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某同学探究了“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其操作过程如表所示.
试管 | 实验材料 | 唾液 | 清水 | 处理方法 |
1 | 馒头碎屑 | 2mL | 0mL | 搅拌,放入37℃的温水,10分钟后,滴加2滴碘液,摇匀 |
2 | 馒头碎屑 | 0mL | 2mL | 搅拌,放入37℃的温水,10分钟后,滴加2滴碘液,摇匀 |
3 | 馒头块 | 2mL | 0mL | 不搅拌,放入37℃的温水,10分钟后,滴加2滴碘液,摇匀 |
请你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装置为什么要放入37℃温水中处理?_____.
(2)上述实验中,只模拟了牙的咀嚼和舌的搅拌的是_____号试管.
(3)通过1号试管和2号试管的对照实验,可以证明_____的作用.1号试管的现象是_____.
(4)研究性学习小组的同学在上述实验方案的基础上,想进一步探究“温度对唾液淀粉酶消化作用的影响”,又设置了4号试管放在0℃的水中,请你判断4号试管滴加碘液后的实验现象是_____,实验结论是_____.
【答案】37℃是酶发挥催化作用最适宜的温度 2 唾液 不变蓝 变蓝 温度过低会影响唾液淀粉酶对淀粉的消化作用
【解析】
此题考查的是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的实验。
(1)将实验装置放入37℃的温水中是模拟人体的正常体温,在此条件下,唾液中的唾液淀粉酶活力最强,将淀粉消化成麦芽糖。
(2)由表可知: 2号试管只模拟了牙齿的咀嚼和舌的搅拌。
(3)由表可知:1号试管模拟了唾液的分泌,牙齿的咀嚼和舌的搅拌;2号试管只模拟了牙齿的咀嚼和舌的搅拌;3号试管只模拟了唾液的分泌;1号试管和2号试管对照,实验变量是唾液的有无,2号试管为对照组,说明了唾液在馒头消化中的作用;淀粉遇碘变蓝色,1号试管遇碘不变蓝,原因是馒头碎屑里的淀粉在唾液淀粉酶的作用下分解为麦芽糖,因此滴加碘液不变蓝。2号试管遇碘变蓝,说明水对淀粉没有消化作用。
(4)该实验探究温度过低会影响唾液淀粉酶对淀粉的消化作用。所以设计实验时的唯一变量应是温度。由图可知甲同学:没有设计对照实验,不科学。乙同学科学,设计了对照实验只有一个变量﹣﹣温度。如果探究温度对唾液淀粉酶催化作用的影响,则温度为实验变量。酶的活性受温度的影响,在低温下,酶的活性低或丧失,淀粉不会被分解或分解不完全,滴加碘液后会变蓝。实验结论是温度过低会影响唾液淀粉酶对淀粉的消化作用。
科目:初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根尖的成熟区是植物吸收水分的主要部位,其主要原因是( )
A. 成熟区位于根尖的顶端B. 成熟区的细胞体积很小
C. 成熟区有大量的根毛D. 成熟区细胞形似正方形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在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时,进行了以下三种处理。请回答下面的问题。
试管 | 实验材料 | 加入物质 | 是否搅拌 | 处理方式 |
1号 | 馒头碎屑 | 2毫升唾液 | 充分搅拌 | 37℃,10分钟 |
2号 | 馒头碎屑 | 2毫升清水 | 充分搅拌 | 37℃,10分钟 |
3号 | 馒头块 | 2毫升唾液 | 不搅拌 | 37℃,10分钟 |
(1)分析1号试管和2号试管这一组实验,实验变量是___________ ;其中,_____号试管作为对照组。
(2)10分钟后取出三支试管,各滴加2滴碘液,摇匀,发现______号试管中的馒头遇碘后不变蓝,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实验结论:馒头变甜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以及______的分泌都有关系。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下列生产生活中采取的措施,不是利用呼吸作用原理的是( )
A. 田间及时排涝B. 减少大棚内单位面积种植的蔬菜数量
C. 小麦种子晒干入仓D. 农田适时松土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生物与环境的关系非常密切。下列现象中属于生物影响环境的是
A. 大树底下好乘凉 B.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C. 大雁南飞 D. 沙漠中的仙人掌,叶退化成刺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试管内有一些植物油,加入配制的消化液,充分振荡后,置于37 ℃的温水中,植物油很快就不见了。该消化液最可能是( )
A. 胰液、肠液、胆汁
B. 胃液、胆汁
C. 唾液、胃液、肠液
D. 唾液、胰液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