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目: 来源: 题型:
根据下图所示的转化关系,回答有关问题。
⑴ 如果A为气体,B为红色金属固体,则化合物甲为 ;化合物乙为 。
⑵ 如果A为常见黑色固体,B为红色金属固体,则化合物乙为 。
⑶ 如果B为气体,乙的水溶液为浅绿色,则单质A为 ;反应方程式可能为 ,
该反应基本反应类型为 反应。
⑷ 如果A为铁,化合物甲为硝酸银,则化合物乙为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下面是实验室常用的仪器
请回答下列的问题:
(1)可直接加热的有__________ (填序号)。(2)滴加少量液体用__________(填序号)。
(3)过滤时玻璃仪器除了用到⑧外,还需用到漏斗及以上的__________ (填仪器名称)。
(4)用仪器①能否量取8.68ml溶液__________ (填“能”或“否”)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根据下列装置图回答问题(装置图用序号填空)。
(1) 写出编号①和②仪器的名称:① ②
(2) 实验室加热KMnO4制O2时,应选用 做气体发生装置。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可用装置E收集氧气的原因是 。实验室制取H2时,应选用 做气体发生装置。已知MnO2固体和浓盐酸混合共热可制得氯气(Cl2),则应选用 做气体发生装置。
(3) 有一名同学欲用F装置收集H2,则H2应从导管口 通入。另一同学欲用G装置收集氧气,则O2应从导管口 通入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建设“节约型社会”是每一个公民的责任,下面是探究有关节约的问题,请你参考并回答相关问题。
[发现问题]小红发现盛水的铁锅在与水面接触的部位最易生锈;小明发现自己的铜制眼镜框表面出现了绿色的铜锈;小玲发现苹果切开不久,果肉上会产生一层咖啡色物质,好像生了“锈”一般。
[提出问题]这三种物质“生锈”的原因是什么?
[搜集证据](1)回忆已有知识:铁生锈的条件是铁与 、 同时接触。
(2)查阅有关资料:“铜锈”主要成分是Cu2(OH)2CO3(俗称铜绿);苹果“生锈”是果肉里的物质(酚和酶)与空气中的氧气发生了一系列的反应,生成咖啡色的物质。
(3)实验探究:将四小块铜片分别按下图所示放置一个月后观察,现象如下:
由实验可知:铜生锈是铜与水、 、 等物质共同作用的结果。
[得出结论]经过交流讨论,三位同学认为这些物质“生锈”除了可能与水有关外,还可能都与___________(填物质名称)有关。
[反思与应用]利用所得结论填空:
(4)写出一种防止铁或铜等金属制品生锈的具体方法 。
(5)请你提出一条延长食品保持期的建议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廉江是中国红橙之乡。橙子被称为“疗疾佳果”,含有丰富的维生素C(维生素C的化学式为C6H8O6)、钙、磷、钾、β-胡萝卜素、柠檬酸、橙皮甙以及醛、醇、烯等物质。
(1) 以上的、钙、磷、钾是指 (填“单质”或“元素”)
(2)每个维生素C分子含 个原子。
(3)维生素C中碳、氢、氧元素的质量比为 (最简比)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湛江市水泥厂化验室,为了测定某矿山石灰石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取石灰石样品与足量稀盐酸在烧杯中反应(假设石灰石样品中杂质不与稀盐酸反应也不溶于水)。有关实验数据如下表:
| 反应前 | 反应后 | |
实 验 数 据 | 烧杯和稀盐酸 的质量 | 石灰石样品 的质量 | 烧杯和其中混 合物的质量 |
150g | 12g | 157.6g |
(1)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反应中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为 g。(2分)
(2)求该石灰石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此问写出详细计算过程,结果保留到0.1%)(5分)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常利用物质刻画其他物质,观察是否留有痕迹的方法来比较物质的硬度。为了测定① 刚玉、②石英、③石墨、④金刚石的硬度,进行刻画实验,记录如下:
(1)用金刚石刻画均使其他三种物质留有痕迹;
(2)石墨对其他物质刻画均无痕迹;
(3)用石英刻画其他三种物质,只有一种物质留有痕迹。
则四种物质的相对硬度由大到小的顺序为( )
A、①②③④ B、②④③① C、③②①④ D、 ④①②③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下列对化学反应前后质量变化的解释,不符合质量守恒定律的是
A、高锰酸钾受热分解后固体剩余物的质量减小,是因为放出了氧气
B、蜡烛燃烧后质量变小,是因为蜡烛受热形成了石蜡蒸气
C、细铁丝在氧气中燃烧后,质量增大,是因为生成物中含有氧的质量
D、白磷在密闭容器中燃烧,反应前后总质量不变,是因为生成物都没有逸散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