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习题
0 88082 88090 88096 88100 88106 88108 88112 88118 88120 88126 88132 88136 88138 88142 88148 88150 88156 88160 88162 88166 88168 88172 88174 88176 88177 88178 88180 88181 88182 88184 88186 88190 88192 88196 88198 88202 88208 88210 88216 88220 88222 88226 88232 88238 88240 88246 88250 88252 88258 88262 88268 88276 211419
科目:
来源:2010年江苏省苏州市中考化学模拟试卷(十五)(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孔雀石的主要成分是Cu2(OH)2CO3.下列关于Cu2(OH)2CO3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它由5种元素组成
B.它由8个原子构成
C.其中Cu的化合价为+2价
D.其中Cu的质量分数为20%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2010年江苏省苏州市中考化学模拟试卷(十五)(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下列化学用语与含义相符的是( )
A.Na+:钠元素的化合价为+1价
B.Mg+2:1个镁离子带2个单位正电荷
C.2NO2:2个二氧化氮分子
D.2H:1个氢分子由2个氢原子构成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2010年江苏省苏州市中考化学模拟试卷(十五)(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氧气是我们身边常见的物质,以下有关氧气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物质与氧气发生的反应都是氧化反应
B.鱼、虾等能在水中生存.是由于氧气易溶于水
C.氧气具有可燃性
D.物质在氧气中燃烧的反应一定是化合反应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2010年江苏省苏州市中考化学模拟试卷(十五)(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下列关于物质的性质、用途描述正确的是( )
A.氧气能溶于水,水中的生物就是依靠溶解在水中的氧气生存的
B.二氧化碳在实验室可以用粉状石灰石和浓硫酸反应制备
C.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一般不能支持燃烧,常用作灭火剂
D.铝合金门窗由于铝暴露在空气中易形成氧化膜而失去光泽,应经常擦洗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2010年江苏省苏州市中考化学模拟试卷(十五)(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下列生活经验中,错误的是( )
A.二氧化碳的大量排放导致全球气候变暖,所以提倡节能减排
B.利用干冰气化时吸热降温,常用于人工降雨和制造人造云雾
C.二氧化碳能用作灭火剂,是因为其密度比空气大,且一般情况下,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D.进入久未开启的菜窖前,需先检验二氧化碳的含量,防止中毒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2010年江苏省苏州市中考化学模拟试卷(十五)(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从新买的衣服边上取一段线头在火上灼烧,闻到一股烧焦羽毛气味,由此可判断这件衣服的面料是( )
A.棉
B.羊毛
C.麻
D.涤纶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2010年江苏省苏州市中考化学模拟试卷(十五)(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用分子的相关知识解释下列生活中的现象,其中正确的是( )
A.湿衣服放在火炉旁干得较快,说明分子质量很小
B.10mL酒精和10mL水混合后,总体积小于20mL,说明分子之间有间隔
C.物质能热胀冷缩,说明分子可以再分
D.进入超市就闻到榴莲的香味,说明分子之间有间隔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2010年江苏省苏州市中考化学模拟试卷(十五)(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下列关于空气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任何物质都能在空气中燃烧
B.通常情况下,空气各成分的比值保持固定不变
C.空气中的稀有气体--氦气可充填气球
D.按质量分数计算,空气中约含有氮气78%、氧气21%、其他气体和杂质1%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2010年江苏省苏州市中考化学模拟试卷(十五)(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下列对化学反应前后质量变化的解释,不符合质量守恒定律的是( )
A.高锰酸钾受热分解后固体剩余物的质量减小,是因为放出了氧气
B.蜡烛燃烧后质量变小,是因为蜡烛受热形成了石蜡蒸气
C.细铁丝在氧气中燃烧后,质量增大,是因为生成物中含有氧的质量
D.白磷在密闭容器中燃烧,反应前后总质量不变,是因为生成物都没有逸散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2010年江苏省苏州市中考化学模拟试卷(十五)(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有X、Y、Z三种金属,把X和Y分别放在稀硫酸中,X溶解并产生氢气,Y不反应;若把Y和Z分别放入硝酸银溶液中,过-会儿,在Y的表面有银析出,而Z没有变化.根据以上实验事实,下列关于三种金属活动性由强到弱的判断正确的是( )
A.Y>X>Z
B.X>Y>Z
C.Z>X>Y
D.X>Z>Y
查看答案和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