伴随有一阵“雾”产生.你知道这阵“雾”是如何形成的吗?请简述其形成原理:
空中的水蒸气遇冷(遇到冰箱里的冷空气)液化成小水珠形成的
空中的水蒸气遇冷(遇到冰箱里的冷空气)液化成小水珠形成的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同学们见过“无壳的生鸡蛋”吗?其实,同学们只要在你自家的厨房里将一个新鲜的生鸡蛋放入
食醋
食醋
中,过一夜后你就能得到“无壳鸡蛋”.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小时侯,同学们肯定玩过“吹肥皂泡”游戏.若在实验室里向一装有肥皂水的蒸发皿中分别鼓入氢气、氧气,产生的肥皂泡有的上升,有的下沉.其中在上升过程中破裂的肥皂泡里充满的气体是
氢气
氢气
;在下沉过程中破裂的肥皂泡里充满的气体是
氧气
氧气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