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洗澡通风,安全过冬”,秋冬季要注意加强预防一氧化碳中毒。若遇到发生一氧化碳中毒的情况,小龙的下列做法不恰当的是( )
A. 迅速关紧煤气阀,打开门窗通风
B. 立即拨打“120”,告知地址和病情
C. 同时给患者服用牛黄解毒片,以缓解病情
D. 马上对患者实施人工呼吸
【答案】C
【解析】
当人处在一氧化碳浓度较高的地方就会发生中毒,一氧化碳和氧气可以同时通过肺的通气进入肺,再通过肺泡内的气体交换进入血液,氧和一氧化碳都能与血红蛋白结合,而一氧化碳与血红蛋白的结合能力大得多,就使更多的血红蛋白与一氧化碳结合,又因为一氧化碳与血红蛋白结合后分离极慢,而血红蛋白的数量是有限的,这样,就使氧失去了与血红蛋白结合的机会,而不能被血液运输到组织细胞,造成组织细胞缺氧。
发现有人煤气中毒,迅速关紧煤气阀,打开门窗通风,降低空气中的一氧化碳浓度,缓解病人中毒症状,这是首要要做的,A正确;发现有人煤气中毒,应立即拨打“120”,请专业人员处理,但记住要说明地址和病情,B正确;用牛黄解毒片,只能缓解由细菌、病毒而引起的病情,对于煤气中毒没有作用,C错误;如果情况危急,在专业人士未到前,在通风处对病人实施人工呼吸,D正确。
科目:初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下列有关绿色植物制造有机物作用的叙述,错误的是
A.运输到植物体各处的细胞,为细胞的生命活动提供能量
B.参与构建植物细胞,进而构成各种组织、器官,直至整个植物体
C.为植食动物和杂食动物提供食物来源
D.肉食动物以其它动物为食,与植物制造的有机物无关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如果你翻动庭院中的花盆,会看到一些身体略扁、长椭圆形、灰褐色或黑色的小动物,这就是鼠妇,又叫潮虫。当你搬开花盆,鼠妇很快就爬走了。这是为什么呢?是因为环境变明亮了吗?某同学对此进行了探究,请你将他探究活动的过程写完整。
(1)提出问题:光会影响鼠妇的生活吗?
(2)作出假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制订实施探究方案:在铁盘内放上一层湿土,一侧盖上不透光的纸板,另一侧盖上透明的玻璃板,在铁盘两侧中央处各放5只鼠妇,观察鼠妇的行为。
实验中用了10只鼠妇而不用1只是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分析结果,得出结论:该同学对上述实验重复了5次,结果如下表
环境 | 第一次 | 第二次 | 第三次 | 第四次 | 第五次 |
明亮 | 0 | 1 | 2 | 0 | 2 |
黑暗 | 10 | 9 | 8 | 10 | 8 |
(5)为了使实验结论更准确,应将上述数据取_____________。
(6)分析结果,我们可以得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结论。
(7)该实验的变量是_____________,这种保证变量只有一个,其它条件都相同的的实验,叫做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显微镜是生物实验中重要的观察工具,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光线暗时用平面镜B.观察的材料应薄而透明
C.用餐巾纸擦拭镜头D.放大倍数越小视野中细胞数目越少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下列关于激素调节与神经调节叙述错误的是( )
A. 激素调节受到神经调节的影响B. 神经调节不受激素调节的影响
C. 激素调节与神经调节共同调节人体生命活动D. 神经调节起主要的调节作用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一年中,从春末到秋初,保存不当的食品就很容易发霉。霉菌的生活受哪些非生物因素的影响呢?某实验小组对此进行了探究实验,其实验的主要过程如下:
组别 | A | B | C |
实验处理 | 将烤干的橘皮置于塑料袋中,扎紧袋口,放在温暖环境里 | 将新鲜的橘皮置于塑料袋中,扎紧袋口,放在温暖环境里 | 将新鲜的橘皮置于塑料袋中,扎紧袋口,放在冰箱冷藏室里 |
一周后的结果 | 不发霉 | 发霉 | ? |
(1)A组和B组构成对照实验,要探究的是_____对霉菌生活的影响;B组和C组构成对照实验要探究的是_____对霉菌生活的影响。
(2)根据经验可预测C组的实验结果是_____,由此得出的实验结论是霉菌的生活需要_____。
(3)B组的新鲜橘皮,一周后的发霉现象是由于空气中的_____散落到橘皮表面并大量生长繁殖引起的。
(4)通过上述探究实验可知,我们应把食品保存在_____环境里。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