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初中生物 > 题目详情

螳螂是昼伏夜出的昆虫,科学家把螳螂放在实验室里,人为的把实验室的白天和黑夜加以颠倒,大约经过一周后,螳螂就在人造的“黑夜”时间里出来活动,尽管这时实际上是白天。请分析说明:
① 螳螂昼伏夜出,说明它具有    行为,这是螳螂的先天性本能行为
②本实验说明,螳螂的这种行为受环境因素中      因素的影响。
③根据螳螂的习性,你认为放毒或捕杀螳螂的最佳时间是        

① 节律行为 ② 光照 ③  黑夜

解析试题分析:(1)节律行为是动物随着日月的周期性变化,逐渐形成的周期性有节律的行为,螳螂昼伏夜出,说明它具有昼夜节律行为,这是螳螂的遗传物质决定的行为,是先天性行为;
(2)螳螂的昼夜节律行为在人为控制光的条件下能够发生改变,说明这种行为受光的影响;
(3)螳螂在夜晚活动,因此放毒或捕杀螳螂的最佳时间应该是夜晚。
考点:本题考查的是动物行为的类型和特点。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初中生物 来源: 题型:

下列有关生命的特征、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叙述正确的是(  )
A、生物除病毒外都能生长和繁殖B、变黄的树叶能够从树枝上脱落下来,这说明树能够排出体内的废物C、影响生物生活的生态因素包括阳光、空气、温度、水等非生物因素D、“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属于生物影响环境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生物 来源: 题型:填空题

现在研究动物行为主要采用用两种方法,即          ,以及这两种方法的有机结合。著名动物生态学家珍妮.古道在非洲丛林中研究黑猩猩的行为,发现了许多鲜为人知的现象,好运用的研究方法是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生物 来源: 题型:探究题

(6分)有同学提出,蚂蚁不会发声,它们是靠什么传递信息呢?于是某探究小组的同学针对这个问题设计了一个探究实验,请予以完善.
(1)实验方法与步骤:
①准备实验用的蚂蚁:捕获的蚂蚁应来自       ,同时将这些受惊的蚂蚁饲养一段时间.
②将三块小石头放在盛有清水的容器内,创建三个小岛A、B、C,小岛间用两根小木条连接起来(如图),这样蚂蚁只能通过由小木条搭成的“桥”从一个小岛到达其他小岛.

③先将饥饿的蚂蚁放在B岛上,食物放在C岛上,A岛上      ,观察蚂蚁的行为.
④一段时间后将连接B、C岛之间的“桥”和A、B、岛对换,观察蚂蚁的行为有什么变化.
⑤在蚂蚁爬过的 “桥”上,喷一些有气味的物质(如香水)观察蚂蚁的行为表现.
(2)实验结果:
步骤③:蚂蚁会沿着B、C岛之间的“桥”到达C岛,获取食物.
步骤④:蚂蚁会沿着对换后的“桥”         
步骤⑤:蚂蚁的行动       
(3)实验结论:蚂蚁依靠          进行通讯.
(4)实验拓展:请就该实验再提出一个具有探究意义的其他问题.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生物 来源: 题型:综合题

(每空2分,共8分)
在动物界中,有些动物为了完成某种行为,不惜冒险甚至付出生命的代价。试就下面三个实例,分析说明这三种行为各有什么意义。
例1:大雁在迁徙途中休息时,总有一两只“孤雁”(一般体弱或患病)做“站岗放哨”的工作,当有敌害来临时,这些“放哨”者,总是发出警报,或大叫或狂奔或扑翅起飞,使雁群尽快作出御敌准备或逃生,而自己却暴露了目标,易为敌害所捕食。
例2:挪威海滨生活着一种挪威旅鼠,当鼠群密度过高而环境中食物有限时,有些旅鼠就成群结队地步入海中淹死,完成集体自杀的“壮举”。
例3:有些螳螂头部有一种抑制交配的物质,雄螳螂找到配偶雌螳螂后,其头部往往被雌螳螂吃掉,失去头部的雄螳螂能顺利完成交尾行为,交尾后就逐渐死去。
(1)例1中,孤雁的行为属于        行为,由“孤雁”冒险“放哨”对雁群有什么意义?                                                 
(2)例2 中部分挪威旅鼠“集体自杀”的意义是什么?                      
(3)例3 中,雄螳螂为交尾而牺牲的意义是什么?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生物 来源: 题型:综合题

请阅读下面的材料,并回答有关问题(10分)
材料一:草原上,有几只雌狮联合起来,冲散了斑马群,然后对准一只落群的斑马猛追过去,斑马拼命奔跑,还是没有逃脱厄运。
材料二:一只狗一边走一边撒尿,作为标记。
材料三:很多鸟类的雄性个体有着漂亮的羽毛吸引雌性,大自然中鹿类的雄性个体有大而分叉的角。
(1)雌狮的行为属于动物的               行为。(1分)
(2)狗一路走一路撒尿的行为是为了返回作路线标识吗?请说明理由(3分)
(3)漂亮的羽毛和角对动物的繁殖有什么意义?对这些动物的个体生存有什么不利的地方?(6分)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生物 来源: 题型:综合题

(4分)实验探究题:
a.用线吊着一只小蝗虫逗引一只饥饿的蟾蜍,蟾蜍会立即张口把小蝗虫吃掉。
b.换成用线吊着一只形状和颜色都很像大野蜂,但却没有毒刺的盗虻来逗引这只蟾蜍,蟾蜍会像对付小蝗虫那样吞掉盗虻。
c.接着用线吊着大野蜂来逗引这只蟾蜍,蟾蜍仍是张口去吞,不过,大野蜂螫刺了一下蟾蜍的舌头,蟾蜍立刻把大野蜂吐了出来。
d.再次用大野蜂逗引这只蟾蜍,蟾蜍伏着头不予理睬了。
e.改用盗虻再来逗引这只蟾蜍,蟾蜍也不去吞吃了。
f.最后,还是用线吊着小蝗虫来逗引这只蟾蜍,蟾蜍又把小蝗虫吃了,显示出蟾蜍并没有吃饱。
问题:
(1)实验a、b、c说明了蟾蜍有捕食昆虫的本能,这是          行为。
(2)实验d说明了蟾蜍通过生活经验,对大野蜂有了识别,因而不再吞吃,这是             行为。
(3)实验e说明了蟾蜍利用生活经验解决问题的能力仍然比较           
(4)实验f证明了蟾蜍在实验c、d、e中确实建立起新的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生物 来源: 题型:综合题

图中黑猩猩能想办法拿到高处的食物,这种行为不是生来就有的,而是动物在长期的进化中,通过___    _的“学习”逐渐建立起来的,是_    __行为。一般说来,动物越高等,这种行为也就__  __,而且它在动物的全部行为活动中占的比重也_        _,对复杂的生活环境_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生物 来源: 题型:综合题

具有社会行为的动物,群体内部往往形成一定的        ,成员之间有明确的       ,有的群体中还形成         。这是社会行为的重要特征。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