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习题
 0  41695  41703  41709  41713  41719  41721  41725  41731  41733  41739  41745  41749  41751  41755  41761  41763  41769  41773  41775  41779  41781  41785  41787  41789  41790  41791  41793  41794  41795  41797  41799  41803  41805  41809  41811  41815  41821  41823  41829  41833  41835  41839  41845  41851  41853  41859  41863  41865  41871  41875  41881  41889  211419 

科目: 来源: 题型:

10℃时,硝酸钠的溶解度为80g.10℃时向100g水中加入100g硝酸钠固体,充分搅拌,所得溶液是
饱和
饱和
溶液(填“饱和”或“不饱和”),此时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
44.4%
44.4%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t℃时,将5.2gKNO3固体溶于20.0g水中刚好形成饱和溶液.t℃时KNO3的溶解度为
26.0g
26.0g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下列溶液的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向质量为m的 20%的氢氧化钠溶液中逐滴加入硫酸镁溶液,至恰好完全反应时,滤去沉淀,称量所得滤液总质量为3m.
(1)计算所加硫酸镁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最后结果精确到0.1%);
(2)用N表示溶液中离子的数目,不同种离子用离子符号注明[如N (Na+)表示钠离子的数目],请建立坐标系,绘制上述滴加过程中各种离子的数目随溶液的不断加入而变化的关系图.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甲、乙两个研究性学习小组分别制备氨气,并利用氨气的性质(氨气与灼热的氧化铜反应,生成铜、水和氮气)来验证分子中氮、氢原子个数比,设计了如下实验流程:

实验中,先用制得的氨气排尽洗气瓶前所有装置中的空气,再连接洗气瓶和气体收集装置,立即加热氧化铜.反应完成后,黑色的氧化铜转化为红色的铜.
下图A、B、C为甲、乙两小组制备氨气时可能用到的装置,D为盛有足量浓硫酸的洗气瓶.

甲小组测得:反应前氧化铜的质量为m1g、氧化铜反应后转化成的铜的质量为m2g;生成的氮气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V1L(已知标准状况下,22.4L氮气的质量是28g).
乙小组测得:洗气前装置D的质量m3g、洗气后装置后D的质量m4g;生成的氮气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V2L.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仪器a的名称:
分液漏斗
分液漏斗

(2)检查A装置气密性的具体操作方法是
连接导管,将导管插入水中,用手紧握试管,导管口有气泡产生;松开手后,导管内有水回流并形成一段稳定的水柱
连接导管,将导管插入水中,用手紧握试管,导管口有气泡产生;松开手后,导管内有水回流并形成一段稳定的水柱

(3)甲、乙两小组选择了不同方法制备氨气,请将实验装置的字母编号和制备原理填写在下表空格中.
实验装置 实验药品 制备原理
甲小组 A 氢氧化钙、硫酸铵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NH42SO4+Ca(OH)2═2NH3↑+2H2O+CaSO4
(NH42SO4+Ca(OH)2═2NH3↑+2H2O+CaSO4
乙小组
B
B
浓氨水、氢氧化钠
(4)甲小组用所测数据计算出氨分子中氮、氢的原子个数之比为
5V1:7(m1-m2
5V1:7(m1-m2

(5)乙小组用所测数据计算出氨分子中氮、氢的原子个数比小于理论值,其原因是
洗气瓶D中的浓硫酸不但吸收了反应生成的水,还吸收了未反应的氨气,从而使计算的氢的量偏高
洗气瓶D中的浓硫酸不但吸收了反应生成的水,还吸收了未反应的氨气,从而使计算的氢的量偏高
. 为此,乙小组在原有实验流程的基础上,在
洗气瓶D前
洗气瓶D前
的位置增加了一个装有足量药品的实验仪器,重新实验.根据实验前后该药品的质量变化及生成氮气的体积,也得出了合理的实验结果.该药品的名称是
碱石灰(或无水硫酸铜、氢氧化钠、氧化钙等)
碱石灰(或无水硫酸铜、氢氧化钠、氧化钙等)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某研究性学习小组,从下列装置中选用部分装置组装后在实验室里制取氧气,并通过排水量来测定所收集到氧气的体积.

(1)甲同学用一定质量的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KMnO4
  △  
.
 
K2MnO4+MnO2+O2
2KMnO4
  △  
.
 
