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据如图回答问题
(1)装置B内的绿色植物在光照下可进行____________________作用.
(2)把D处夹紧、E处打开,当光照一段时间后,绿色植物会产生的气体是______________ .
(3)若要增强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可在A装置中加入适量的___此时把D打开.
(4)若用黑纸片将B装置罩上一黑纸片(D处扎紧),绿色植物主要进行_______________作用,若向C瓶中加入_______________ , 可观察到______________现象.
【答案】 光合作用、呼吸作用、蒸腾 氧气 二氧化碳 呼吸 澄清的石灰水 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解析】试题分析:光合作用是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如淀粉),并释放出氧气的过程.
解:(1)光合作用的公式为:二氧化碳+水有机物(储存着能量)+氧气,可见,装置B内的绿色植物在光照下可进行光合作用.
(2)由上公式可看出,如果把D处夹紧、E处打开,当光照一段时间后,绿色植物会产生一种气体,该气体是氧气.
(3)光合作用的强度随着二氧化碳的含量增加而加强.因此,若要加强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可在A装置中加入适量的二氧化碳(此时把D打开).
(4)呼吸作用是细胞利用氧,将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并将储存在有机物中的能量释放出来,供生命活动的需要的过程.二氧化碳具有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特性.若用黑纸片将B装置罩上一(D处扎紧),绿色植物主要进行呼吸作用,若向C瓶中加入澄清的石灰水,可观察到现象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故答案为:(1)光合作用;
(2)氧气;
(3)二氧化碳;
(4)呼吸;澄清的石灰水;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科目:初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勤洗手,勤换衣,不随地吐痰等卫生习惯,可有效的预防传染病,这些行为属于( )
A. 控制传染源 B. 切断传播途径 C. 保护易感人群 D. 杀死病原体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一般卧室内不能摆放过多的植物,这是因为( )
A. 植物的生长需要营养 B. 植物生长会消耗二氧化碳
C. 植物会释放过多的氧气 D. 植物呼吸作用会消耗氧气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心脏的工作
(1)心房收缩,心室___________,___________打开,血液入心室。
(2)心房开始________,心室收缩,房室瓣关闭,血液不会倒流回心房,左心室流向_______,右心室流向____________。
(3)心房心室都舒张,_________关闭,房室瓣打开,血液由_______回到左心房,血液由上下腔静脉回到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下图是探究“大豆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的实验装置,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选择的种子要有完整的、活的胚且度过休眠期
B. 该实验探究的是空气、温度、水分对种子萌发的影响
C. 该实验不能说明种子萌发与光照有关
D. 甲和丁形成一组对照实验,用来探究种子的萌发需要水分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下列图示是某同学在复习绿色植物的一生时,绘制和设计的实验探究图示,请据图回答:
(1)与菜豆种子结构比较,玉米种子特有的结构是 。
(2)菜豆种子在萌发时首先突破种皮的结构是[ ] ,在此过程中所消耗的营养物质主要是由菜豆叶片中 [ ] 细胞通过光合作用合成并储存起来的。菜豆种子中能够发育成植株Ⅰ的结构是[ ] 。
(3)从组成菜豆幼苗的根的形态特征分析,菜豆的根系类型应属于 。能够使幼根不断长长的结构是菜豆根尖的 部位(用图中字母表示)。
(4)将菜豆幼苗放置在密闭的黑色塑料袋内(如图所示),经过一段时间后,挤压塑料袋,将冒出的气体通入澄清的石灰水中,观察到的现象是 ,写出该气体产生的反应式 。打开塑料袋,发现内壁附着许多水珠,这些水珠主要是经叶片的[ ] 散发出来的水蒸气形成的。
(5)下图是显微镜下观察到的根尖某区域的细胞,这部分细胞最有可能取自菜豆根尖的[ ] ,从组成多细胞植物体的结构层次上分析,该区域属于 层次。
(6)在一枚菜豆的果实中有3粒种子,那么在受精过程中至少需要 个精子才能形成这3粒种子。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中考临近,很多同学在进行考前准备的同时不免有些心理紧张,但不宜采用的调节方法是()
A. 吸烟喝酒有利于解闷 B. 把紧张的感受告诉亲密的人
C. 生活有规律 D. 进行适当的文娱活动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