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目: 来源: 题型:
某电镀厂排放的污水中含有CuSO4、ZnSO4和FeSO4,为减少水污染及节约成本,回收重要原料硫酸锌和有关金属,设计如下图所示流程。
请回答:
(1)步骤①的操作是 ,步骤③使用的方法是 。
(2)固体A的成分是 ,固体B的成分是 。
(3)步骤④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根据下列表格中的信息回答问题。
A.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混合 | B.加热高锰酸钾 | C.铁丝锈蚀 |
(1)A、B实验中数据变化关系与对应图像相符的是 (填字母序号)。
(2)A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充分反应后,所得液体中氢元素的质量分数是
(计算结果保留一位小数)。
(3)C中铁生锈的条件是 ,观察到的现象是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水是生命之源,人类的日常生活与工农业生产都离不开水。
(1)如图甲所示。通电一段时间后,试管1中所收集的气体为 ,该实验说明水是由 组成的。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
(2)小刚自制了一个简易净水器(如图乙)净化雨水,其中活性炭的主要作用是 。
经过此净水器得到的水仍然不是纯水,若想得到纯水可采用的方法是 。
(3)氢气燃烧产物是水,被认为是最清洁的燃料,其制备及燃烧的过程中会发生如下化
学反应,反应的微观过程可用下图表示:
|
|
图一和图二所出现的物质中,共有 种含有氢元素的化合物,参加反应的甲烷与生成水的质量比为 (计算结果用最简整数比表示)。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随着经济的发展,能源和环境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1)煤、天然气和 通常称为化石燃料。
(2)煤块燃烧时,将煤块粉碎成煤粉是为了使煤与空气 。
(3)上海世博会的主题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世博园内使用电动车,有效地减少了二氧化碳、二氧化硫、一氧化碳的排放,这些物质中会引起温室效应的是 ;造成酸雨的是 。
(4)低碳生活是指生活中要尽量减少能量消耗和材料消耗,从而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下列做法符合低碳生活理念的是 (填字母序号)。
A.少用一次性的木筷 B.用完电器后拔掉插头
C.大力发展火力发电 D.优化建筑设计,研制新型保温材料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原煤(含硫元素)在氧气中不完全燃烧会生成CO、CO2 和SO2。若测得CO、CO2、和SO2的混合气体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为24%,则其中SO2的质量分数可能是
A.10% B.30% C.50% D.70%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鉴别日常生活中的下列各组物质,操作1和操作2均有错误的是
选项 | 鉴别的物质 | 操作1 | 操作2 |
A | 软水和硬水 | 滴加肥皂水 | 加热蒸发 |
B | 一氧化碳和甲烷 | 滴加澄清石灰水 | 观察颜色 |
C | 氧气和二氧化碳 | 滴加紫色石蕊试液 | 伸入燃着的木条 |
D | 真黄金和假黄金(铜锌合金) | 滴加稀盐酸 | 灼烧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某化学反应可以用X+Y→M+R表示。下列关于此反应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若X是单质,则该反应一定是置换反应
B.若Y 为金属,则该反应一定生成氢气
C.若X为紫红色金属,则该反应在常温下进行时一定生成蓝色溶液
D.若X和Y的质量之和为10 g,则生成M和R的质量之和一定是10 g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北京市的机动车保有量已超过476万辆,汽车尾气的排放对环境的污染日益严重。
利用四氧化三钴纳米棒作催化剂的催化净化装置,可将汽车尾气中的CO在低温下转化为CO2,过程如右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该催化净化装置能将有毒尾气全部吸收 B.反应前后氧原子个数发生了变化
C.该过程不能说明CO具有可燃性 D.反应物和生成物均为氧化物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下列事实与相应的解释不一致的是
选项 | 事实 | 解释 |
A | 50 mL水和50 mL酒精混合后的体积小于100 mL | 分子间有间隔 |
B | 氧气和臭氧(O3)性质不完全相同 | 构成物质的分子不同 |
C | 稀有气体的化学性质稳定 | 原子的最外层电子达到稳定结构 |
D | 铜块在空气中不燃烧,纳米铜在空气中可以燃烧 | 物质的种类决定反应能否进行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关于“3CO2”的含义叙述正确的是
①表示二氧化碳这种物质 ②表示三个碳原子和六个氧原子
③表示三个二氧化碳分子 ④表示二氧化碳分子由一个碳原子和两个氧分子构成
⑤相对分子质量为132 ⑥碳原子与氧原子的质量比为3∶8
A.①③④ B.②⑤⑥ C.③⑥ D.②⑥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