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习题
 0  40110  40118  40124  40128  40134  40136  40140  40146  40148  40154  40160  40164  40166  40170  40176  40178  40184  40188  40190  40194  40196  40200  40202  40204  40205  40206  40208  40209  40210  40212  40214  40218  40220  40224  40226  40230  40236  40238  40244  40248  40250  40254  40260  40266  40268  40274  40278  40280  40286  40290  40296  40304  211419 

科目: 来源: 题型:

某校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探究可燃物质燃烧的条件,探究如下:①取一支大试管,往里加2mL30%的过氧化氢溶液;②用镊子取一块白磷投入到试管中,可看到白磷并不燃烧;③往试管里滴加硫酸铜溶液,不一会儿,可观察到白磷先熔化,继而燃烧起来,发出火光,并伴有白烟生成.试回答:
(1)硫酸铜的作用是
催化作用
催化作用

(2)写出过氧化氢分解的化学方程式
2H2O2
 硫酸铜 
.
 
2H2O+O2
2H2O2
 硫酸铜 
.
 
2H2O+O2

(3)通过该实验的探究,你总结出可燃物燃烧的条件为
可燃物与O2接触,温度达到着火点
可燃物与O2接触,温度达到着火点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2006年3月,在云南安宁发生特大森林火灾.各级有关部门高度重视,迅速组织扑救,处置措施果断,地空结合,科学扑火,主要部署如下:(1)开挖防火隔离带;(2)采用喷水枪喷水;(3)投掷灭火弹;(4)人工降雨.请从部署的四条措施中任选两条,用燃烧或灭火知识分析这样做的目的或原理.
你的选择(填序号) 该措施的目的或原理
措施
(1)
(1)

措施
(2)
(2)
目的或原理
清除可燃物或使可燃物与其他物品隔离
清除可燃物或使可燃物与其他物品隔离

目的或原理
降低温度到燃烧物着火点一下
降低温度到燃烧物着火点一下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阅读下列材料,根据材料分析问题:
酸化的海洋
多年来,科学家一直致力想弄清楚人类产生的CO2哪去了?虽然大量的CO2涌入大气层中,但是大气中CO2浓度升高速度仅为人类排放速度的一半.美国《科学》杂志发表研究结果表明:那个不为人知,吸收了大量CO2的地方就是海洋,研究人员宣称,如果工业上生产产生的CO2排放继续高速度增加的话,海洋表面水体酸性很可能会变得更高.虽然海水吸收CO2对大气有利,却可能威胁到珊瑚、贝类等,甚至威胁浮游生物,使之不能很好地形成正常的外壳.
请回答:
①如何理解“酸化的海洋”,请用方程式表示
CO2+H2O=H2CO3
CO2+H2O=H2CO3

②海洋酸化的化学过程,对全球气候有何影响
阻止气候变暖
阻止气候变暖

③酸化的海洋,会威胁到珊瑚、贝类、浮游生物的生长原因是
贝壳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酸性增强海水中的酸能和贝壳中的主要成分反应生成可溶性的钙盐和二氧化碳还有水,阻止贝壳的形成.
贝壳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酸性增强海水中的酸能和贝壳中的主要成分反应生成可溶性的钙盐和二氧化碳还有水,阻止贝壳的形成.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铜锈中的某种成分Cu2(OH)2CO3受热会发生平静的分解反应,某个班级的化学兴趣小组经过分析,认为Cu2(OH)2CO3受热分解可能发生的化学反应有如下7种情况:
(1)Cu2(OH)2CO3→CuO+C+H2O;
(2)Cu2(OH)2CO3→CuO+H2↑+O2↑+CO2↑;
(3)Cu2(OH)2CO3→Cu+CO2↑+O2↑+H2O;
(4)Cu2(OH)2CO3→CuO+CH4↑+O2↑;
(5)Cu2(OH)2CO3→CuO+CO2↑+H2O;
(6)Cu2(OH)2CO3→CuO+H2↑+CO↑;
(7)Cu2(OH)2CO3→CuO+H2↑+O2↑+C.
上述情况你认为可能存在的是
(5)
(5)
(填序号).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要使如图装置中的小气球鼓起来,实验时使用的固体和液体应该是    
①锌和稀硫酸;②石灰石和盐酸;③氯化钠和水;④二氧化锰和双氧水.(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4月初,我国云南省发生森林火灾,国家派了很多消防队员进行灭火,火势还是突破三道防线,最终消防人员砍伐树木清出第四道防线,才把火势控制,这种做法目的是(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圈养的母鸡常发生啄食自己下的蛋的现象,而放养的母鸡不发生这种现象.通过分析比较这两个现象,你认为这主要是圈养的母鸡身体内缺少什么元素造成的?(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2013?长宁区一模)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按照课本实验方法(如图甲),做木炭与氧化铜反应的实验时,发现很难观察到有亮红色金属铜的生成,却往往有暗红色固体出现.他们决定对这个实验进行探究和改进.

