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习题
 0  53220  53228  53234  53238  53244  53246  53250  53256  53258  53264  53270  53274  53276  53280  53286  53288  53294  53298  53300  53304  53306  53310  53312  53314  53315  53316  53318  53319  53320  53322  53324  53328  53330  53334  53336  53340  53346  53348  53354  53358  53360  53364  53370  53376  53378  53384  53388  53390  53396  53400  53406  53414  211419 

科目: 来源: 题型:

仿照下图中C→CO转化的表示方法,将下图中C、CO、CO2、H2CO3、CaCO3等五种物质之间的转化关系用“→”连接起来,并在箭头旁标明必需的其他反应物及反应条件。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将7.2克CO和CO2的混合气体缓缓通入足量灼热的氧化铜(假设反应进行完全),得到6.4克铜,并把反应后的气体全部通入足量的澄清石灰水中,会得到一种白色沉淀。求:
(1)原反应物中CO和CO2各多少克?
(2)白色沉淀的质量为多少克?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某固体样品中除了含有在高温下不分解,也不与空气成分反应的物质外,还可能含有 CaCO3、CaO中的一种或两种。某化学兴趣小组为探究该固体的成分,称量样品m1 g,经 高温充分煅烧并在干燥的保护气中冷却,至质量不再减轻为止,剩余固体的质量为m2 g。下列推断不正确的是(  )
A.若m1=m2,则原样品中无CaCO3
B.若m1<m2,则原样品中一定有CaCO3
C.若<m2<m1,则原样品中一定有CaO
D.若<m2<m1,则原样品中一定无CaO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用下图所示装置进行CO和CO2的分离与干燥(其中A为弹簧夹,B为分液漏斗活塞)。

已知:浓硫酸具有很强的吸水性;氢氧化钠溶液可以快速吸收二氧化碳,若将二氧化碳通入足量的氢氧化钠溶液可以生成碳酸钠和水,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1)广口瓶(甲)中盛有         ;广口瓶(乙)中盛有浓硫酸,其作用是               ;分液漏斗(丙)中盛有         
(2)先分离出的气体是         ;丙中液体将后一种气体分离出时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航天所用燃料之一为液氢,下列说法中属于H2的化学性质的是(  )
A.液氢燃烧B.氢气是最轻的气体
C.氢气具有可燃性D.燃烧产生淡蓝色火焰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2010年5月起,广州市的液化石油气瓶要统一加贴新标识。新标识上要含有以下选项中的(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5月12日为“国家防灾减灾日”。下列关于火灾、灭火与逃生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燃烧是一种缓慢的氧化反应
B.高楼发生火灾,应该跳楼逃生
C.扑灭电器、图书、档案等火灾,最适宜的灭火器是液态二氧化碳灭火器
D.在火场的浓烟中逃生,可用湿毛巾捂住口鼻,低姿势前行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有些地区因大量焚烧秸秆,导致空气质量一度达到重度污染。下列有关处理秸秆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利用秸秆发酵产生沼气
B.秸秆腐烂后可转化为有机肥料
C.秸秆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碳是造成酸雨的主要原因
D.秸秆燃烧产生的大量烟尘增加了空气中的可吸入颗粒物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2011年“六·五”世界环境日中国主题是“共建生态文明,共享绿色未来”。下列做法不符合该主题的是(  )
A.大量使用乙醇、沼气等可再生能源B.垃圾分类回收处理再利用
C.用集体供暖取代家庭燃煤取暖D.将废弃塑料集中到野外焚烧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西气东输”工程使我国东南沿海城市的居民用上了天然气。现有一套以液化石油气(主要成分是C3H8)为燃料的灶具,要改成以天然气为燃料,应该采取的措施是(  )
A.燃料气和空气的进入量都减小
B.燃料气和空气的进入量都增大
C.减小燃料气的进入量或增大空气的进入量
D.增大燃料气的进入量或减小空气的进入量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