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下面关于生态平衡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只有动物在维持生态平衡中起重要作用
B.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种类所占比例处于相对稳定状态
C.如果食物链或食物网的某一环节出现问题,不会影响整个生态系统
D.植物和动物在生态系统中起重要作用,其余的生物对生态系统没有影响
科目:初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请阅读下面科普文章。
分布在我国四川、秦岭一带的大熊猫是世界级珍稀动物。野生大熊猫属于食肉目,却主要以吃竹子为生。与普通的食肉目动物相似,其肠道的长度大概是身体的4倍,而一般植食性动物的肠道往往是身体的10~20倍。肉食性动物的食物中包含大量的蛋白质,其消化系统能够比较容易地将蛋白质分解并吸收,而植食性动物的食物中包含大量纤维素,需要依赖肠道内的微生物将其分解。野生大熊猫肠道中也有能分解纤维素的细菌,但由于肠道较短,对植物中营养的利用率远低于真正的植食性动物。因此,为了满足最基本的营养需要,野外生活的大熊猫除了睡眠或短距离活动,每天取食的时间长达14个小时。
为了达到长期保护大熊猫的目的,人们尝试将圈养保护的大熊猫放归野外。圈养大熊猫的食物种类丰富,主要由高蛋白、高热量的精饲料构成。研究发现,圈养大熊猫肠道内的大肠杆菌和乳酸菌数量较多,有利于肠道对高蛋白食物的消化吸收。而野生大熊猫多以竹子为食,肠道中大肠杆菌和乳杆菌的数量较低,梭菌较多,这更有利于对纤维素的分解。放归野外后,大熊猫的食物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肠道微生物也会发生较大波动。有些大熊猫的肠道菌群发生紊乱,芽孢杆菌或酵母菌数量增加,可能引起肠道疾病,导致大熊猫死亡。
目前,研究人员加强了圈养大熊猫放归前过渡期的野化训练,并开展放归后的疾病防治工作,使大熊猫的成活率得到提高。结合文章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大熊猫属于_____纲、食肉目。由图可知,与眼镜熊相比,大熊猫与小熊猫的亲缘关系更______。
(2)大熊猫的手掌多长出一个伪拇指,这与其抓取竹子的取食方式相适应。从进化的角度分析,这种适应是长期_____的结果。
(3)野生大熊猫的肠道内梭菌数量较多,可以将____分解,供大熊猫吸收利用。梭菌与大熊猫是____关系。
(4)肠道内的酵母菌或芽孢杆菌大量增多会导致放归的大熊猫患肠道疾病。与芽孢杆菌不同,酵母菌属于_____生物(填“原核”或“真核”),因此防治疾病的措施也不尽相同。
(5)在放归前,需要帮助大熊猫做好适应野外生活的准备。结合上文内容,请你提出一条可行的措施。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图一为我市南部升钟湖湿地生态公园部分生物之间的关系,图二表示图—中某条食物链里四种生物所含能量的多少。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在生态系统中,不同生物之间由于吃与被吃的关系而形成的链状结构叫食物链,图一中共有________条食物链。
(2)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中除了图一所示部分外,还应包括_________部分。
(3)根据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特点判断,图二中的甲对应图一中的生物是___________。
(4)由于人类大量捕捉野生靑蛙,最终导致该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破坏态系统具有的____能力是有限的。
(5)在自然界的物质循环中,大多数的细菌和真菌能够把动植物遗体分解成二氧化碳、水和无机盐。由此可见,这样的细菌和真菌被称为生态系统中的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如图是人体消化、呼吸、泌尿、循环系统生理活动示意图,其中a代表着某种营养物质,b代表尿液中的某种物质,c、d代表在肺泡处发生气体交换的两种气体,标号①表示人体的某种生理过程,结合图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1)我们平时所吃米饭的主要成分是淀粉,淀粉被初步消化的场所是_____,淀粉在消化道内最终被分解成了a,a代表的物质是_____。
(2)物质a随着血液循环被输送到全身各处的组织细胞里,主要在组织细胞内的_____(填结构名称)处分解,释放能量供生命活动利用.
(3)气体c经肺泡进入血液,同时气体d从血液进入肺泡,则c代表的是_____,d代表的是二氧化碳.经过这一生理过程,肺泡处血液成分发生了显著变化,由________(填动脉血或静脉血)变成了_____(填动脉血或静脉血).
(4)当原尿流经肾小管时,全部a、大部分水和部分无机盐经肾小管的_____作用被送回到血液里.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下图是“探究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实验的部分步骤,能依次解释其实验目的的选项是
①消耗叶片原有淀粉 ②检验是否有淀粉产生 ③去掉叶片的绿色 ④设置对照实验
A. ①②③④ B. ④③②① C. ①④③② D. ①③④②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