【提出问题】暗红色的固体是什么?如何选择合适的条件,使木炭还原氧化铜的实验现象更明显?
【查阅资料】铜元素有+1和+2两种化合价,氧元素的化合价通常为-2.
【猜想与假设】
(1)同学们认为这种暗红色固体可能是另一种铜元素的氧化物,并猜测它的化学式为
Cu2O
Cu2O

(2)同学们还认为,通过改变反应物的状态、质量比,以及反应装置等,可以使该实验现象更加明显,减少出现暗红色固体的情况.
【分析与交流】
(1)小赟建议用超细炭粉与氧化铜粉末充分混合高温加热进行实验.你认为这样建议的原因是
增大反应物接触面积,使反应更充分
增大反应物接触面积,使反应更充分
,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C+2CuO
 高温 
.
 
2Cu+CO2
C+2CuO
 高温 
.
 
2Cu+CO2

(2)小慧认为稳定的高温是本实验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建议在酒精灯火焰处加金属网罩(如图乙),使酒精灯外焰完全包围试管的下部,其作用是
集中火焰,提高温度
集中火焰,提高温度

【实验与结论】
同学们决定按改进后的方案进行实验.他们在检查了乙装置的
气密性
气密性
后,往试管中加入已充分干燥的超细炭粉与氧化铜粉末的混合物,并开始加热,当看到澄清的石灰水刚刚有稍许浑浊时,
不能
不能
(填“可以”或“不能”)确定氧化铜和炭粉已经开始反应.待反应结束,先将导气管从石灰水中取出,然后立即关闭止水夹,让产物自然冷却.若不及时关闭止水夹,可能出现的问题是
生成的铜再次被氧化
生成的铜再次被氧化
.待产物冷却后,同学们终于看到了期待已久的亮红色金属铜,实验获得了圆满成功.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2013?长宁区一模)如图是实验室用大理石与稀盐酸反应制取二氧化碳并验证其性质的实验,试根据题目要求回答下列问题:

(1)图A中仪器a的下端要伸到液面下,原因是
形成液封,防止生成的气体从长颈漏斗逸出
形成液封,防止生成的气体从长颈漏斗逸出
;装置C中观察到的现象是
紫色石蕊变红
紫色石蕊变红
,其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CO2+H2O═H2CO3
CO2+H2O═H2CO3

(2)装置D中观察到下层蜡烛先熄灭,上层蜡烛后熄灭,说明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
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由此可知,二氧化碳在生活中可用于灭火.
(3)实验室用装置E来收集二氧化碳时,二氧化碳应从
c端
c端
(填“c端”或“d端”)通入.实验室也可用图F装置制取二氧化碳.相对于A,装置F的优点是
控制反应的发生和停止
控制反应的发生和停止

(4)小键同学欲用图A装置,测定从建筑工地捡来的小石子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进行了如下实验:将小石子洗净、干燥后称取24.0g放入锥形瓶里,加入100.0g足量的稀盐酸,使其充分反应(假设杂质不与盐酸反应,忽略盐酸的挥发).
测得反应生成气体的质量(m)与反应时间(t)的数据如下表所示:
反应时间t/s t0 t1 t2 t3 t5 t6
气体质量m/g 0 2.2 4.4 6.6 8.8 8.8
根据题目要求,回答下列问题:
①反应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为
8.8g
8.8g
g.
②请通过化学方程式计算小石子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是多少?(计算结果精确到0.1%)
(写出计算过程)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2013?长宁区一模)根据下列装置图回答问题.

(1)标号仪器的名称①是
长颈漏斗
长颈漏斗
,②是
集气瓶
集气瓶
,③是
水槽
水槽

(2)实验室用双氧水与二氧化锰混合制取氧气,宜选择的发生装置为
B或C
B或C
填字母序号),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H2O2
 MnO2 
.
 
2H2O+O2
2H2O2
 MnO2 
.
 
2H2O+O2

(3)实验室用一定质量的氯酸钾与二氧化锰混合加热制取氧气,通过排水量测定所收集到的氧气体积(装置选用A、G、H).
①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KClO3
MnO2
.
2KCl+3O2
2KClO3
MnO2
.
2KCl+3O2

②若各装置的连接顺序是:a→b→c→d,G装置内导管(“b”或“c”)该怎样延伸?
请画图

③二氧化锰在反应前后的固体混合物中的质量分数将
变大
变大
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4)在上述两种制取氧气的反应中,二氧化锰的作用是
催化作用或加快反应速度
催化作用或加快反应速度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