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如图为某同学用丝带扎紧上臂的示意简图.发现丝带下方(近手指端)的血管①膨胀,血管②变扁;丝带上方的血管③膨胀,血管④变扁.下列有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
A.血管①④是动脉
B.血管④中血液的含氧量比血管②高
C.血管②③是静脉
D.血管①中血液的含氧量比血管③低
【答案】D
【解析】解:A、动脉的血流方向是心脏→动脉,静脉的血流方向是心脏←静脉.根据血液流动的方向可知,血管①④是静脉,不是动脉,故不正确;
B、体静脉里流的是静脉血,静脉血含氧量较低;体动脉里流的是动脉血,动脉血含氧量较高.因此血管④静脉中血液的含氧量比血管②动脉的低.故不正确;
C、静脉的血流方向是心脏←静脉,动脉的血流方向是心脏→动脉.根据血液流动的方向可知,血管②③是动脉,不是静脉,故不正确;
D、体静脉里流的是含氧量较低的静脉血;体动脉里流的是含氧量较高的动脉血,因此血管①中血液的含氧量比血管③低,故正确.
所以答案是:D.
【考点精析】根据题目的已知条件,利用血液循环的途径的相关知识可以得到问题的答案,需要掌握循环途径:体循环是血液从左心室出发回到右心房,肺循环是血液从右心室出发回到左心房.
科目:初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如图为针刺后引起缩手反射的反射弧模式图,请据图回答:
(1)图中①是 , 它能接受刺激,产生神经冲动;
图中④是 , 它接受到神经冲动后,作出反应;
图中⑤是 , 它能接受传入的神经冲动,并将神经冲动传递给传出神经.
(2)请写出缩手反射神经冲动传导的途径: (用序号和箭头表示).
(3)当图中的③受到损伤后,人能够感受到疼痛,但无法完成该反射.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如图是植物进化历程的图解,请根据下图分析回答问题.
(1)原始生命形成后,由于营养方式的不同,一部分进化为不能自养的原始单细胞动物,另一部分转化成具有叶绿体的A________.
(2)最早登陆的植物类群是B________和C________,但是,B和C的生殖方式离不开水,后来,一部分C进化成原始的________,包括D________和E________;D和E脱离了水的控制,更加适应了陆地生活.
(3)从植物进化的历程来看,植物进化的趋势是:由简单到________,由低等到________,由水生到________,由单细胞到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如图为部分生物的生殖发育示意图,请据图分析回答:
(1)A、B、C反映了动物的某种发育方式是__________,其中图B发育经历了四个阶段,比图A多了一个________(填写结构名称)的发育阶段。
(2)D、E两图所示结构反映了两种生殖方式,分别是__________和__________;在D结构中,鸟卵进行胚胎发育的部位是[ ]__________;在E结构中,胎儿与母体进行物质交换的部位是[ ]__________。
(3)对比A、B、C、D、E和F的生殖方式,F为__________生殖,成功的关键是接穗和砧木的__________紧密结合。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花生是我省重要的油料作物,某科研小组根据花生种子萌发过程中幼苗干重和鲜重的变化绘制了两条曲线,请分析回答:
(1)人们用“麻屋子,红帐子,里面住着白胖子”来描述花生。“麻屋子” 指的是花生果实的________,是由花的________结构发育而来的。花生油主要是从“白胖子”的________榨出来的。
(2)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会发现,有的花生果实有两粒种子,有的花生果实有三粒种子,这是因为子房内________数目不同。
(3)播种花生时要选用粒大饱满的种子,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早春播种花生时常采用地膜覆盖的方法,这是为了______________,利于种子的萌发。
(4)表示花生萌发过程中幼苗鲜重变化的曲线是________,曲线乙中a→c变化的主要原因是种子萌发过程中进行________使有机物减少,c点后,曲线不再下降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如图是比较归纳昆虫、两栖动物、鸟类生殖和发育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请分析回答:
(1)两栖动物体外受精,生殖和幼体发育都在②__中进行.
(2)鸟卵的结构复杂,有坚韧的③__保护内部结构.
(3)从图中找出昆虫、两栖动物和鸟类生殖的共同特点.它们都属于__.
(4)图中鸟类进行气体交换的场所是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