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小华的父亲响应党中央振兴农村产业的号召,承包了大棚进行种植,为了提高大棚农作物的结果率,在棚内放养了些蜜蜂,这体现了动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是
A.维持生态平衡B.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C.帮助农作物传粉D.帮助农作物传播种子
【答案】C
【解析】
动物在自然界中作用:①维持自然界中生态平衡,②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③帮助植物传粉、传播种子。
A.食物链和食物网中的各种生物之间存在着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关系。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总是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这种现象叫做生态平衡。如果食物链或食物网中的某一环节出了问题,就会影响到整个生态系统,而动物在生态平衡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故A不符合题意。
B.动物作为消费者,直接或间接地以植物为食,通过消化和吸收,将摄取的有机物变成自身能够利用的物质。这些物质在动物体内经过分解,释放能量,同时也产生二氧化碳、尿液等物质。这些物质可以被生产者利用,动物排出的粪便或遗体经过分解者的分解后,也能释放出二氧化碳、含氮的无机盐等物质。可见,动物能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故B不符合题意。
C.自然界中的动物和植物在长期生存与发展的过程中,形成相互适应、相互依存的关系。动物能够帮助植物传粉,使这些植物顺利地繁殖后代,为了提高大棚农作物的结果率,在棚内放养了些蜜蜂,这体现了动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是帮助农作物传粉,故C符合题意。
D.动物能够帮助植物传播果实和种子,有利于扩大植物的分布范围,如苍耳果实表面的钩刺挂在动物的皮毛上,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科目:初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兰兰在探究“小鼠走迷宫获取食物的学习行为”时,做了以下探究活动:
(1)兰兰提出的问题是:不同个体的老鼠学习能力一样吗?
(2)对于该问题作出的假设是:不同个体的老鼠学习能力不一样。
(3)准备好三只小白鼠,制件好“迷宫”,准备适当的食物,选好实验场所和时间,确定实验记录的方法后开始实验。
(4)兰兰的实验结果记录如下:甲鼠错误6次,从第7次开始能准确找到食物。乙鼠错误2次,从第3次开始能准确找到食物,丙鼠第5次及以后都能准确找到食物。
(5)通过分析实验结果,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小刚对兰兰同学的实验作了补充,找来了两只小乌龟做实验,结果发现两只小乌龟错误次数都在20次以上。你猜小刚要探究的问题是:____________动物的学习能力有差别吗?
通过分析该实验表明:动物越高等,学习能力越__________,学会某种行为时“尝试与错误”的次数越少,有的甚至能利用经验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这说明动物通过后天的学习大大增强了___________的能力。
(7)同学们在学校读书生活应当属于__________行为,和其他动物相比,你认为人的这一行为具有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下列有关生物进化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化石是生物进化的直接证据
B.地球上最早出现的脊椎动物是原始的两栖类
C.遗传、变异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导致了生物的进化
D.自然选择的前提是生物本身所提供的无穷的变异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___,它是地球上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园。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总是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即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_____能力,但这种能力是有限的。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北朝民歌《木兰诗》脍炙人口,在我国广为流传。 “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一句中的猪羊同为哺乳动物,因为它们都是( )
①胎生 ②家养 ③四脚着地 ④哺乳 ⑤身上长毛
A.②③B.①②③④⑤C.①④D.②④⑤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下列关于软体动物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所有的软体动物都生活在水中
B.柔软的身体表面有外套膜,大多具有贝壳
C.河蚌、乌贼、水母等都属于软体动物
D.有的软体动物有药用价值,如鲍鱼的贝壳(海螵蛸)可以做中药材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将一片刚摘下的叶片浸在盛有70℃左右热水的烧杯中,叶片的表面产生了许多气泡,而且实验显示叶片背面的气泡比正面多,由此可以说明( )
A.叶片背面的呼吸作用比正面的强B.叶片正面的呼吸作用比背面的强
C.叶片背面的气孔数目比正面多D.叶片正面的气孔数目比背面的多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