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习题
 0  63011  63019  63025  63029  63035  63037  63041  63047  63049  63055  63061  63065  63067  63071  63077  63079  63085  63089  63091  63095  63097  63101  63103  63105  63106  63107  63109  63110  63111  63113  63115  63119  63121  63125  63127  63131  63137  63139  63145  63149  63151  63155  63161  63167  63169  63175  63179  63181  63187  63191  63197  63205  211419 

科目: 来源:《第6单元 碳和碳的氧化物》2013年单元测试卷(宜昌市上海中学)(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碳捕捉技术”是指通过一定的方法,将工业生产中产生的CO2分离出来进行储存和利用.常利用NaOH溶液来“捕捉”CO2,过程如图所示(部分条件及物质未标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方法的优点是没有能耗
B.该方法可减少碳排放
C.整个过程中,只有一种物质可以循环利用
D.“反应、分离”中,分离物质的基本操作是蒸发、结晶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第6单元 碳和碳的氧化物》2013年单元测试卷(宜昌市上海中学)(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利用木炭的还原性由CuO冶炼铜
B.天然金刚石是最硬的非金属单质,可制成钻石
C.利用活性炭的稳定性来吸附冰箱中的异味
D.利用石墨的导电性制造石墨电极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第6单元 碳和碳的氧化物》2013年单元测试卷(宜昌市上海中学)(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第16界世界气候大会于2011年12月在南非德班召开,会议的主题是“促进低碳经济,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下列做法不符合这一主题的是( )
A.开发新能源(太阳能、潮汐能、风能等),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
B.限制化工发展,关停化工企业,消除污染源头
C.用第四代LED绿色光源代替白炽灯
D.加快研发利用二氧化碳合成聚碳酸酯类可降解塑料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第6单元 碳和碳的氧化物》2013年单元测试卷(宜昌市上海中学)(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下列有关鉴别二氧化碳、氧气的方法错误的是( )
A.观察气体颜色
B.用澄清石灰水
C.用带火星的木条
D.用紫色石蕊试液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第6单元 碳和碳的氧化物》2013年单元测试卷(宜昌市上海中学)(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下列关于二氧化碳的说法错误的是( )
A.二氧化碳可用于制碳酸类饮料
B.干冰(固体二氧化碳)可用于人工降雨
C.常温下二氧化碳是一种有刺激性气味的有毒气体
D.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消耗途径主要是植物的光合作用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第6单元 碳和碳的氧化物》2013年单元测试卷(宜昌市上海中学)(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低碳生活”倡导我们在生活中所耗用的能量、材料要尽量减少,从而减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下列做法不符合“低碳生活”理念的是( )
A.教科书循环使用
B.多用电子邮箱、QQ等即时通讯工具
C.夏天为了更凉快,把室内空调温度设置到很低
D.提倡乘坐公共交通工具、骑自行车或步行等出行方式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第6单元 碳和碳的氧化物》2013年单元测试卷(宜昌市上海中学)(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两个软塑料瓶中分别充满CO和CO2两种无色气体,下列试剂不能将二者鉴别出来的是( )
A.澄清石灰水
B.水
C.紫色石蕊试液
D.氯化钠固体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第6单元 碳和碳的氧化物》2013年单元测试卷(宜昌市上海中学)(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下列关于碳和碳的氧化物的说法正确的是( )
A.金刚石和石墨硬度都很大
B.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都能灭火
C.二氧化碳可作为大棚种植农作物的气体肥料
D.一氧化碳可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第6单元 碳和碳的氧化物》2013年单元测试卷(宜昌市上海中学)(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由图可知,大气中CO2浓度大约从1800年起急剧增加,下列解释合理的是( )

A.大量火山的喷发
B.气候的自然波动
C.浮游生物的光合作用
D.人类大量使用燃料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第6单元 碳和碳的氧化物》2013年单元测试卷(宜昌市上海中学)(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实验室制取气体选择收集方法时,对气体的下列性质不必考虑的是( )
A.颜色
B.密度
C.溶解性
D.是否与水反应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