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习题
 0  60321  60329  60335  60339  60345  60347  60351  60357  60359  60365  60371  60375  60377  60381  60387  60389  60395  60399  60401  60405  60407  60411  60413  60415  60416  60417  60419  60420  60421  60423  60425  60429  60431  60435  60437  60441  60447  60449  60455  60459  60461  60465  60471  60477  60479  60485  60489  60491  60497  60501  60507  60515  211419 

科目: 来源:沪教版初二组成物质的化学元素(二)专项训练 题型:推断题

如图,水槽内盛有少量新制的澄清石灰水,点燃蜡烛,用玻璃钟罩将其扣在水槽内,观察到蜡烛_______________;原因是______
___________;在这个实验中还观察到________;___________ ;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沪教版初二化学给我们带来什么专项练习 题型:推断题

四位同学用不同方法配制5%的氯化钠溶液:
甲:用固体氯化钠和水
乙:用20%的氯化钠溶液加水稀释
丙:用粗盐(含有少量泥沙的氯化钠)和水
丁:用100g20%的氯化钠溶液、10g氯化钠固体和水
(1)实验中四位同学共同用到的实验仪器有        、          
(2)甲称量氯化钠时,指针向左偏转,则应(填序号)      
A.增加砝码               B.移动游码 
C.取出一些NaCl固体      D.再加一些NaCl固体
若甲同学最后配得的氯化钠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小于10%,可能的原因是       
①用量筒量取水时仰视读数
②配制溶液时烧杯用少量蒸馏水润洗
③在托盘天平的左盘称量氯化钠时,游码不在零位置就调节天平平衡,后将游码移动得到读数
④盛装溶液的试剂瓶用蒸馏水润洗
⑤氯化钠晶体不纯
A.①②③④⑤     B.①②④⑤   C.①②③         D.②③④⑤
(3)乙配制100g溶质质量分数为5%的溶液时应量取          ml的水。
(4)丙应进行的实验步骤是(填序号)                。
①溶解 ②过滤 ③蒸发结晶 ④计算 ⑤装瓶并贴标签  ⑥称量
假设需粗盐50g,最好应量取                ml水来溶解(20℃、SNaCl=36g)
(5)丁用100g20%的氯化钠溶液、10g氯化钠固体和水可配制成5%的氯化钠溶液        g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人教新课标初三下册第十章酸和碱专项训练4 题型:推断题

以下是实验室常用部分仪器:

(1)指出图中仪器的名称:④__________;
(2)小李同学选择仪器制取并收集氧气,已知他使用了仪器①③⑤⑥,那么他还需要使用上图仪器中的__________(填序号);该发生装置检查气密性的方法是:把导管的一端浸在水里,用手紧贴试管外壁,若导管口有__________,则说明该装置不漏气。
(3)小张同学正在收集一瓶CO2, 不知是否收集满了,其验满方法是__________。
(4)某兴趣小组选用上述仪器,用锌粒和稀硫酸制氢气,锌粒反应完后,发现还有较多的灰黑色固体物质,从反应后的混合物中分离得到该灰黑色固体的操作方法是__________。
【提出问题】灰黑色固体物质的成分是什么呢?
【提出猜想】①可能含有单质碳;②可能含有单质铜;③可能还有其它物质
【设计实验】请设计实验用化学方法证明该灰黑色固体物质中是否含有单质碳和单质铜。完成下表(不一定要填满):

步骤
实验方法
现象和结论
1
 
 
2
 
 
3
 
 
【反思讨论】上述各步反应完全后,兴趣小组的同学还收集到了少量剩余黑色固体物质,为了进一步探究剩余固体物质的成分,兴趣小组的同学讨论后,认为用初中化学知识无法解决,你对下一步的探究学习活动的合理建议是:首先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人教新课标初三上册化学氧气课时训练 题型:推断题

根据下列装置图回答问题。

①写出图中标有小写字母的仪器的名称:
a              b           
②若用氯酸钾制取氧气,应选用的发生装置是       (填字母序号)。
用D装置收集氧气,停止加热时,必须先          ,后         
③写出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化学方程式                         ,选用图中     
     (填字母序号)组装一套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检验二氧化碳集满的方法是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2011届广西北海市合浦县教研室初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化学卷 题型:推断题

