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初中生物 > 题目详情
20.小红同学设计了甲装置用于探究绿色植物的生理.实验前将甲装置放到黑暗处24小时后,移出装置经阳光照射3小时;摘下A、B两个叶片,分别放入酒精中隔水加热,漂洗后滴加碘液染色.请据图分析回答:
(1)甲装置中,在氢氧化钠的作用下,A叶片与B叶片形成一组对照实验,其变量是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在设计实验的过程中,除变量二氧化碳外,其他条件均应相同.
(2)叶片经过酒精隔水加热是为了溶解掉叶片中的叶绿素,使后面的染色效果更加明显.
(3)A、B叶片经过染色后,不能被染成蓝色的是[A]叶片.说明叶片能进行光合作用需要原料二氧化碳.实验前将甲装置放到黑暗处24小时后,目的是将叶片原有的有机物通过呼吸作用耗尽或转运到其它部位.
(4)小红想继续探究光合作用需要光,她将甲装置改进为乙装置,摘下A、C两个叶片,分别放入酒精中隔水加热,漂洗后滴加碘液染色,重复实验步骤,发现A、C两个叶片都不变色,原因是此实验有两个变量,写出改正措施将A叶片外盛有氢氧化钠装置去掉.

分析 (1)对照实验: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
(2)氢氧化钠溶液吸收二氧化碳,探究实验的实验组和对照组只能存在一个变量.观察图示可知,该实验设置了两组对照实验:一组是甲组中A、B两个叶片分别用透明玻璃瓶装着密封;其中A的玻璃瓶中盛有氢氧化钠,B的玻璃瓶中盛有清水,变量是二氧化碳;另一组是乙装、置改进后的A、C以光照为变量的对照实验.

解答 解:(1)甲装置中的A叶片处于装有氢氧化钠的玻璃瓶内,这样玻璃瓶中的二氧化碳就被氢氧化钠吸收;B叶片处于装有水的玻璃瓶内,水几乎不吸收二氧化碳,B叶片能吸收到二氧化碳.这样A叶片与B叶片就构成一组对照实验,其变量是二氧化碳.在设计对照实验时,除要探究的变量二氧化碳不同外,其余条件应完全相同.
(2)由于叶绿素的颜色较深,不溶于叶片中的叶绿素,滴加碘液后,叶片颜色的变化就不明显;叶绿素能溶解在酒精中,将叶片放入酒精中隔水加热,就可溶去叶绿素.
(3)A叶片就不能进行光合作用,无法制造淀粉;B叶片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淀粉;A、B叶片经脱色处理后,滴加碘液,能变蓝的是B叶片,A叶片不变蓝,说明叶片能进行光合作用需要原料二氧化碳.
  实验前将甲装置放到黑暗处24小时后,目的是除去叶片内原有的淀粉,如果叶片内残留有以前光合作用制造的淀粉,实验结果就会不明显,为了排除原有淀粉的干扰,放到黑暗片一昼夜,植物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只进行呼吸作用消耗淀粉,原来的淀粉消耗耗尽或转运到其它部位,就不会干扰实验,使实验结果更加明显.
(4)在乙装置中,A叶片得不到二氧化碳,能得到光;C叶片能得到二氧化碳,得不到光;这样A、C叶片就存在两个变量,违背了对照实验控制单一变量的原则,不能构成对照实验.因此,乙装置的设计不合理.改正措施是:将A叶片外盛有氢氧化钠装置去掉.
故答案为:
(1)对照;相同
(2)叶绿素
(3)A;二氧化碳;呼吸;转运
(4)两;将A叶片外盛有氢氧化钠装置去掉.

点评 此题考查的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需要光、二氧化碳这些条件的实验.正确地分析出对照组与惟一变量,是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初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0.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真菌大多数由菌丝构成,都能用孢子繁殖
B.肺炎链球菌是多个细胞组成的个体,能产生一串孢子进行生殖
C.真菌大多有菌丝伸入营养物质内吸收水和无机物,制造有机物
D.绿脓杆菌噬菌体可用来控制烧伤病人感染绿脓杆菌,属于动物病毒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1.生物防治是农、林、牧业防治害虫的主要方法,现在主要有:以虫治虫、以鸟治虫及以菌治虫等措施,除下列哪一项外都是其优点(  )
A.可以减少农药对环境的污染
B.自然界中所有的农作物害虫都能用生物防治来消灭
C.可以节省防治害虫的成本,提高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
D.减少生产环节,降低开发成本且治虫的效果可持续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8.显微镜下观察洋葱表皮细胞临时装片时,看到了物像出现重叠(如图),是因为制作临时装片时出现失误,失误的步骤可能是(  )
A.擦载玻片B.展平标本C.盖盖玻片D.碘液染色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5.下面关于生态系统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生态系统中必不可少的生物成分是生产者和分解者
B.生态系统中的有毒物质是沿着食物链不断积累的
C.生态系统具有很强的自动调节能力,即使遭到严重破坏,也能较快恢复
D.生态系统中能量传递的效率是10%~20%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生物 来源: 题型:解答题

5.如图是肾单位结构模式图,请据图回答:
(1)血液从[3]肾小球滤过
到[6]肾小囊成为原尿.
(2)原尿经过[7]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形成尿液.
(3)与[3]内液体相比,[6]内液体不含血细胞和大分子蛋白质.
(4)与原尿相比,尿中不含葡萄糖,因为肾小管重吸收了全部的葡萄糖.
(5)尿的形成包括肾小球的滤过作用、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个过程.
(6)图中流动脉血的结构序号是1、2、3、4.
(7)肾单位中血液由动脉血变静脉血是在肾小管外的毛细血管.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2.蚯蚓是(  )
A.软体动物B.环节动物C.节肢动物D.线虫动物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生物 来源: 题型:填空题

9.如图 是某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及各成分之间的关系,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从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看,[A]属于非生物部分,[G]属于生物部分的分解者.
(2)该生态系统中有2条食物链,请写出最短的一条食物链F→E→D(用字母表示).
(3)在该生态系统中,含有机物和能量最多的是F(用字母表示).如果土壤受到重金属铝的污染,经过一段时间后,体内积累铝最多的生物是D(用字母表示).
(4)该生态系统中,[C]与[D]之间的关系属于捕食关系,通常情况下,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比例能维持相对稳定的状态,这说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生物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3.图中曲线表示血液依次经过A、B、C血管时,血液中某种物质含量的变化.请据图回答:
(1)若曲线表示氧含量的变化,则A血管是肺动脉,C血管中流动脉血,氧气从肺泡进入血液后,最先到达心脏的左心房(填结构).
(2)若曲线表示空腹状态下葡萄糖含量的变化,则B血管可能是肝脏周围的毛细血管.
(3)若曲线表示饭后胰岛素含量的变化,则B血管是胰岛内的毛细血管.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