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目: 来源: 题型:
下列关于分子、原子和离子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原子可以转化成离子,离子不能转化成原子
B.分子、原子、离子都是不带电的微粒
C.原子都是由质子、中子、电子构成的
D.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再分,原子不能再分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下列处理事故的方法错误的是
A.厨房煤气管道漏气,立即关闭阀门并开窗通风
B.电器着火应先切断电源,再用二氧化碳灭火器扑灭
C.图书馆内图书起火,立即用泡沫灭火器扑灭
D.扑灭森林火灾的有效方法之一是将大火蔓延路线前的一片树木砍掉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2013年1月15日央视《新闻1+1》报道:估计2012年北京、上海、广州、西安因为PM2.5引发多种疾病造成的过早死亡的人数将达8500多人。可见环境保护,刻不容缓。下列做法有利于保护环境的是
A.用清洁能源代替化石燃料
B.露天焚烧伪劣产品
C.倡导家家买汽车,尽快淘汰自行车
D.生活垃圾不分类,集中掩埋处理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科学实验提倡绿色环保,对实验装置进行微型化改进是一条很好的途径。图甲是实验室制取并检验CO2的装置,图乙是对图甲实验装置的“微型”化改进后的装置。
(1)图乙中微型塑料滴管在实验中的作用与图甲中的 ▲ 仪器相同(填字母编号)。
(2)通常用甲装置完成该实验需要的盐酸是“微型”实验装置用量的10倍,采用“微型”实验装置具有的优点是 ▲ 。
(3)用乙装置完成“制取并检验CO2”的实验,消耗了0.73克10%的盐酸。请计算实验过程中产生CO2的质量是多少克?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工业烧碱具有较好的杀菌消毒作用且廉价易得,但工业烧碱中常含有杂质碳酸钠。某科学学习小组同学围绕工业烧碱样品纯度测定问题,展开了讨论与探究。
【原理思路】利用Na2CO3与稀H2SO4反应产生CO2,通过
CO2 质量的测定,确定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从而计算
样品纯度。
【实验方案】小科同学根据以上思路,设计了如图甲的
实验方案(固定装置省略)。装置中,仪器A的名称
▲ 。
【交流讨论】小明认为图甲实验方案的设计有缺陷,若按该方案进行测定会导致难以避免的误差。你认为下列哪些因素会导致难以避免的误差 ▲ (填序号)。
①加入的稀硫酸量不足 ②装置内空气中的CO2没有排出
③反应产生的CO2未被完全吸收 ④干燥管与空气直接相通
【方案改进】为减少误差,使CO2质量的测定更准确,该小组同学根据以上讨论,对图甲方案进
行改进,设计了如图乙的实验方案(固定装置省略)。
图乙B装置中样品在与稀硫酸反应前和停止反应后,都要通过量的空气,反应前通空气时a、b、c三个弹簧夹的控制方法是_▲ 。
【数据分析】若撤去图乙中的C装置,则测得工业烧碱的纯度将 _▲ (填“偏高”、“偏低”或“无影响”)。
【拓展提高】已知Na2CO3溶液与稀硫酸反应先生成NaHCO3,当Na2CO3全部转化为NaHCO3后,生成的NaHCO3能继续与稀硫酸反应生成CO2。
现向样品中加一定量的稀硫酸,反应后产生无色气体并得到X溶液。请分析推断反应后所得X溶液的溶质,其所有的可能组成 ▲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有限的元素可组成种类繁多的物质,甲、乙、丙、丁、戊五种物质均由下表中的一种或几种元素组成。
元素名称 | 氢 | 氧 | 氯 | 锰 | 铁 |
元素符号 | H | O | Cl | Mn | Fe |
(1)甲溶液在黑色固体乙的作用下生成无色气体丙,丙与生命活动息息相关。甲溶液中的溶质是 ▲ (用化学式表示)。
(2)为了进一步探究物质间的相互反应,小明进行了如下实验:
①将固体丁放入过量戊溶液中,得到浅绿色溶液和无色气体。
②向所得浅绿色溶液中加入适量甲溶液生成氯化铁和水,则该反应的反应物是 ▲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某同学为比较镁和铝的金属活动性强弱,将两块表面积相同并除去氧化膜的镁条、铝条分别与相同体积、相同质量分数的稀硫酸反应,测定两种金属与稀硫酸反应得到相同体积氢气所需要的时间。
(1)实验前需用98%的浓硫酸配制10%的硫酸溶液。现有烧杯、玻璃棒、 胶头滴管,还需要的仪器有 ▲ 。
(2)利用图甲中A、B仪器可以组装一套实验室测量取氢气体积的装置,该装置导管的连接顺序是 ▲ 。
(2)图乙中量气管和水准管也可以用来测量氢气体积,为了准确地测量氢气体积,在读取量气管中液面读数的过程中,应注意 ▲ (填字母编号)。
A.读数时视线与凹液面最低处相平
B.读数前应上下移动水准管,待两管液面相平再读数
C.保持水准管静止,待水准管中液面不再上升时再读数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