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目: 来源: 题型:
“碳捕捉技术”是指通过一定的方法,将工业生产中产生的CO2分离出来进行储存和利用。常利用NaOH溶液来“捕捉”CO2,过程如下图所示(部分条件及物质未标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该方法的优点是没有能耗
B.该方法可减少碳排放
C.整个过程中,只有一种物质可以循环利用
D.“反应、分离”中,分离物质的基本操作是蒸发、结晶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汽车尾气中的CO在四氧化三钴(Co3O4)纳米棒的催化作用下,低温即与O2反应生成CO2。下列关于该反应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
A.该反应可降低汽车尾气对大气的污染 B.反应后碳元素的化合价降低
C.该反应中Co3O4反应前后质量不变 D. 该反应类型为化合反应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鉴别O2、CO、CO2三种气体,可行简便的方法是 ( )
A.将气体分别通入澄清石灰水 B.将气体分别通入石蕊试液
C.试验三种气体在水中溶解性 D.用燃着的木条分别伸入瓶内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对比是学习化学的重要方法。下列关于CO2与CO的比较错误的是( )
A.一个二氧化碳分子比一个一氧化碳分子多一个氧原子
B.CO2能溶于水,CO难溶于水
C.CO2可用于光合作用,CO可用于人工降雨
D.CO2会造成温室效应,CO易与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引起中毒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2011年10月,“碳捕集与封存国际论坛”在重庆召开,重庆合川介绍了把CO2压缩、液化后封存在泥岩中的办法。关于封存CO2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
A. CO2 分子间有间隔 B. CO2 气体较易液化
C. CO2 是导致酸雨的主要气体 D. 大气中CO2 增加会造成温室效应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6月5日是世界环境日,2012年世界环境日中国主题是“绿色消费:你行动了吗?”,下列做法不符合这一主题的是( )
A.提倡使用塑料袋 B.使用节能灯泡,人走灯灭
C.少开私家车,多乘公共交通工具 D.纸张双面打印,寄电子贺卡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竹炭制品深受消费者欢迎,竹炭是竹子经过炭化处理后形成的多孔性材料,竹炭不具有的性质是 ( )
A. 黑色固体 B. 易溶于水 C. 有吸附性 D. 能够燃烧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甲烷在一定量的氧气中燃烧,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如下表所示:
物质 | 甲烷 | 氧气 | 水 | 二氧化碳 | X |
反应前质量/g | 3.2 | 11.2 | 0 | 0 | 0 |
反应后质量/g | 0 | 0 | 7.2 | 4.4 | a |
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
A.表中a的值为2.6 B.X一定是该反应的催化剂
C.X可能含有氢元素 D.X一定含有氧元素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在一密闭容器中,有甲、乙、丙、丁四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存在某个反应,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如下表:
物质 | 甲 | 乙 | 丙 | 丁 |
反应前质量/g | 20 | m | 8 | 6 |
反应后质量/g | 4 | 待测 | 28 | 2 |
对该反应,下列描述中正确的是 ( )
A. “待测”数值一定为2 g B. 乙一定是该反应的催化剂
C. 反应中甲和丙的质量比为1:7 D. 该反应可能是铜与氧气的反应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某同学从定量角度研究双氧水制取氧气的过程,对原实验进行部分改进,增加了称量操作.具体做法是:取10%的双氧水和少量的二氧化锰放入气体发生装置,并对反应前后混合物的质量进行称量,记录如下:
反应过程 | 反应前 | 反应后 |
质量变化(不含容器质量) | 34.3g | 32.7g |
若反应后,双氧水分解完全且氧气全部逸出,该同学得出的结论中,不合理的是( )
A.反应速率逐渐加快 B.最多得到氧气的质量为1.6g
C.催化剂二氧化锰的质量为0.3g D.反应得到水和氧气的质量比为9:8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