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初中生物 > 题目详情
13.动物的行为从获得的途径看,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先天性行为;另一类是学习行为.

分析 动物所进行的有利于它们存活和繁殖后代的活动都是动物的行为;从行为获得的途径来看把动物的行为分为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

解答 解:先天性行为是指动物生来就有的,由动物体内的遗传物质所决定的行为,例如:蜜蜂采蜜,蚂蚁建巢,蜘蛛织网,鸟类迁徙等. 先天性行为是动物的一种本能行为,不会丧失.
学习行为是动物出生后通过学习得来的行为.动物建立学习行为的主要方式是条件反射.参与神经中枢是大脑皮层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动物在成长过程中,在遗传因素的基础上,通过环境因素的作用,由通过生活经验和“学习”逐渐建立起来的新的行为,如:大山雀偷吃牛奶、鹦鹉学舌等.
故答案为:先天性行为;学习行为

点评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动物行为获得途径和特点.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初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7.下列有关细胞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从细胞结构看,“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这种遗传现象主要决定于细胞质
B.细胞分裂使细胞数目增多,细胞生长使细胞体积增大,细胞分化可形成组织
C.乳酸菌、酵母菌、衣藻、草履虫都是单细胞生物,都具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
D.动植物细胞共有的能量转换器是线粒体和叶绿体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生物 来源: 题型:填空题

8.李明同学从网上获知,“蚁巢土”(蚂蚁巢穴中的土壤)很肥沃,有利于植物的生长.他设计了下面的实验来探究“蚁巢土”对植物的生长是否有影响.
一、实验步骤:
(1)土壤采集:
①“蚁巢土”:以蚂蚁窝为中心,挖取直径为10cm、深10cm范围的土壤;
②蚂蚁窝附近的土壤:在蚂蚁窝附近找到土质和含水量等相同的土壤,以上述方法取土.
(2)土壤分装:将20只大小相同的花盆随机分成两组(每组10只).将处理好的①、②号土壤分别装入第一和第二组花盆.
(3)种植植物:在20只花盆中各栽种1株生长状况良好的、大小相同的大豆芽,将花盆置于温度适宜且有光照的地方进行培养,定期用蒸馏水喷洒.每日测量并记录不同土壤中植物的高度(平均值),连续18天.
二、实验结果:不同土壤中大豆幼苗的生长曲线对照(如下图):

(1)在蚂蚁窝附近取土是为了设置对照实验;该土样选择在蚂蚁窝附近、且土质和含水量等均相同是为了排除其他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确保只有一个变量.
(2)上述实验的实验结论是:蚁巢土有利于植物的生长.
(3)为使实验结果更有说服力还应该怎样做?用不同的植物进行重复实验.
(4)就上述实验,提出你想进一步探究的问题.蚂蚁筑巢前后土壤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生物 来源: 题型:填空题

1.生物分类主要是根据生物的相似程度,把生物划分为门和纲等不同等级,并对每类群的形态结构和生理特征进行科学的描述,以弄清不同类群之间的亲缘关系和进化关系.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生物 来源: 题型:解答题

8.图示是法国科学家巴斯德的实验:他只用了两种瓶来作实验,直口瓶A和鹅颈瓶B,两瓶中放入相同的新鲜肉汤,然后把A,B两瓶内的肉汤加热煮沸,放凉后并敞口放置在同样的环境中(空气、温度、湿度、光照完全相同),而且瓶内和外界空气都是相通的,放置3天后,A瓶中的肉汤腐败变质了,而B瓶中的肉汤没有腐败.但是把B瓶的长颈打断后,不久,B瓶内的肉汤也腐败变质了.
结合教材所学内容完成以下问题:
(1)在这一科学探究过程中,巴斯德运用的方法主要是实验法.
(2)请书写出巴斯德的科学探究过程的基本环节: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交流.
(3)装入A,B两瓶的肉汤为何要先煮沸?杀死肉汤中微生物,避免对微生物的影响.
(4)巴斯德实验中的变量是微生物的有无.
(5)此实验最后得到的结论是使肉汤腐败变质微生物是从空气中进入的.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8.下列实例中,属于后天学习行为的是(  )
A.母狗给小狗喂奶B.蚕吐丝C.猎豹捕食D.猴子骑车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5.下列有关昆虫的描述中错误的是(  )
A.节肢动物中种类最多的一类动物B.有三对足,能爬行或飞行
C.是无脊椎动物中大多会飞的动物D.运动能力不强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2.下列有关动物的叙述错误的是(  )
A.鸟卵的结构中将来可以发育成雏鸟的是胚盘
B.蝗虫的发育包括受精卵、若虫和成虫三个时期
C.哺乳动物的关节由关节头、关节窝和关节囊组成
D.雏鸡属于早成雏,早成雏的亲鸟不具有育雏行为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生物 来源: 题型:解答题

3.生活于土壤中的动物一般具有趋暗、趋湿、避高温的习性.某同学为收集土壤中微型节肢动物,设计了①、②、③、④4组土壤微型节肢动物分离收集实验.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在①、②、③、④4组分离收集实验中,其中起对照作用的一组是③.
(2)若②与③进行对照实验,则实验控制变量是温度.
(3)上述4组实验中,设计最合理的是第③组.理由是:该实验用热光源处理,处理的结果是使实验装置上部光线强、温度高、干燥,土壤中微型节肢动物会远离土壤进入土壤动物收集瓶而达到收集目的;设计最不合理的是第④组,其原因是缺乏光源和热源.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