K2MnO4+MnO2+O2
,整套实验装置接口的正确连接顺序为a→
f
f
e
e
g
g

(2)实验过程中,甲同学观察到E装置中的水变为紫红色,这是因为
高锰酸钾粉末
高锰酸钾粉末
进入E装置并溶于水中的缘故.为了防止实验过程中出现上述现象,相应的改进措施是
在试管口放一团棉花
在试管口放一团棉花

(3)实验结束,乙同学意外发现收集到的氧气体积大于理论值,为此继续进行以下实验探究:
提出问题:出现“收集到的氧气体积大于理论值”的原因是什么?
作出猜想:猜想Ⅰ:可能是反应生成的二氧化锰分解放出氧气;
猜想Ⅱ:可能是反应生成的锰酸钾分解放出氧气;
猜想Ⅲ:
可能是锰酸钾和二氧化锰均被分解放出氧气
可能是锰酸钾和二氧化锰均被分解放出氧气
.请回答他做出猜想Ⅲ的理由是
锰酸钾和二氧化锰都含有氧元素
锰酸钾和二氧化锰都含有氧元素

实验验证:
实验一:取一定质量的二氧化锰于试管中,加热一段时间,冷却后测得固体残留物的质量不变.证明猜想
Ⅰ和Ⅲ
Ⅰ和Ⅲ
错误.
实验二:取一定质量的锰酸钾于试管中,加热一段时间
冷却后测得固体残留物的质量较原固体减少
冷却后测得固体残留物的质量较原固体减少
.综合实验一和实验二,证明猜想Ⅱ正确.
反思拓展:实验结束后,经过讨论、交流,丙同学用下列仪器和药品又设计了一个实验方案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
①带瓶塞的1000mL圆底烧瓶   ②电子天平(称量精确度为0.01g)   ③酒精灯   ④某种较活泼的金属粉末(实验过程中需要用到的其他实验用品已省略,实验中有关物质的物理量数据为已知)他的实验步骤是:
先用电子天平称出稍过量的金属粉末的质量,再把金属粉末放在带瓶塞的1000mL的圆底烧瓶中灼烧,至氧气完全反应;
先用电子天平称出稍过量的金属粉末的质量,再把金属粉末放在带瓶塞的1000mL的圆底烧瓶中灼烧,至氧气完全反应;
_
再称量反应后圆底烧瓶中固体物质的质量;最后通过密度公式求氧气的体积
再称量反应后圆底烧瓶中固体物质的质量;最后通过密度公式求氧气的体积
.再利用实验数据和已知数据就可换算得出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海洋是个巨大的资源宝库,利用海水可制取许多化工产品.
(1)用海水提取氯化钠,常先通过蒸发除水得到粗盐,再除去泥沙可得到精盐,精盐中仍含有少量的CaCl2、Na2SO4杂质.除去精盐中的上述杂质,可先加入过量
BaCl2
BaCl2
溶液,再加入过量的
Na2CO3
Na2CO3
溶液,然后再经过滤,滤掉的沉淀中含有
BaSO4、BaCO3和CaCO3
BaSO4、BaCO3和CaCO3
、滴加适量的
盐酸
盐酸
、蒸发,即可得到纯净的氯化钠.
(2)从海水中提取溴常用吹出法,即用氯气(C12)将海水里溴化钠(NaBr)中的溴置换出来,再用空气吹出溴(Br2).流程示意图如下:

①写出氯气从NaBr中置换出溴单质的化学方程式:
Cl2+2NaBr=2NaCl+Br2
Cl2+2NaBr=2NaCl+Br2
;该反应在pH=3的酸性条件下进行,可用
pH试纸
pH试纸
测定反应液的酸碱度.
②吹出的溴和大量空气混合在一起进入吸收塔(吸收塔中发生的反应:Br2+SO2+2H2O=H2SO4+2HBr).根据流程图分析,通入SO2和水的目的是
使Br2转化为HBr使溴与空气相互分离
使Br2转化为HBr使溴与空气相互分离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归纳总结是学习化学的重要方法,如图是某同学对有关知识的总结,请依据下列几种化合物能通过一步反应转化为含镁化合物M的转化关系填写空格:如图中物质M属于
(选填“单质”、“氧化物”、“酸”、“碱”或“盐”);从①~③表示的化学反应中任选一个,写出化学方程式并说明此应的转化规律
ZnSO4+Mg═MgSO4+Zn;MgO+H2SO4═MgSO4+H2O.Mg+H2SO4 ═MgSO4+H2
ZnSO4+Mg═MgSO4+Zn;MgO+H2SO4═MgSO4+H2O.Mg+H2SO4 ═MgSO4+H2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实验室有三瓶化肥未贴标签,只知道它们分别是碳酸氢铵(NH4HCO3)、氯化铵 (NH4C1)和尿素[CO(NH22]中的一种.为鉴别三种化肥,某同学分别取少量样品编号为A、B、C,并进行如下实验:(此处箭头表示得出实验结论)

根据上述实验回答:
(1)写出三种化肥的名称:A
尿素
尿素
;B
碳酸氢铵
碳酸氢铵
;C
氯化铵
氯化铵

(2)如果实验II中B、C两种样品没有另取,对实验结果
(填“有”或“无”)影响.
(3)由实验和查阅资料可知,人们在施用铵态氮肥时,若遇到碱性物质,会使铵态氮肥转化为氨气,氨气进入大气后与雨水作用,可能形成“碱雨”.“碱雨”中碱的化学式为
NH3?H2O
NH3?H2O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