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下列不属于生物的是( )
A. 兰花螳螂 B. 玩具狗 C. 熊猫
科目:初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依据生物的某些特征,对生物分出如下图三个类群。下列描述错误的是
A.制作酸奶时用到的微生物属于类群2
B.类群3中既有单细胞生物,又有多细胞生物
C.类群土、2、3的共同点是:都不能直接利用无机物制造有机物
D.类群土是病毒,它必须寄生在其他生物的活细胞中才能生活和繁殖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随着科技的进步,把互联网引进农业生产,农民通过控制系统对大棚内的温度、水分、二氧化碳等实时监控,为农业生产提供最佳的生长环境。图一是大棚内甲、乙两种植物的二氧化碳吸收量与光照强度的关系曲线图;图二是叶肉细胞示意图,1-6表示叶绿体、线粒体吸收或释放气体的过程。请据图回答问题:
(1)大棚中安装土壤湿度传感器课检测土壤中的含水量,实现农作物的自动灌溉。根吸收的水分主要用于______,大棚中安装二氧化碳发生器的目的是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原理是______。
(2)图一中,当光照强度为f时,甲植物叶肉细胞内发生的生理过程对应的是图二中的过程_____(填数字)。若不考虑温度对呼吸作用的影响,此光照强度下,甲植物光合作用合成的有机物______(填“多于”“等于”或“少于”)乙植物。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下图中,图甲X表示人体某器官,①、②表示血管,箭头表示血流方向,图乙表示血管①、②中血液的气体含量。下列判断错误的是( )
A. X表示肺B. 血管①为肺动脉C. 血管②为体静脉D. 血管②内流动脉血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茶叶中富含一种叫茶多酚的物质。为了探究茶多酚对肥胖的抑制效果,研究人员以口服茶多酚配合有氧运动对肥胖青少年体重进行分析探讨。
实验步骤:
①全市中学生中筛选出100名体重相近的肥胖青少年,分为A、B两组。
②研究人员制定了相应的有氧运动方案,实验组在运动的同时,每天按时服用1粒茶多酚胶囊。在观察期间,两组青少年的正常饮食不受限制,不需要特殊的节食。
③12周后,研究者记录两组青少年学生的空腹净重平均值结果如下图:
请回答:
(1)人体运动系统由骨、 骨连结和______三部分组成。运动受___________的协调和控制,需肌细胞内有机物的氧化分解供应能量。
(2)进行分组时应注意的原则是_______、______;为了保证实验结果的准确可靠,在执行运动方案时,两组青少年的运动方式和时间必须________________。
(3)研究人员得出实验结论是茶多酚对肥胖具有抑制作用,那么,服用茶多酚胶囊的应该是____组青少年。
(4)人体吸收茶多酚后会促使体内多余脂肪得到分解,脂肪最终被分解成________。
(5)根据实验结论,对青少年肥胖症患者提出的针对性建议是: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如图为某人摸到烫手的馒头产生的缩手反射示意图,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
A. 该反射属于复杂反射
B. 被烫的人会先感到疼,再缩手
C. 该反射活动的完成体现了脊髓的反射功能
D. 该反射的神经冲动传导途径是:c→b→a→d→e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选取绿色叶片和有白斑叶片的牵牛花进行生理活动的实验,如图:
(1)将此装置放在光下,植物叶片吸收二氧化碳的生理活动是_____,植物释放二氧化碳的生理活动是_____,植物叶片向外界散失水分的生理活动是_____。
(2)若用此实验装置探究植物的光合作用,将牵牛花放在暗室一昼夜的目的是_____。
(3)数小时后,再将叶片放入盛有酒精的小烧杯中,使_____溶解。
(4)实验中滴碘液不变蓝的是_____。
(5)由本实验的结果可以确定光合作用的必要条件是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下图是人体部分生理活动示意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A]是 ___________系统,完成图中①过程的主要器官是___________。
(2)②过程是通过[B] ___________系统和血液循环系统共同完成的。
(3)血液循环途径可分为____________循环和 __________循环。
(4)夏天,人的饮水量增加,排尿却减少,其原因是大部分水分由生理过程[___]排出 (填数字)。
(5)上述生理活动,主要受神经系统的调节,但也受到 __________调节的影响。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