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下列关于共生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根瘤菌能与豆科植物形成共生关系
B.共生的两种生物分开后,两者都能独立生活
C.有些细菌和真菌能与动植物形成共生关系
D.共生的两种生物相互依赖,彼此有利
【答案】B
【解析】
共生是指有些细菌和真菌与动物或植物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赖,彼此有利,一旦分开,两者都不能独立生活。
A、豆科植物的根瘤是根瘤菌与豆科植物形成共生关系,A正确。
B、共生是指有些细菌和真菌与动物或植物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赖,彼此有利,一旦分开,两者都不能独立生活,B不正确。
C、共生是指有些细菌和真菌与动物或植物共同生活在一起,C正确。
D、共生是指有些细菌和真菌与动物或植物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赖,彼此有利,一旦分开,两者都不能独立生活。如豆科植物的根瘤是根瘤菌与豆科植物共生,根瘤菌能将空气中的氮转化为植物能吸收的含氮物质,而植物则为根瘤菌提供有机物,D正确。
故选B。
科目:初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食品安全事关人的健康,下列做法不符合食品安全的是( )
A.购买经过检疫的猪B.青菜买回时要清洗干净
C.购买快熟面要看保质期D.吃没有卫生许可证的食品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红细胞具有运输氧的功能,这是因为红细胞具有下列哪项特征?( )
A.成熟的红细胞没有细胞核B.红细胞一般只能生存120天左右
C.红细胞富含血红蛋白D.红细胞呈两面凹的圆饼状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麻雀是鸟纲雀形目文鸟科麻雀属鸟类的通称,国家二级保护动物.麻雀栖息于居民点和田野附近。白天四处觅食,活动范围在2.53千米以内。在地面活动时双脚跳跃前进,不耐远飞,鸣声喧噪。主要以谷物为食,当谷物成熟时,多集结成群飞向农田吃谷物。繁殖期食部分昆虫,并以昆虫育雏。繁殖力强。在北方,34月开始繁殖,每年至少可繁殖2窝。巢简陋,以草茎、羽毛等构成,大都建在屋檐下和墙洞中。每窝产卵46枚,卵灰白色,布满褐色斑点。雌雄轮流孵卵。孵化期1112天,雏鸟全身裸露,15天以后才能出飞自行觅食。请回答下列问题:
(1)麻雀的外部形态和内部结构适于飞行,其特有的呼吸方式称为_____,原因是有发达的_____,可以辅助呼吸。
(2)麻雀的粪便难以在体内储存,与其消化系统中的哪一特点有关_____。
(3)麻雀的骨骼有的愈合、有的扁平、长骨具有_____的特点,利于减轻体重,适于飞行。
(4)下列四种动物中,与麻雀生殖方式最接近的是_____。
A.大鲵 B.蛇 C.中华鲟 D.蝙蝠
(5)麻雀主要以谷物为食,的确能从人们那儿抢走很多的粮食.上世纪五十年代,人们一度将麻雀列为四害之一,曾对它们进行过大规模的围剿,结果造成麻雀数量锐减,虫灾频发。后来,人们用臭虫顶替四害之一的麻雀,把麻雀从四害的罪名下解放出来,还它以清白和自由。从生态学的角度看,你认为麻雀不能灭除的原因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下列有关人体生命活动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神经系统是由大脑和脊髓组成B.成年人能有意识的排尿,该反射的中枢在脊髓
C.盲人“阅读”主要是通过触觉来进行的D.“谈虎色变”是人类特有的复杂反射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下列关于胚胎发育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胚胎发育是从受精卵的分裂开始的
B.胚胎发育到第2个月初外貌才有点像人
C.胎儿在母体子宫内发育时间一般为280天左右
D.胚胎从母体分娩出来后叫胎儿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某同学肺部发炎,持“新农合医疗本”在镇医院“打吊瓶”注射抗生素进行治疗。你知道针头注射什么部位吗?( )
A.皮肤下的静脉B.皮肤下的动脉C.皮肤内的毛细血管D.肌肉内的毛细血管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根据所学知识回答:
(1)与家兔相比,蚯蚓不能快速运动的原因是只有________没有骨骼。
(2)青蛙是两栖动物,其幼体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成体水陆两栖生活,用________呼吸,同时用________辅助呼吸。
(3)鸟类能够进行特殊的呼吸叫做________呼吸。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某兴趣小组在“探究骨的成分和特性”活动中,分别取大小相近的甲、乙、丙三个鲫鱼肋骨进行实验,甲骨煅烧后,乙骨用稀盐酸浸泡后剩下的物质分别是( )
处理方法 | |
甲 | 用酒精灯火焰煅烧 |
乙 | 用稀盐酸浸泡 |
丙 | 不作处理 |
A.无机物和有机物B.无机盐和有机物C.有机物和无机物D.骨胶蛋白和钙盐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