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初中生物 > 题目详情
探究:某课外小组的学生用蟾蜍、蜻蜓、盗虻、黄蜂做实验:
a.用线吊一只蜻蜓逗引蟾蜍,蟾蜍吃了蜻蜓.
b.用盗虻(身上有和黄蜂身上一样的色斑)代替a中的蜻蜓做实验,盗虻被吃掉.
c.用黄蜂代替a中的蜻蜓,黄蜂用针刺了蟾蜍一下而逃生.
d.再用盗虻逗引蟾蜍,蟾蜍不吃盗虻,用蜻蜓逗引蟾蜍,蟾蜍吃蜻蜓.
根据实验回答:
(1)该实验可以探究的问题是:
蟾蜍不吃盗虻的原因是什么
蟾蜍不吃盗虻的原因是什么

(2)实验中蜻蜓的作用是:
对照作用
对照作用

(3)该实验得出的结论是:蟾蜍对盗虻身上的色斑形成
条件反射
条件反射

(4)黄蜂针刺蟾蜍后,再用盗虻逗引蟾蜍,蟾蜍盗虻不吃盗虻.蟾蜍的这种行为是
学习行为
学习行为
.从生态学角度看,盗虻身上的色斑属于
警戒色
警戒色

(5)为使实验结果科学准确,应该怎样做:
重复实验
重复实验
分析:此题以探究“蟾蜍不吃盗虻的原因”为背景,考查科学探究的能力.解此题从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探究计划包括方法和步骤,设计对照实验.
解答:解:(1)提出问题:尝试从日常生活、生产实际或学习中发现与生物学相关的问题.该实验探究的问题是:蟾蜍不吃盗虻的原因是什么?提出问题后,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对问题的答案作出假设是:蟾蜍不吃盗虻的原因是蟾蜍对盗虻身上的色斑形成条件反射. 
(2)该实验的变量是盗虻身上的色斑.实验中蜻蜓的起对照作用.
(3)人和动物通过神经系统对外界刺激所做出的有规律的反应叫反射.反射分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非条件反射是指生来就有的先天性反射.条件反射是出生以后在生活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后天性反射,是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实验步骤a、b、c说明了蟾蜍有捕食昆虫的本能,是生来就有的非条件反射.实验步骤d说明了蟾蜍通过生活经验,对盗虻有了识别,因而不再吃了,得出的结论是蟾蜍对盗虻身上的色斑形成条件反射.
(4)学习行为是在遗传因素的基础上,通过环境因素的作用,由生活经验和学习而获得的行为.黄蜂针刺蟾蜍后,再用盗虻逗引蟾蜍,蟾蜍盗虻不吃盗虻.蟾蜍的这种行为是学习行为.警戒色是指某些有恶臭或毒刺的动物所具有的鲜艳色彩和斑纹,叫做警戒色.盗虻身上的色斑就是一种警戒色.警戒色的特点是色彩鲜艳,容易识别,能够对敌害起到预先示警的作用,因而有利于动物的自我保护.
(5)为了排除由于偶然性引起的误差,增加实验的重复次数,提高实验的准确性.
故答案为:(1)蟾蜍不吃盗虻的原因是什么?(2)对照作用;(3)条件反射;(4)学习行为;警戒色;(5)重复实验.
点评:科学探究考查学生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分析数据、得出结论的能力,重点是对照实验和变量的判断.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初中生物 来源: 题型:

某生物课外小组在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时,进行以下四种处理:
①将馒头碎屑和唾液放入1号试管中充分搅拌;
②将馒头碎屑与清水放入2号试管中充分搅拌;
③将馒头块与唾液放入3号试管中不搅拌;
④将馒头碎屑与唾液放入4号试管中不搅拌;
(以上试管中馒头碎屑、馒头块、唾液、清水都是等量的)其中第①号的处理是模拟了口腔中的牙齿、舌、唾液的作用.第②③④都是①的对照实验,利用你所学的知识,解答下列问题.
(1)当以舌的搅拌为变量时,应选取①和
作对照实验.
(2)①和②进行对照实验是为了探究
唾液对淀粉的消化
唾液对淀粉的消化
作用.
(3)③和①不能成为对照组,因它与①作对照试验时有
个变量,如果③和①成为对照组,则必须将③中的
不搅拌
不搅拌
改为
充分搅拌
充分搅拌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生物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2013?内江)某校七年级探究性学习小组的同学们,个个都是爱动脑筋的好孩子,他们学习了《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相关知识后,利用课余时间,对课堂所学知识进行了进一步探究.下面是该小组同学在各自进行课外探究活动的基础上,在一次小组交流与讨论会上所做的归纳与总结,请认真阅读后完善其相关问题:

(1)茜茜同学说,为了验证“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我进行了如图1所示的实验操作:
①在步骤2中,用黑纸片把一片叶的部分区域从上、下两面遮盖,这样做的目的是设置
对照
对照
,这样设置后,该实验中的变量是

