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目: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5.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发现切过咸菜的刀更容易生锈.而除锈用稀盐酸比稀硫酸快。为了
进一步验证上述现象,某校师生做了以下相关分组实验,请你根据自己平时课堂学习的体验一起参
与讨论并回答相关问题。
【步骤一】未打磨的铝片浸入氯化铜溶液中,迅速产生大量气泡和疏松的紫红色固体,并放热,片刻后溶液由蓝绿色变成无色。
(1)若要正视紫红色固体中是否含有氧化铜,可用 溶液(填一试剂)加以检验。
【步骤二】未打磨的铝片浸入硫酸铜溶液中,一段时间内没有明显现象。
(2)比较步骤一、二,你能得出的结论是: 。
【步骤三】打磨过的铝片浸入硫酸铜溶液中,其操作、现象和结论见下表。
(3)试将“影响因素”选项前恰当的字母序号填入答题卡指定位置。
实验操作 | 使用现象 | 对比结论 |
Ⅰ.一片用粗砂纸单向用力打磨3次,将其浸入硫酸铜溶液,片刻后用镊子取出。 | 现象一:粗砂纸打磨的在划痕处有少量气泡,附着少量疏松的紫红色固体。 | 现象一与现象二对比,说明 ① |
现象二:粗砂纸打磨的片刻内现象不明显。 | ||
Ⅱ.一片用特细砂纸往复打磨数次,再将其浸入硫酸铜溶液,片刻后取出。 | 现象三:特细砂纸打磨的表面产生较多细小气泡,表面均匀附着紫红色固体。 | 现象三与现象一对比,说明 ② |
现象四:特细砂纸打磨的表面一段时间内没有明显现象。 | 现象四与现象三对比,说明 ③ |
★影响因素:
A.打磨时用力程度及均匀程度不同
B.选用砂纸颗粒粗细程度不同
C.由于摩擦生热又形成了新的氧化膜
(4)比较步骤三各实验操作中用砂纸打磨的作用是: 。
(5)请仔细观察下图:
试从微观粒子变化的角度分析该反应的实质是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4.同学们在学习碱的化学性质时,进行了如图8所示的实验。
(1)写出甲实验中盐酸和氢氧化钠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2)乙实验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后,可观察到的现象是 。
(3)丙实验中观察到试管内有白色沉淀产生。
(4)实验结束后,同学们将甲、乙、丙三个实验的废液倒入同一个干净的废液缸中,最终看到废液浑浊并呈红色,产生疑问。
【提出问题】 废液中含有哪些物质?
【交流讨论】①一定含有的物质:碳酸钙、指示剂、水和 (写物质名称) 。
②还含有能使废液呈碱性的物质。能使废液呈碱性的物质是什么?同学们有如下猜想。
小云认为:只有碳酸钠 小红认为:只有氢氧化钙 小林认为:是氢氧化钠和碳酸钠
你认为还可能是 。(写一种猜想)
【实验设计】小方想用氯化钙溶液来验证小云、小红、小林的猜想。查阅资料获悉氯化钙溶液呈中性,并设计如下实验。请你将小方的实验设计补充完整。
实验内容 | 预计现象 | 预计结论 |
取少量废液缸中上层清液于试管中,加入过量氯化钙溶液,静置。 | ①有白色沉淀,溶液呈红色。 | 的猜想正确。 |
② 。 | 的猜想正确。 | |
③ 。 | 的猜想正确。 |
【反思拓展】 在分析化学反应后所得物质的成分时,除了考虑生成物外还需考虑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3.一碳化学是以分子中只含有一个碳原子的化合物(如CO、CH4等)为原料来合成一系列化工原料和燃料的化学。CO是从煤的气化或合成气得到的。
(1)煤的气化主要反应有:①2C+O2=2CO ②C+H2O=CO+H2 ③CO+H2O=CO2+H2
上述反应属于化合反应的是 (填序号),属于氧化反应的是 (填序号)。
(2)合成气可通过天然气的重整得到,如CH4+H2O=CO+3H2 合成气可制二甲醚,二甲醚被称为21世纪的新型燃料。合成气还可用于冶炼金属,用它冶炼铁的部分生产过程示意如下:
①二甲醚(CH3OCH3)可由合成气(CO和H2)在一定的条件下制的。用合成气制二甲醚时,还产生了一种可参与大气循环的、常温为液态的氧化物,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②合成气在冶炼铁的生产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是 。
(3)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为了测定某赤铁矿石中氧化铁的质量分数。
Ⅰ.甲同学取一定质量的赤铁矿粉与过量的木炭粉混合后,用下图所示装置以合理的操作步骤测定(假设杂质始终不发生变化)。
①实验中持续通入干燥的氮气。加热前缓缓通入一段时间,其作用是 。
②停止加热前是否需要先断开a和b的连接处以防止倒吸?为什么?
