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初中生物 > 题目详情
20.关于人类的起源与发展,有不少观点,但“进化论”是目前被人类广泛接受的.如图为“人类的起源与发展”示意图,据图回答问题

(1)进化论的创立者是达尔文.
(2)A图表示的物种名为森林古猿.
(3)依据已有证据,古人类学家推测,在A之前自然环境曾发生过对人类起源有重大影响的变化,这一变化是森林大量消失.
(4)从A到B表示人类开始向着直立行走的方向发展,从B到C表示人类开始制造和使用(简单的)工具.
(5)从C到G,除着装发生了变化之外,另外一个显著的变化是制造和使用的工具越来越复杂(或产生了语言).由此推测,人类进化过程中身体内部结构发生的重要变化是大脑越来越发达.
(6)科学家为研究人类的起源与发展,会发现不同的事实,提出不同的观点,下列属于观点的是C.
①古人类化石“露西”是在非洲发现的 ②“露西”生活在距今300万年前
③其他地区没有发现距今200万-300万前的古人类化石 ④其他地区没有距今200万-300万前的古人类化石 ⑤亚洲的直立人是从非洲迁徙来的
A.①②③B.②③④C.④⑤D.③④⑤

分析 (1)人类和现代类人猿的共同祖先是森林古猿.现代类人猿包括:大猩猩、黑猩猩、长臂猿和猩猩. 在人类发展和进化中的重大事件有:直立行走--制造和使用工具--大脑进一步发达--语言的产生.直立行走是进化发展的基础,是使用工具制造工具的基础.
(2)事实是客观存在的物体、现象和事情等.观点是从一定的立场或角度出发,对事物或问题的看法.据此分析解答.

解答 解:(1)达尔文在1859年出版的《物种起源》一书中系统地阐述了生物进化学说:生物都有繁殖过剩的倾向;而生物的生存空间和食物是有限的,所以生物必须进行生存斗争;在同一种群中的个体存在着变异,具有能适应环境的有利变异的个体将存活下来,并繁殖后代,不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就被淘汰;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微小的变异就得到积累而成为显著的变异,由此可能导致亚种和新种的形成.
(2)人类和现代类人猿的共同祖先是森林古猿,图A是人类的祖先森林古猿.
(3)人类的进化,由于气候变化,使森林地区逐渐稀疏和缩减,树丛间出现了空地,这就为森林古猿提供了到地面上活动的条件,逐渐由树栖生活向着地面陆栖生活过渡.
(4)从A到B表示人类开始向着直立行走,直立行走使古人类能够将前肢解放出来,使用工具.前肢所从事的活动越来越多,上肢更加灵巧.直立行走使前肢解放出来;从B到C表示人类开始制造工具、使用工具,使自己的四肢得以延伸,捕猎和御敌能力大大增强,使人类变得越来越强大.
(5)从C到G,除着装发生了变化之外,另外一个显著的变化是脑的发育,使人类制造和使用工具的能力越来越复杂,并且产生了语言,使其适应环境的能力越来越强.可见人类进化过程中最显著的变化之一是脑容量的增加,大脑越来越发达.
(6)人类起源于森林古猿.人类的进化历程为:南方古猿、能人、直立人和智人四个阶段.1974年,科学家在非洲发现了300万年前的古人类化石“露西”,其后又在这一地域发掘出大量200万~300万年前的古人类化石,而其他地区一直没有发现这么古老的古人类化石.因此,①古人类化石“露西”是在非洲发现的、②“露西”生活在距今300万年前、③其他地区一直没有发现200万~300万年前的古人类化石,是经过考察后得出的结论,应属于事实;而④其他地区没有距今200万-300万前的古人类化石、⑤亚洲的直立人是从非洲迁徙来的,这是人的一种推测,应属于观点.
故答案为:(1)达尔文;
(2)森林古猿;
(3)森林大量消失;
(4)直立行走;制造和使用(简单的)工具;
(5)大脑越来越发达;
(6)C.

点评 做此题要求我们基础知识掌握的牢固,明确人与类人猿的关系,了解人和类人猿的区别等.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初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0.下列不属于仿生技术的是(  )
A.雷达B.薄壳建筑
C.人造卫星的控温系统D.生物方法防治病虫害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1.下列有关菌落的描述正确的是(  )
A.每个菌落由大量不同种细菌组成
B.细菌的菌落与真菌的菌落有区别
C.细菌的菌落常呈绒毛状、絮状或蜘蛛网状
D.一个菌落是由一个细菌构成的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生物 来源: 题型:解答题

8.为探究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有关问题,小明选择了一株盆栽的银边天竺葵进行实验,实验装置如图所示,请分析回答