②进行步骤5和步骤6的目的,是为了检验叶片中是否含有
淀粉
淀粉

(2)媛媛同学说,我到姥姥家吃枇杷的时候发现,树顶的枇杷比树冠下方的枇杷更甜.这是因为树顶的叶片可以接受更多光照,制造更多
有机物
有机物

(3)丹丹同学说,我在吃枇杷时发现,有的枇杷的果实内只有一粒种子,有的枇杷的果实内有多粒种子,枇杷果实内种子的粒数是由枇杷花的子房中含有多少个
胚珠
胚珠
决定的.
(4)旺旺同学说,我将图2甲所示叶片的主脉切断,在图2乙所示叶片的C处贴上锡箔,在阳光照射4小时,经脱色并用碘液处理后,A部分呈棕褐色,B部分呈蓝色,锡箔的位置不呈蓝色,以上实验能够分别证明光合作用需要
水、光
水、光

(5)西西同学说,已知白菜叶下表皮气孔数多于上表皮.我取甲、乙、丙、丁四片大小、重量相同的新鲜白菜叶片,作下表所示处理:再将四片叶置于通风处,5小时后称重,其重量从重到轻的顺序是
丁→丙→乙→甲
丁→丙→乙→甲
组别
涂凡士林部位 不涂 上表皮 下表皮 上、下表皮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生物 来源:2013年四川省内江市中考生物试卷(解析版) 题型:解答题

某校七年级探究性学习小组的同学们,个个都是爱动脑筋的好孩子,他们学习了《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相关知识后,利用课余时间,对课堂所学知识进行了进一步探究.下面是该小组同学在各自进行课外探究活动的基础上,在一次小组交流与讨论会上所做的归纳与总结,请认真阅读后完善其相关问题:

(1)茜茜同学说,为了验证“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我进行了如图1所示的实验操作:
①在步骤2中,用黑纸片把一片叶的部分区域从上、下两面遮盖,这样做的目的是设置______,这样设置后,该实验中的变量是______.
②进行步骤5和步骤6的目的,是为了检验叶片中是否含有______.
(2)媛媛同学说,我到姥姥家吃枇杷的时候发现,树顶的枇杷比树冠下方的枇杷更甜.这是因为树顶的叶片可以接受更多光照,制造更多______.
(3)丹丹同学说,我在吃枇杷时发现,有的枇杷的果实内只有一粒种子,有的枇杷的果实内有多粒种子,枇杷果实内种子的粒数是由枇杷花的子房中含有多少个______决定的.
(4)旺旺同学说,我将图2甲所示叶片的主脉切断,在图2乙所示叶片的C处贴上锡箔,在阳光照射4小时,经脱色并用碘液处理后,A部分呈棕褐色,B部分呈蓝色,锡箔的位置不呈蓝色,以上实验能够分别证明光合作用需要______.
(5)西西同学说,已知白菜叶下表皮气孔数多于上表皮.我取甲、乙、丙、丁四片大小、重量相同的新鲜白菜叶片,作下表所示处理:再将四片叶置于通风处,5小时后称重,其重量从重到轻的顺序是______.
组别
涂凡士林部位不涂上表皮下表皮上、下表皮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生物 来源:不详 题型:解答题

某生物课外小组在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时,进行以下四种处理:
①将馒头碎屑和唾液放入1号试管中充分搅拌;
②将馒头碎屑与清水放入2号试管中充分搅拌;
③将馒头块与唾液放入3号试管中不搅拌;
④将馒头碎屑与唾液放入4号试管中不搅拌;
(以上试管中馒头碎屑、馒头块、唾液、清水都是等量的)其中第①号的处理是模拟了口腔中的牙齿、舌、唾液的作用.第②③④都是①的对照实验,利用你所学的知识,解答下列问题.
(1)当以舌的搅拌为变量时,应选取①和______作对照实验.
(2)①和②进行对照实验是为了探究______作用.
(3)③和①不能成为对照组,因它与①作对照试验时有______个变量,如果③和①成为对照组,则必须将③中的______改为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生物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14分)某校七年级探究性学习小组的同学们,个个都是爱动脑筋的好孩子,他们学习了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相关知识后,利用课余时间,对课堂所学知识进行了进一步探究。下面是该小组同学在各自进行课外探究活动的基础上,在一次小组交流与讨论会上所做的归纳与总结,请认真阅读后完善其相关问题:

(1)茜茜同学说,为了验证“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我进行了如右图所示的实验操作:

①在步骤2中,用黑纸片把一片叶的部分区域从上、下两面遮盖,这样做的目的是设置        ,这样设置后,该实验中的变量是     

②进行步骤5和步骤6的目的,是为了检验叶片中是否含有      

(2)媛媛同学说,我到姥姥家吃枇杷的时候发现,树顶的枇杷比树冠下方的枇杷更甜。这是因为树顶的叶片可以接受更多光照,制造更多             

(3)丹丹同学说,我在吃枇杷时发现,有的枇杷的果实内只有一粒种子,有的枇杷的果实内有多粒种子,枇杷果实内种子的粒数是由枇杷花的子房中含有多少个         决定的。

(4)旺旺同学说,我将右面的图甲所示叶片的主脉切断,在图乙所示叶片的C处贴上锡箔,在阳光照射4小时,经脱色并用碘液处理后,A部分呈棕褐色,B部分呈蓝色,锡箔的位置不呈蓝色,以上实验能够分别证明光合作用需要                 。X Kb1 .Com  

(5)西西同学说,已知白菜叶下表皮气孔数多于上表皮。我取甲、乙、丙、丁四片大小、重量相同的新鲜白菜叶片,作右表所示处理:再将四片叶置于通风处,5小时后称重,其重量从重到轻的顺序是      

新课标第一网系列资料                      www.xkb1.com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