。
③如果氢氧化钠溶液对二氧化碳的吸收是完全的,那么甲同学用氢氧化钠溶液的质最变化测定出氧化铁的质量分数将 (选填“偏大”、“偏小”或“准确”),原因是 。
Ⅱ.乙同学取矿石样品10g,加入足量稀盐酸,完全反应后,共用去稀盐酸109.5g过滤得到滤渣2 g(假设杂质既不溶于水也不与酸发生反应)。请你和乙同学—起计算赤铁矿石中氧化铁的质量分数和反应后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请写出计算过程)。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2.小丽同学欲通过实验证明“二氧化锰是过氧化氢分解的催化剂”这一命题。她
设计并完成了下表所示的探究实验:
实验操作 | 实验现象 | 实验结论或总结 | ||
结论 | 总结 | |||
实验一 | 取5mL5%的过氧化氢溶液于试管中,伸入带火星的木条 | 有气泡产生,木条不复燃 | 过氧化氢分解产生氧气,但是 。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 二氧化锰是过氧化氢分解的催化剂 |
实验二 | 向盛水的试管中加入二氧化锰,伸入带火星的木条 | 没有明显现象 |
| |
实验三 |
|
| 二氧化锰能加快过氧化氢的分解 |
(1)请你帮小丽同学填写上表中未填完的空格。
(2)在小丽的探究实验中,“实验一”和“实验二”起的作用是 。
(3)小英同学认为仅由上述实验还不能完全得出表内的“总结”,她补充设计了两个方面的探究实验,最终完成了对“命题”的实验证明。
第一方面的实验操作中包含了两次称量,其目的是: ;
第二方面的实验是利用“实验三”反应后试管内的剩余物继续实验。接下来的实验操作、现象和结论是: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1.CO2是初中化学重点研究的气体之一。某化学兴趣小组设计了如下实验来探究CO2的制取和性质:
(1)该兴趣小组用干燥管、烧杯、铜网等设计装配了一个在实验室中制取二氧化碳气体的装置,如右图所示。在干燥管内的铜网上应盛放 ;若将铜网换成铁网,可能产生的后果是 ,其原因是(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
(2)该兴趣小组同学将制得的CO2分别通人澄清石灰水和氢氧化钠溶液中,他们观察到前者变浑浊,后者无明显现象。CO2和NaOH是否发生了化学反应?
①小明设计了甲、乙两个实验来验证C02与NaOH发生了化学反应,如右图所示。实验现象为:甲——软塑料瓶变瘪,乙——“瓶吞鸡蛋”。
小虎同学认为上述实验是可行的。其共同原理是
。
小雯同学提出质疑,她认为上述实验还不足以说明CO2和NaOH发生了反应。其理由是 。
小明同学针对小雯的质疑又补充了一个对照实验,这个实验是
。
②小虎向甲实验后变瘪塑料瓶的溶液中加入 ,观察到
现象,从而证明CO2与NaOH已经发生了反应。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29.(6分)黄铜是铜和锌的合金。向一定质量的黄铜样品中加入154.7g稀硫酸,恰好完全反应,产生0.2g氢气。
(1)求所用稀硫酸的溶质质量分数
(2)除了可求出稀硫酸的溶质质量分数外,你还能求出的化学量有 。(填序号)
①锌的质量 ②铜的质量分数 ③锌的质量分数 ④硫酸锌的质量 ⑤硫酸溶液的体积 ⑥反应后溶液溶质质量分数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28.(15分)氮化铝(AlN)是一种新型无机材料,广泛应用与集成电路生产领域。某氮化铝中含有碳或氧化铝杂质,现用图Ⅰ中的一些装置来进行检验,使氮化铝样品和NaOH溶液反应AlN+NaOH+H2O=NaAlO2+NH3↑,根据反应中所生成氨气的体积来测定样品中的氮化铝的质量分数,并根据实验现象来确定杂质的成分(实验中导管体积忽略不计)
⑴实验有关操作为:a、往锥形瓶中放入适量的AlN样品:b、从分液漏斗往锥形瓶中加入过量的浓NaOH;c、检验装置的气密性;d、测定收集到水的体积。正确的操作顺序为 。