(1)小明先将银边天竺葵放在黑暗处一昼夜,目的是将叶片中原有的淀粉运走耗尽.再将植物置于光下一段时间,然后摘下遮光处理的叶片,放在盛有酒精的小烧杯中隔水加热,脱去叶绿素,漂洗后滴加碘液,发现叶片B处变蓝,说明光合作用能制造淀粉.
(2)叶片的C处遮光,B处不遮光,这样处理可起到对照作用,根据非绿色部分A与绿色部分B的现象分析,说明叶绿体是光合作用的场所.
(3)叶片N的D处与B处对照,探究的变量是二氧化碳.
(4)若将实验装置中的“透明塑料袋”改为“黑色塑料袋”,同时取走固体氢氧化钠,则探究的问题是光是光合作用的条件.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5.血浓于水,情深似海.在雅安地震中,笑笑同学不幸被楼板压伤,失血过多,急需输血.经化验,她的血型是A型,很多爱心人士主动要求为其献血,下面最适合的血型是(  )
A.O型B.B型C.A型D.AB型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生物 来源: 题型:解答题

5.如图为人体呼吸系统部分结构示意图,据图回答问题
(1)从乙图可以看出,人体的呼吸系统是由[4]呼吸道和[5]肺两部分组成
(2)从甲图可以看出,气管由许多“C”形的[1]软骨构成,能保证气体畅通;外界干燥的空气到达肺部时湿度可达到保护,这是因[3]腺细胞分泌的黏液使气体湿润的结果;使进入肺部的气体能保持清洁,一是靠[2]纤毛不停地摆动,把外来的尘粒、细菌等和黏液一起送到咽部通过咳嗽排出体外,二是靠黏液中有能够抵抗细菌和病毒的物质.
(3)从丙图可以看出,肺适应气体交换结构特点是:①肺泡的数量多,②肺泡外面包绕着丰富的毛细血管,③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都是由一层(扁平的)上皮细胞构成的.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生物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2.材料一:肝炎患者用的碗筷要和家人分开,否则容易使家人染上肝炎.饭馆的餐具要严格消毒,否则容易使顾客染上肝炎、流感、细菌性痢疾等传染病.经国务院批准,从2007年起,扩大国家免疫规划疫苗范围,在现行国家免疫规划基础上,将甲肝疫,流脑疫苗等纳入免疫规划,对适龄儿童实行预防接种,并根据传染病流行趋势,在流行地区对重点人群进行预防接种;
资料二:埃博拉病毒是一种十分罕见的病毒,属于丝状病毒科,可在猴、豚鼠等动物和人的细胞中增殖.能引起动物产生埃博拉出血热的烈性传染病,死亡率在50%至90%之间,致死原因主要为中、心肌梗塞、低血容量休克或多发性器官衰竭.2014年西非爆发该疫情,为控制疫情蔓延,各国都采取了必要有效的防护措施:①控制疫区人员的入境,②严格动物检疫检查;③减少与高风险感染动物的接触;④将感染者隔离治疗;⑤医护人员或处理尸体的人员要穿戴标准的防护服⑥室内常通风、消毒,⑦肉制品煮熟后食用;⑧加强体育锻炼;⑨注射疫苗能有效的防控埃博拉病毒疫情发生和蔓延.
(1)资料一中,从传染病流行的基本环节来看,肝炎患者是传染源,肝炎病毒是引发肝炎的病原体,其结构简单,由蛋白质外壳和内部的遗传物质组成.传播途径主要是饮食传播.将餐具消毒、碗筷分开,其目的是切断传播途径.患过肝炎或接种甲肝疫苗的人能抵抗甲肝病毒的侵袭,主要原因是他们体内产生了针对甲肝病毒的抗体,这属于特异性免疫,与人体的第三道防线有关.抗生素类药对治疗此病不起作用,因为抗生素只能杀死细菌等,对病毒不起作用..
(2)资料二中,埃博拉出血热病的传染源是致病的人或动物,从①-⑨中选出属于切断传播途径的措施有①②③⑤⑥⑦(填数字);预防传染病最有效的方法是预防接种.我国生产埃博拉疫苗已被批准用于临床研究,埃博拉病毒必须生活在猴、豚鼠等动物和人的细胞中才能生存,上述被寄生动物在生殖发育方式上的共同特点胎生、哺乳.
(3)感染过以上疾病的人康复后不会再次感染此病,但还可能会被其它病毒感染,原因是一种抗体只能对一种抗原起作用.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生物 来源: 题型:解答题

9.动物种类繁多,其生活环境也是多种多样的,为适应不同的生活环境,动物们的体表覆盖物、运动方式和运动器官也有所差异,请根据实际情况写出如表中字母所代表的内容
动物名称蛔虫蝗虫鲫鱼青蛙穿山甲家鸽兔子
体表覆盖物AB鳞片皮肤羽毛G
运动方式蠕动飞行和跳跃游泳DE飞行跳跃和奔跑
运动器官肌肉翅和足C后肢四肢F四肢
如表字母分别代表的内容是:A角质层;B外骨骼;C鳍;D游泳或跳跃;E爬行;F翼;G毛.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20.自然条件下,生态系统能够在较长时间内维持相对稳定的状态,其主要原因是(  )
A.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B.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简单
C.生态系统能进行物质循环D.生态系统能进行能量流动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