(10分)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在实验室配制质量分数为8%的氢氧化钠溶液,并用其测定某稀盐酸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1)配制200g质量分数为8%的氢氧化钠溶液。
①计算:需要氢氧化钠固体的质量为           g,水的体积为            mL
(水的密度近似看作1g/cm3)。
②称量:调节托盘天平平衡,将一个烧杯放在托盘天平的       盘,称量其质量。然后       (按操作的先后顺序选填字母),直至天平平衡。
A.将氢氧化钠固体加入烧杯中    B.按需要添加砝码、移动游码
该步骤中用烧杯而不用纸称量氢氧化钠的原因是                   .
③溶解:用量筒量取所需的水,倒入盛有氢氧化钠固体的烧杯里,搅拌,使其溶解,并冷却至室温。
④把配好的溶液装入试剂瓶,塞好橡皮塞并贴上标签。
(2)下图表示用上述配制的氢氧化钠溶液与20 g某稀盐酸发生反应后溶液温度的变化情况。
 
①根据曲线判断,当加入氢氧化钠溶液的质量为         时,反应恰好完全进行。
②当加入15 g氢氧化钠溶液时,所得溶液中的溶质为        (写化学式)。
③试计算该稀盐酸中溶质的质量分数(请写出计算过程)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2011届重庆市凤鸣山中学初三下学期单元测试化学卷 题型:推断题

下面是实验室常用的仪器

请回答下列的问题:
(1)可直接加热的有__________ (填序号)。(2)滴加少量液体用__________ (填序号)。
(3)过滤时玻璃仪器除了用到⑧外,还需用到漏斗及以上的__________ (填仪器名称)。
(4)用仪器①能否量取8.68ml溶液__________ (填“能”或“否”)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2011届北京市门头沟区初三第一学期末化学卷 题型:推断题

下图是实验室常用的气体制取和收集装置,请你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下列编号的仪器名称:①            ,②                ;
(2)实验室制取和收集CO2,应选用的装置是(填编号)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3)小明选择B、D装置,用过氧化氢和二氧化锰制取一瓶O2,为了节约药品,他提出如下操作方法:先向B装置中加入少量二氧化锰,然后从仪器①中逐滴加入过氧化氢溶液,至刚好收满一瓶O2。他的操作方法(填“合理”或“不合理”)    ,理由是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2011届北京市通州区初三上学期末化学卷 题型:推断题

请根据不同的实验内容回答对应的问题。

实验内容
回答问题

⑴测定空气的成分
 
①该实验可得出:空气中氧气体积分数约为    
②写出红磷发生燃烧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⑵探究二氧化碳的性质
 
③该实验过程中,可观察到的现象是     。
④从实验现象得出,二氧化碳具有的性质是    

⑶电解水
⑤从该实验中得出的正确结论有    (填字母序号)。
A.水由氢和氧两种元素组成 
B.电解水产生的氢气和氧气的体积比约为2﹕1
C.一个水分子由二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
D.化学反应中,分子可以再分,原子不能再分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2010年-2011年度北京市延庆区初三第一学期期末化学卷 题型:推断题

(6分)根据下图回答问题

(1)写出标有序号的仪器名称:①          ;②          。
(2)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时,所选用的发生装置是(填序号,下同)          ,收集装置是C或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3)用大理石和稀盐酸制取二氧化碳时,所选用的发生和收集装置为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2011届山东省枣庄市齐村中学初三上学期命题比赛化学卷 题型:推断题

(4分)正确的实验操作是实验成功的关键,是人身安全的保障。请回答:
(1)具有可燃性的气体在点燃或加热前一定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量取液体时,量筒必须放平,视线与量筒刻度线和_______________保持水平。
(3)实验室用烧瓶制取蒸馏水,加热时应垫放______________。
(4)用pH试纸测定溶液的pH,可将被测液滴到pH试纸上,显色后与__________对照,读出溶液的pH。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