⑵本试验中检查装置气密性的方法是 。
⑶广口瓶中的试剂X可选用 (填选项的标号)。A 汽油 B 酒精 C 植物油 D CCl4
⑷广口瓶的液体没有装满(上方留有少量空间),实验测得NH3的体积将_______(填偏大、偏小或不变)。
⑸实验结束后,若观察到锥形瓶中还有固体,则样品中含有的杂质是 。
⑹若实验中测得样品的质量为wg,氨气的体积为aL(标况下),则样品中AlN的质量分数为 (AlN的相对分子质量为41,每22.4L氨气质量为17g)。
⑺有人改用图Ⅱ装置进行同样实验,通过测定烧杯中硫酸的增重来确定样品中AlN的质量分数。你认为是否可行? (填入“可行”、“不可行”)。原因是 ,改进的方法为 。
⑻在mg 20%的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加2~3滴酚酞试液,然后边搅拌边逐滴向其中加入硫酸镁溶液,至溶液的红色完全褪去时,滤去沉淀,称得剩余溶液总质量为3mg 。
①计算所加硫酸镁溶液的质量分数;(3分)
②用N表示溶液中离子的数目,不同种离子用离子符号注明[如N (Na')表示钠离子的数目],请建立坐标系,绘制上述滴加过程中各种离子的数目随溶液的不断加入而变化的关系图。(3分)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27.(7分)甲乙丙丁四位同学在探究碱溶液与酚酞作用的实验时,发现了一个意外现象:氢氧化钠溶液滴入酚酞试液,溶液变成了红色,一会儿红色就消失了。
【猜想】
甲:可能是酚酞变质的缘故;
乙:可能是氢氧化钠溶液与空气中二氧化碳反应的缘故;
丙:可能是酚酞与空气中氧气反应,使红色消失的缘故;
丁:可能与氢氧化钠溶液质量分数大小有关。
【查阅资料】
碳酸钠溶液显碱性。
【理论分析】
(1)甲同学刚提出自己的猜想,就遭到其余三位同学的否定,三位同学的理由是
。
(2)乙同学的猜想也不正确,理由是 。
【实验设计】
(3)为证实丙同学的猜想,还需作如下实验,请完成下表。
实验步骤 | 设计这一步骤的目的 |
1.用煮沸过的蒸馏水配制氢氧化钠溶液。 | |
2.在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入酚酞,并在上 方滴一些植物油。 |
(4)通过以上实验,四位同学看到:溶液先变成红色,一会儿红色又消失。因此酚酞红色褪去与氧气无关。若丁同学的猜想正确,设计如下实验证明并完成有关问题:
实验方法 | 观察到的现象和结论 |
方案一:分别配制不同质量分数的氢氧化钠溶液,然后各滴加2滴酚酞试液。 | 质量分数小的溶液中红色不消失,质量分数大的溶液中红色会消失,则证明 。 |
方案二: | 。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26.(6分)大气中CO2含量的增加会加剧温室效应,为寻找处理CO2,减少其排放的方法,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设计了实验室制取CO2,并将CO2转化的实验。制取CO2装置图如下:
将CO2转化的实验流程为:
请你帮助他们回答下列问题:
(1) 写出实验室制取CO2的化学方程式___ ;
(2)浓硫酸的作用是 ,收集装置为___ (填字母)
(3)实验流程中CO2转化的最终产物为 (填化学式,下同),在此过程中可循环利用的物质是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24. (5分)从HCl、NaCl、FeCl3、NaOH、Na2CO3、CuSO4几种溶液中取出其中的两种混合后充分振荡,静置后得到一无色无沉淀的混合溶液,继续进行实验,所观察到的现象记录如下:
(1)取少量混合溶液,用pH试纸测定得混合溶液的pH>7。
(2)再取少量混合溶液,向其中滴入足量浓CaCl2溶液,有白色沉淀出现。
试根据实验现象推断所取的两种溶液的可能组合(写出溶质的化学式,有几组写几组,不一定填满)。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